首发 | 智能化无人装备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科技   2024-10-21 16:30   广东  

科技装备对战争形态的影响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操控、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群体迸发并广泛运用于军事,强制推动战争形态向智能化无人化混合化加速演进,展示出空前的变革性与颠覆性。深刻认识这场变革可能带来的严峻挑战,深入研究智能无人装备作战运用方式,科学把握智能无人装备发展趋势,对于抓住机遇、创新科技,赢得未来战争的主动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智能化无人装备的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智能无人技术装备发展,把其作为军事革命竞争的主轴主线,力图与对手形成“高智”对“低智”的军事代差,谋取和保持军事战略优势。但是,从近几场冲突来看,智能无人装备形态相对单一、技术比较初级,作用发挥处在“+智能”这一初级阶段,距智能化态势感知、信息通联、决策控制、信息对抗、打击评估等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技术进一步革新,但瓶颈仍未攻克。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以传感定位、自主导航、智能决策、辅助控制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被应用于态势感知、分析决策和辅助控制模块,使装备初步具备自主学习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边缘计算与云平台技术将计算和存储能力从固定服务器转移到装备本身或网络云端,大幅提高数据处理应用效率,满足了战时处理海量数据和实时反馈的需求。自主控制与协同作战技术引入各型平台,实现了无人装备自主规划、障碍规避、行动协同等功能。新型材料与能源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装备的抗毁、续航和适应性能。但由于当前科技水平和制作工艺的限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脑机融合、多域互联等领域仍存在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使其在军事领域的作用发挥还比较有限。

俄军天王星战斗多功能机器人系统

种类进一步多样,但体系尚未形成。当前,军用智能化无人装备的种类发展更趋多样,覆盖了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以及侦察、分析、指挥、控制、打击等多个领域。其中,无人作战平台如无人飞行器、无人地面车辆、无人舰船、无人潜水器、机器人等,初步具备执行侦察、打击、巡逻、运输、搜索等任务,具有良好的复杂环境适应,以及低人员伤亡率。无人侦监设备如边境无人侦监站等,可大幅拓展态势感知触角,延伸感知范围,提升侦察预警能力。无人通联设备如美国“星链”系统等,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速、稳定且成本低廉的通信网络服务。但目前智能化无人装备多以单系统、单平台样式投入使用,因技术机理不同、标准规则不一等原因,还未实现体系支撑、整体运用、链路闭合,难以满足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行动支撑保障需求。

智能进一步提升,但制约仍然存在。近年来,各国在态势感知、大数据处理、目标识别与跟踪、路径规划和障碍规避等技术领域取得了明显进步,智能化无人装备自主性、智能性、适应性进一步提升。其中,感知能力通过传感器和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全方位感知周围环境,包括目标检测、障碍物识别、气象状况等。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通过高效的算法和数据处理技术,已经可以对大量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从中提取关键信息以支持决策。目标识别与跟踪能力利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初步实现了对海量目标的自动识别和跟踪。但智能化无人装备因其技术机理原因,对网络信息系统支撑要求比较高,在战时高强度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运用难度大。此外,人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可能带来的“人工智能危机”以及大量伦理道德问题,制约了其作用发挥。

应用进一步广泛,但标准还未统一。随着现代战争军事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成熟,军用智能化无人装备的研发、生产和运用的规模逐渐扩大。军事领域,许多国家将智能化无人装备列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生产和应用,提升其战场效能和作战能力。民用领域,如物流配送、农业植保、城市交通等。虽然智能化无人装备运用呈指数级增加,但目前,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领域还缺乏顶层设计,没有与之配套适用的框架、结构、数据、安全和应用标准体系,以及相关法规的制约,未来可能引发众多分歧和争议。

智能化无人装备的运用样式

智能化无人装备在军事上的广泛投入使用,推动作战制胜机理发生了重大变化,智能力、运算力、信息力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控制取代摧毁成为了征服对手的首选途径。

“集群式”作战 即通过将成本、功能都远低于高质量武器系统的分布式单个无人作战单元,融合为一个集群体系,进而衍生出能力更强、范围更广的作战效能,以合力破敌克敌,实现“1+1>2”的效果。无人作战单元通过配备传感器、定位设备、处理器等完备的硬件,预设相应运行程序规则,并在战前进行大量自主学习训练,确保能依集群需要快速协同反应,形成“集群式”作战体系制胜。典型代表为美国“星链”通信系统和“蜂群式”无人机作战系统等。

智能化无人作战

“自主式”决策 即对现有指挥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加装数据处理和分析研判功能模块,依托智能信息系统支撑,在感知阶段根据获取的各类数据,从数据库中匹配对比判断出目标信息,结合战场态势、敌我力量对比等数据,形成辅助意见建议,并自主展开和控制行动,高效精准完成感知、判断、决策、行动、评估闭合回路,形成作战胜势。典型代表如美军F-35战机飞控计算机系统,可依据当前敌情态势进行自主分析决策,为飞行员提供武器弹药选择和攻击方式辅助建议。

“体系式”毁瘫 即在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支撑下,分析查找敌体系关键节点和弱点,综合运用传统火力和网络、电磁、激光等新型杀伤手段,精准削弱、杀伤敌作战体系主要支撑目标、核心功能,使其体系处于降效、混乱状态,夺取综合控制权,瘫痪敌各类作战体系。典型代表为美军“舒特”网电攻击手段,通过电子攻击将网络攻击代码“注入”目标系统,实现了网络战和电子战的一体复合运用。

“算法式”对 即利用在算法、算力、数据基础等要素层面的优势,构建“快敌一步、高敌一筹”的数据分析系统,加快作战全程中的分析决策过程,更快完成“OODA”回路,从而掌握战场信息优势、时间优势以及决策和行动主动权。典型代表为美国防部领导的“算法战跨职能系统”,通过开发图像识别算法,分析海量视频数据,从中提炼出有效的情报辅助决策。

智能化无人装备的发展趋势

态势感知全维全时 一是全域协同化。即由单装感知向集群化感知簇发展,以“传感器为主”的感知系统逐步向“体系化对抗”感知系统过渡。各平台、传感器、武器系统将以作战云节点为基础,以网络化、云协同为核心,实现陆、海、空、天、电、网态势的实时、多维和全时掌握。二是载体泛在化。尺寸层面,将向极大化、极小化两极发展;类型层面,无人智能雷达、共形仿生雷达将成为战场主力,生物有望成为新型的雷达载体;数量层面,探测节点的构成单元数目将成指数上升,构建万物互联、全维感知的泛在式、云协同探测体系。三是功能柔性化。多功能综合射频系统是重要发展趋势,具有单元功能、模块选择、平台组网的高度灵活性,实现按需探测感知、模式快速切换,真正实现“探—干—侦—通”高度一体化。四是敏捷智慧化。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有望解决认知瓶颈,实现环境自适应、处理自判断;量子计算和量子存储等技术将助力数据处理完成决策快速化、精准化和自主化,实现探测即识别;具备资源自控、抗毁重组、自主维护等功能,极大提升战场生存力和应变能力。

美军测试无人作战系统

信息通联精准高效 一是互联泛在化。全球稳定覆盖与大容量信息传输能力持续提高,解决大地域范围内运动通信和诸军兵种协同通信,保障战役、战术指挥、情报传递等中远程通信要求,满足应急机动部队、边海防部队、远程飞机、远海舰艇和特种部队动中通信的要求。二是入网智能化。网络架构和技术体制持续优化,实现网络柔性重组和自主重构,支持构建机固一体的网络,为各类信息系统提供可信、可控、高性能统一承载平台,资源按需动态扩展、智能管控、智能无缝随机接入和端到端保障能力将不断提高,满足一体化联合作战对信息突发性、要素机动性的发展需求。三是手段精尖化。空间激光通信、量子通信、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等尖端通信技术将日渐成熟,为军事通信提供传输速率快、传输延时低、传输容量大、安全稳定性强,实现图片、视频监控、虚拟现实等业务的有效传输,实现传感器、指挥控制机构与武器平台的紧密铰链,使整个通信网络变为可提供实时战场情报信息、进行实时交换数据信息的多媒体网络,形成未来战场所需的无缝的通信体系。

指挥控制智能自主 一是向“即插即用”型方向发展。随着信息采集、宽带传输、智能处理、网络协议等技术发展,战场信息的自动采集、宽带传输、自主决策将逐步实现,战场信息在所有作战力量之间实现高度共享,指挥控制向着“即插即用”型方向发展。只需通过网络协议和密码将各种便携式设备随时随地“插入”即可使用,满足应对复杂多变战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实时指挥的要求。二是指控一体化。依托网络信息系统支撑,使各个作战要素之间实现无缝链接,形成高效、统一的整体,实时共享“三情”信息,指挥控制与武器装备的火力控制形成一体化,从而满足智能化和个性化作战需求。三是人机一体化。随着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语义分析、脑机科学等技术发展,人机交互的方式越来越多,尤其是眼睛虹膜、掌纹、步态、唇读、人脸、DNA等基于人类特征的交互方式进行多种融合,人与装备的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实现把人的大脑意念直接植入武器装备平台。

网电对抗一体多元 一是网电对抗装备“多功能一体化”。即把态势侦察、雷达干扰、通信干扰、光电干扰等模块集成一体,根据敌方目标类型和作战需求,自主决策、灵活运用,弥补单一传感器、作战平台效能单一、条件受限的缺陷。二是网络侦察攻击向网电一体、软硬结合、跨网渗透方向发展。随着频谱特征收集分析、无线网络溯源定位等技术的发展,网络战与电子战的有机集成和应用将不断加快,网电一体成为大势所趋。网络攻击的破坏机理从瘫痪信息系统向损坏网络硬件基础设施拓展,攻击技术突防由单一网域向跨网渗透方向发展,大幅提升网络攻击的破坏力。三是拟态防御成为网络空间主动防御的普适性方法。借鉴生物学中的拟态现象,以隐匿目标对象的某些行为和特征为目标,采用动态异构冗余思想,融合多种主动防御要素,改变目标系统的相似性、单一性、静态性、确定性,增强目标系统服务功能的柔韧性或弹性,解决网络空间不同领域相关应用层次上的基于未知漏洞、后门或病毒木马等的不确定性威胁。

无人机蜂群作战系统示意图

平台性能纵深拓展 一是向超长时、全环境发展。高端无人作战装备将继续朝着替代有人系统担负高风险任务和拓展人的能力方向发展,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能超长时在全天候、全谱电磁、全谱地理环境实施作战,减少人员伤亡,弥补人的不足。二是向自主攻击转型。无人作战装备将从侦察向察打一体转型,具有发射后不管、自主寻踪、自动回收等特点,可以独立地完成作战任务,特别是自杀式攻击。无人机、无人巡逻车、无人潜水器等,都将具备自主行动和自杀式攻击能力。三是向通用化、模块化、可变载荷发展。无人作战装备的硬件和软件将逐步通用化、模块化,通过搭载不同的载荷实现不同的功能需求,大幅提高无人作战装备的使用效率。比如,无人机搭载大功率微波武器,即可成为强大的攻击性武器,适用于打击防空系统等各类高价值目标;无人机搭载通信设备,即可成为移动的分布式组网的通信节点,为战争提供动态组网的传输网络。

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中,智能无人技术广泛运用、大放异彩,展示了“非对称制衡”对抗优势,呈现出智能化战争的初级形态。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智能化变革对未来战争的颠覆性影响,把握智能无人技术发展前沿,创新发展技术装备和军事理论,把握未来战争的主动权。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2024年 10 期《军事文摘》杂志,作者:贺璐、李宝玲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 

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

CPS装备网
行业权威媒体。关注警用装备行业热点新闻报道、热门事件深度挖掘,发布最新警用装备与警用产品技术信息、优秀警用装备产品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