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国之脊梁故事 立当代青年之志”系列之“叶企孙——大师的大师”

政务   2024-11-27 17:56   甘肃  


叶企孙   大师的大师


姓名:叶企孙

生卒年:1898—1977

籍贯:上海

身份: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我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国内首位研究磁学的学者。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大力培养物理学人才,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为我国物理学发展以及培育科学技术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育人无数,所倡导的教育思想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一半以上是他的学生,他培养了79名院士,因而被称为“大师的大师”。


院士语录

培养学生必须与国家命运相连,要反映时代的需求,不是简单的学术追求或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而是造就学生,献身国家。

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须两者并重。纯粹科学的目标,应着重在养成对于研究的兴趣;应用科学方面,则应明定目标,切实去做。






力荐华罗庚

1931年,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看到了华罗庚挑战大数学家苏家驹的一篇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惊为天人。尽管后来得知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一所中学的杂工,且只有初中学历,熊庆来仍旧邀请他到清华大学来工作。熊庆来的这个提议得到了时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大力支持。

然而,1931年8月,华罗庚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引发了人们的激烈争论。教授会上,很多教授也提出了质疑——一个只有初中学历且左腿残疾的人,怎么能成为清华大学的员工?

“我希望大家能先认真看看华罗庚先生的论文。”叶企孙力排众议,并预言华罗庚定会成为我国数学界闪亮的星星。

在叶企孙和熊庆来的鼎力支持下,华罗庚当上了数学系的助理员,工作任务是整理图书报刊、收发文件等。那么,叶企孙在清华大学的教授当中为何会有如此威望呢?

1926年初夏,叶企孙(前排中)与清华学校物理系教职工合影

1925年,在当时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教务长梅贻琦的推荐下,27岁的叶企孙出任物理科副教授,同时着手筹建物理系。当时,整个物理系只有叶企孙一位老师。他只好亲自上马,和学生同步升级:学生一年级时,他教一年级的普通物理;学生升到二年级,他教二年级的电磁学;学生升到三年级,他教三年级的光学;学生升到四年级,他就辅导毕业论文。和首批物理系学生一起,叶企孙教了一个“大满贯”。

同时,叶企孙还要物色教师人选,他首先想到的是吴有训。吴有训曾经和叶企孙一起在美国留学。为了做实验,吴有训在短短几个月内,连续用坏了20多个X射线管,他的这种钻研精神让他在留学生中出了名。后来,吴有训协助导师康普顿成功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帮助康普顿获得了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叶企孙向吴有训伸出了橄榄枝,吴有训欣然接受。为了表示诚意,叶企孙给吴有训定的薪水是全系最高的,甚至超过了他这个系主任。

叶企孙的慷慨、真诚吸引了一大批名家和学者。熊庆来、周培源、萨本栋等纷纷前来,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英国学者狄拉克、法国学者朗之万等也被吸引到清华园来讲学。曾经只有一名副教授的物理系,一时间名师云集。几年后,31岁的叶企孙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理学院的首任院长。

1937年,叶企孙(右一)与清华大学同事合影

“如果没有当初梅贻琦先生的力荐,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我也要像当年的梅先生那样,力荐华罗庚。同意的,请举手!”叶企孙坚定的语气打破了沉默,将教授们的思绪拉了回来。不一会儿,一只只手举了起来,教授们一致通过,同意华罗庚成为清华大学的员工。

来到清华大学后,华罗庚果然没有辜负叶企孙、熊庆来的期望。身为助理员,他仍然坚持研习数学,并连续在中外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欣喜之余,叶企孙与熊庆来、杨武之等数学系领导商议,决定破格提升华罗庚为教员。不仅如此,叶企孙还打破常规,决定送华罗庚到英国深造,这对于华罗庚日后成为世界一流数学家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我一生得叶师爱护无尽。”成名之后的华罗庚曾多次表达对恩师叶企孙的感激之情。


提点李政道

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迁到了昆明。炮火纷飞下,叶企孙仍然坚持讲授电磁学课程。

尽管教学条件简陋,还要时时防备敌机的轰炸,但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只有一位名叫李政道的男同学从不听讲,只顾自己埋头看书。

“李政道,这个问题请你回答一下。”有一次,叶企孙提了一个电磁学方面的难题,别的同学都答不上来,他便冷不丁地点了李政道的名。李政道从书中抬起头来,流利地说出了答案。

叶企孙点了点头,走过去翻看了李政道正在看的书籍,发现那是一本高年级的电磁学教材。

“你看得懂这本书吗?”叶企孙问。

“能,快看完了。”李政道紧张地回答。

“既然你能看懂这本书,那说明现在的课程对你来说太浅了。我准许你可以不来听课,但实验你必须得做,绝对不许缺课。”

在之后的一次电磁学考试中,李政道自信满满,以为这次成绩会在95分以上。可分数一出来,才83分,李政道顿时傻眼了。

“没错,你的理论成绩几乎满分。但实验不行,扣了很多分,拖了总分的后腿。如果实验不行,理论永远不可能得满分。”叶企孙认真地帮李政道分析试卷,并借此机会告诫全班同学,“同学们,学物理一定要重视实验。只有自己亲手做了实验,才能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听了叶企孙的话,李政道暗下决心,一定要将实验这块短板补起来。很快,李政道成了叶企孙最得意的门生。1946年春天,为推荐优秀研究生赴美深造一事,吴大猷找到叶企孙商议,叶企孙推荐了李政道。这次赴美深造的目的是攻读博士学位,推荐人选的基本条件是“优秀研究生”,而当时只是大二学生的李政道竟被叶企孙和吴大猷破格推荐,一时成为西南联大的重大新闻。仅11年后,李政道和师兄杨振宁一起,在美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得了奖的李政道最感谢的便是恩师叶企孙。他说,是叶师影响了他的命运。

李政道(左)与杨振宁合影


援助冀中抗日根据地

卢沟桥事变后,平津(今北京、天津)沦陷,清华大学的师生们纷纷南下。叶企孙和助教熊大缜到了天津才得知,南下的海陆交通全部被阻断了,两人只好暂时逗留在天津。谁知没过多久,叶企孙就得了伤寒住进了医院。
看来叶企孙一时半会儿无法离开天津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得知消息后,便让叶企孙干脆留在天津,协助做一些清华师生南下的中转工作。叶企孙一口答应下来,和熊大缜一起建立了天津清华同学会临时办事处,帮助那些临时逗留在天津的清华师生们。
1938年春节后的一天,熊大缜跟叶企孙说,他要离开天津了。冀中成立了抗日根据地,那里非常需要科研人员,他打算投奔冀中根据地,去帮助那里的人民武装抗日。
叶企孙听后,第一反应是不大赞成的,因为去冀中抗日太过危险,枪弹无眼,此前便有学生出去参加爱国运动差点被杀害。自己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的安危负责。但他见熊大缜去意坚决,一时也被他的爱国热情感染。如今民族已到了危亡关头,所有的抗战工作都应该被鼓励与支持,自己根本没有什么理由去阻止他。他只好送别熊大缜,一个人留了下来,继续帮助那些想要南下的师生。

1936年,叶企孙(中)和他的学生熊大缜(左二)等人合影

几个月后,一个年轻人找到了叶企孙,自称是熊大缜派他过来的。原来,熊大缜到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后,很快筹建起了技术研究社,研制烈性炸药、雷管和地雷,还准备开发短波无线电通信工具。可是,根据地要器材没器材,要人才没人才,熊大缜便想到了仍在天津的叶企孙。
得知这一情况后,叶企孙二话不说,动员了好几位清华毕业生去了冀中,自己则东奔西走地筹措起了款项。不久后,制造雷管用的化学原料和铜壳、制造电雷管用的白金丝、控制起爆用的电动起爆器等物资都准备好了。可是怎样才能突破日本人的封锁线,把这些物资运送到冀中根据地呢?叶企孙又犯了难。
思来想去,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他只好通过经济手段买通了货运的工作人员和负责检查的伪军,终于将这批军用物资安全地运送到了根据地。
叶企孙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开始焦急地等待熊大缜的消息。但他在天津的活动已经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恰在这时,叶企孙收到了梅贻琦校长的来信,催他赶快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主持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的工作。叶企孙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决定离开天津南下。
临行前,他拿出一个小纸袋,交给助理说:“这是剩下的钱,已经不多了,我到了南方再想办法筹措一些。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交代完这些后,他才万分不舍地离开了天津。
叶企孙虽然没有像熊大缜那样直接投奔抗日根据地,但他筹备的军用物资大大提升了根据地的军事装备水平,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介绍过去的科技人员更是为根据地的武器和通信设备的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市委网信办征集意见联系方式:

征集意见电话:0937-5940920 

邮箱:jygswwxb@126.com



图文来源:《国之脊梁》

聚焦青年政策  汇聚青年心声

往期回顾


科技进校园|雄关少年科技梦 创新点亮未来路

相约冬日 共聚美好 集团公司团委举办青年交友联谊派对活动

伙伴计划|嘉峪关青年社会组织有序推进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



编辑 | 燕   妮

校对 | 魏   琳

审核 | 王亚琴


分享、点赞在看,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共青团嘉峪关市委
以政策解读、团内要讯、服务项目、工作典型、青年榜样、励志文章等为重点,聚焦青年政策,汇聚青年心声,聚集青年正能量,服务青年成长发展,建设团员青年的网上之家。\x0d\x0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