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叶企孙
生卒年:1898—1977
籍贯:上海
身份: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国内首位研究磁学的学者。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大力培养物理学人才,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为我国物理学发展以及培育科学技术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育人无数,所倡导的教育思想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一半以上是他的学生,他培养了79名院士,因而被称为“大师的大师”。
培养学生必须与国家命运相连,要反映时代的需求,不是简单的学术追求或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而是造就学生,献身国家。
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须两者并重。纯粹科学的目标,应着重在养成对于研究的兴趣;应用科学方面,则应明定目标,切实去做。
力荐华罗庚
1931年,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看到了华罗庚挑战大数学家苏家驹的一篇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惊为天人。尽管后来得知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一所中学的杂工,且只有初中学历,熊庆来仍旧邀请他到清华大学来工作。熊庆来的这个提议得到了时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大力支持。
然而,1931年8月,华罗庚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引发了人们的激烈争论。教授会上,很多教授也提出了质疑——一个只有初中学历且左腿残疾的人,怎么能成为清华大学的员工?
“我希望大家能先认真看看华罗庚先生的论文。”叶企孙力排众议,并预言华罗庚定会成为我国数学界闪亮的星星。
在叶企孙和熊庆来的鼎力支持下,华罗庚当上了数学系的助理员,工作任务是整理图书报刊、收发文件等。那么,叶企孙在清华大学的教授当中为何会有如此威望呢?
1926年初夏,叶企孙(前排中)与清华学校物理系教职工合影
1925年,在当时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教务长梅贻琦的推荐下,27岁的叶企孙出任物理科副教授,同时着手筹建物理系。当时,整个物理系只有叶企孙一位老师。他只好亲自上马,和学生同步升级:学生一年级时,他教一年级的普通物理;学生升到二年级,他教二年级的电磁学;学生升到三年级,他教三年级的光学;学生升到四年级,他就辅导毕业论文。和首批物理系学生一起,叶企孙教了一个“大满贯”。
同时,叶企孙还要物色教师人选,他首先想到的是吴有训。吴有训曾经和叶企孙一起在美国留学。为了做实验,吴有训在短短几个月内,连续用坏了20多个X射线管,他的这种钻研精神让他在留学生中出了名。后来,吴有训协助导师康普顿成功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帮助康普顿获得了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叶企孙向吴有训伸出了橄榄枝,吴有训欣然接受。为了表示诚意,叶企孙给吴有训定的薪水是全系最高的,甚至超过了他这个系主任。
叶企孙的慷慨、真诚吸引了一大批名家和学者。熊庆来、周培源、萨本栋等纷纷前来,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英国学者狄拉克、法国学者朗之万等也被吸引到清华园来讲学。曾经只有一名副教授的物理系,一时间名师云集。几年后,31岁的叶企孙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理学院的首任院长。
1937年,叶企孙(右一)与清华大学同事合影
“如果没有当初梅贻琦先生的力荐,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我也要像当年的梅先生那样,力荐华罗庚。同意的,请举手!”叶企孙坚定的语气打破了沉默,将教授们的思绪拉了回来。不一会儿,一只只手举了起来,教授们一致通过,同意华罗庚成为清华大学的员工。
来到清华大学后,华罗庚果然没有辜负叶企孙、熊庆来的期望。身为助理员,他仍然坚持研习数学,并连续在中外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欣喜之余,叶企孙与熊庆来、杨武之等数学系领导商议,决定破格提升华罗庚为教员。不仅如此,叶企孙还打破常规,决定送华罗庚到英国深造,这对于华罗庚日后成为世界一流数学家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我一生得叶师爱护无尽。”成名之后的华罗庚曾多次表达对恩师叶企孙的感激之情。
提点李政道
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迁到了昆明。炮火纷飞下,叶企孙仍然坚持讲授电磁学课程。
尽管教学条件简陋,还要时时防备敌机的轰炸,但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只有一位名叫李政道的男同学从不听讲,只顾自己埋头看书。
“李政道,这个问题请你回答一下。”有一次,叶企孙提了一个电磁学方面的难题,别的同学都答不上来,他便冷不丁地点了李政道的名。李政道从书中抬起头来,流利地说出了答案。
叶企孙点了点头,走过去翻看了李政道正在看的书籍,发现那是一本高年级的电磁学教材。
“你看得懂这本书吗?”叶企孙问。
“能,快看完了。”李政道紧张地回答。
“既然你能看懂这本书,那说明现在的课程对你来说太浅了。我准许你可以不来听课,但实验你必须得做,绝对不许缺课。”
在之后的一次电磁学考试中,李政道自信满满,以为这次成绩会在95分以上。可分数一出来,才83分,李政道顿时傻眼了。
“没错,你的理论成绩几乎满分。但实验不行,扣了很多分,拖了总分的后腿。如果实验不行,理论永远不可能得满分。”叶企孙认真地帮李政道分析试卷,并借此机会告诫全班同学,“同学们,学物理一定要重视实验。只有自己亲手做了实验,才能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听了叶企孙的话,李政道暗下决心,一定要将实验这块短板补起来。很快,李政道成了叶企孙最得意的门生。1946年春天,为推荐优秀研究生赴美深造一事,吴大猷找到叶企孙商议,叶企孙推荐了李政道。这次赴美深造的目的是攻读博士学位,推荐人选的基本条件是“优秀研究生”,而当时只是大二学生的李政道竟被叶企孙和吴大猷破格推荐,一时成为西南联大的重大新闻。仅11年后,李政道和师兄杨振宁一起,在美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得了奖的李政道最感谢的便是恩师叶企孙。他说,是叶师影响了他的命运。
李政道(左)与杨振宁合影
援助冀中抗日根据地
1936年,叶企孙(中)和他的学生熊大缜(左二)等人合影
市委网信办征集意见联系方式:
征集意见电话:0937-5940920
邮箱:jygswwxb@126.com
图文来源:《国之脊梁》
聚焦青年政策 汇聚青年心声
往期回顾
▪伙伴计划|嘉峪关青年社会组织有序推进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
编辑 | 燕 妮
校对 | 魏 琳
审核 | 王亚琴
分享、点赞与在看,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