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餐饮风光不再。
曾经的“朱砂痣”,如今的“蚊子血”,成了现下台湾餐饮处境的真实写照。
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台式餐饮的集体崩塌,在今年尤为明显。1月,巅峰时期有超40家门店的桃园眷村,被曝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仅剩四家还在营业,接近消失;5月,台湾安心食品公司对外宣布,决议裁撤摩斯汉堡厦门海外业务,如今在中国大陆地区仅剩6家门店。
6月,一篇“杭州只剩一家厝内小眷村”的笔记,将这个昔日走红江浙沪的台式连锁奶茶推到聚光灯下,不过3年光景,品牌门店从500家缩减至57家,节节败退;8月26日,鼎泰丰发布公告称,将在今年10月31日前陆续关停其位于北京、天津、青岛、西安和厦门等城市的全部14家店,掀起舆论热议;10月,老牌台式奶茶“快乐柠檬”已关闭九成门店。
把时间线再拉长一点,就能发现更残酷的现实,台湾美食连同台湾餐饮品牌,正在我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比如,在2015-2016年走红的初代网红奶茶品牌“一点点”,近三年闭店千家;CoCo都可去年闭店550家,加盟费从150万元降至30万元起;烘焙品牌85°C去年下半年关闭约30个门店,大陆营收占比从72%下滑至51%左右。
和不少品牌闭店、撤退消息下的“唱衰”声不同,大多数消费者对台式餐饮的“消失”感到惋惜:“忘不了第一次喝到快乐柠檬的惊艳”、“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和男朋友吃了鼎泰丰”、“谁的青春没有台式奶茶。”
踩着消费热潮而兴起,又随着风口的逝去而没落,台湾餐饮高开低走的背后,既有着无可抵挡的时代洪流,更是一次对流量、品牌、运营和商业模式的拷问。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台湾餐饮走上神坛
台式餐饮的风靡,以2000年千禧年作为分水岭。
随着《流星花园》、《薰衣草》、《海豚湾恋人》等为代表的台湾偶像剧横扫亚洲,加上周杰伦“周式音乐”的火爆加持,让台式餐饮也享受到了由偶像文化溢出的商业福利,只要带上台式字眼,不论是餐厅还是奶茶店,就等同于流行和时尚。
2002年,“一茶一坐”创始人陈定宗将品牌引入上海新天地,靠着独特的中国茶及餐饮相结合的饮食文化,迅速在大陆市场打响知名度,成为中式休闲连锁餐饮的领军品牌之一,门店遍布上海、北京、杭州、南京、沈阳、青岛、武汉、深圳等地。
2004年,鼎泰丰在北京使馆区新源西里开出第一家门店,在北京人平均月收入仅有2700元的时候,人均200元的鼎泰丰不仅火到一座难求,甚至只有老顾客才能拿到“提前电话订座”的机会。
该说不说,当时的台式餐饮,确实走在了时代前端。以如今遍地开花的奶茶为例,在快乐柠檬做出第一杯蛋糕奶茶的2006年,中国奶茶行业仍处于5元粉末冲调的街边小店时代,奶茶大多由各色的奶茶粉末冲调,配料也只有珍珠或是椰果。
台湾人吴伯超看到了商业机会,创立“快乐柠檬”品牌,以柠檬为主轴,制作手摇饮品,并将茶饮的制作与运营进行标准化。在生产制作上,快乐柠檬引用了煮茶泡茶一体化的机器,保证了茶饮的标准化制作;在门店运营上,快乐柠檬凭借直营与特许经营并行的模式,迅速拓店;在产品创新上,除了柠檬茶之外,快乐柠檬还推出蛋糕奶茶、盆栽奶茶,以及将“咸香”芝士奶盖融入到茶中的“岩盐芝士”等新品。
这一系列标准化的制定和创新,让“快乐柠檬”成为降维打击式的存在。与此同时,来自台湾的贡茶、一点点、CoCo都可等品牌也都开始在大陆站稳脚跟,珍珠、波霸、仙草、红豆......各种DIY玩法,成功拿捏了年轻人的心,台式奶茶开一家火一家。
不只是奶茶,在台湾创立的85°C,同样势头强劲。2007年,85°C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门店,正式进军大陆市场,率先实施现售烘焙理念、甜点与咖啡销售模式,这种混搭经营的风格,打破了之前咖啡店和面包店产品线各自独立的现状。
台湾餐饮的“光环”,还在持续蔓延。根据2012年台湾连锁店年鉴,本土品牌占557家连锁餐饮企业的89.5%,其中高达81%进入了大陆市场,且普遍“战绩不俗”,赚得盆满钵满。
或许是胜利来得太轻松,被捧上神坛太久的台湾餐厅,渐渐失去了动力。
滤镜消失由盛转衰
后浪崛起抢占市场
当下一个时代浪潮席卷而来,本应立在潮头的台湾餐饮,陷入了“不进则退”的命运。
首当其冲的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2016年2月,福州的一位消费者在当地85°C买的一个三明治中,发现一条长约5厘米的活蚯蚓;2017年,上海市奉贤区市场监管部门在上海所有43家门店巡查中发现,85°C销售的两款标称肉松面包的产品,是用肉松粉冒充的,85°C因此被罚15万元;2023年12月,有网友在抖音平台发布了85°C平潭某门店面包柜上出现老鼠的视频。
频频激起公愤后,85°C事后消极的解决态度,加上摇摆的立场问题,彻底让消费者眼中的滤镜消失,85°C的人气和口碑急剧下滑。
其次,在台湾餐饮躺在功劳簿上之时,不断修炼内功的本土餐饮品牌,正以惊人的创新力与服务升级占领市场。
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是,2015年前后,内资品牌逐渐成熟,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品牌走进大众视野,开始抢食台式奶茶的生存空间。
区别于“奶精+茶粉+水”的台式风味,新式茶饮原叶茶的基础上进行组合与创新,采用优质茶叶、鲜奶、新鲜水果等天然、优质食材,再搭配上五花八门的辅料,把奶茶变成了一门能搭配万物的生意。
而当高端化、健康化茶饮产品成为市场主流,曾经的消费者从“嗜甜”转向“抗糖”,以果酱、奶精为代表的小甜水类台式奶茶自然会日渐边缘化。
更要命的是,新茶饮品牌们在营销上更与时俱进,花头层出不穷。联名方面,喜茶与周大福,蜜雪冰城与中国邮政等合作,不断拓展消费圈层,向国字号、高端化、反差感方向推进;上新速度上,古茗等品牌则经常根据季节变化下架和上架产品,以保持消费者的兴趣和期待。
反观台式奶茶,仍是多年不变的主打产品。时至今日,快乐柠檬的官网仍将柠檬系列、岩盐芝士、经典奶茶与鸡蛋仔系列列为招牌;一点点虽然添加了果茶品类,奶茶新品,但目前主打的热销产品还是十年前的四季奶青、波霸奶茶、红茶玛奇朵。
不但如此,据公开数据显示,多家头部茶饮品牌均进行了供应链建设,如沪上阿姨、古茗、茶百道、蜜雪冰城等,就连门店规模仅为一两千的霸王茶姬、喜茶、奈雪的茶都开始了供应链建设。在供应链已成为茶饮品牌标配的当下,台式奶茶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作为,没有供应链的补给,让台式奶茶的产品定价显得毫无优势,加剧了人气的流失。
比起处处“卷”到不行的新式茶饮,台式奶茶的加盟费也毫无优势。一点点一家店在40到45万,而喜茶的加盟费最低约38.8万元,蜜雪冰城和古茗约35万元,茶百道和沪上阿姨更少。
后来居上的大陆餐饮品牌们,顺利完成了“本土文化+本土餐饮+流行元素”的融合,加上“粉丝文化+品牌IP+数字化运营”的三板斧,让“更懂本土用户”的大陆品牌越发得心应手,大陆品牌重新主导了餐饮流行方向,也让消费者完成了对台湾美食的祛魅。
成也时代败也时代
台湾餐饮风光不再
当大陆餐饮品牌们“百花齐放”之时,台式餐饮的单一化与固定菜单,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台式餐饮从根本上只是一个粤菜和闽南菜的分支,并没有太多自成一体的特色,可以创新的空间有限,导致不少品牌在推出新产品时,不仅未能真正抓住特色与新鲜感,反而因“水土不服”而陷入瓶颈。
以主打高端的桃园眷村和鼎泰丰为例。作为第一个把门店开到LV旁边的早餐店,桃园眷村主打“眷村文化”,强调自己的定位是台湾小吃,不卖牛肉面、快餐饭。
但到了2019年,桃园眷村就改变了“初衷”,在菜单上增加了小笼包和小馄饨,后面又在菜单上加上了牛肉面、牛肉饭,甚至还有上海烤麸、素鹅等小吃。可见,台式餐饮品类上的选择非常有限,不得不打破自己原有的定位,来增加菜单的丰富度。
即便如此,从菜单上看,桃园眷村的主流产品和十年前开店时相比仍然差异不大,2023年,桃园眷村只上新了一款米酒,产品更新速度极慢。
桃园眷村也曾想在孵化子品牌上有所突破。2017年11月,桃园眷村的子品牌“眷时”在北京侨福芳草地开业,一改桃园眷村的菜品和装修风格,主打中西合璧,比如中式豆浆搭配西式芝士,中式菜品搭配培根或日式豆乳等等,但这个尝试没能持续多久,如今门店均已关闭。
再看北京鼎泰丰的菜品和定位,在大众点评上不仅被归类为淮扬菜,产品上也为适应多元口味做了调整,推出麻婆豆腐、红烧狮子头等普适菜品。
最重要的是,桃园眷村和鼎泰丰的诞生与走红,顺应了过去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人们愿意为品牌和体验接受溢价,但疫情过后,极致性价比成了各大餐饮品牌们争先抢夺的“战略高地”,走高端路线的鼎泰丰和桃园眷村自然备受挑战。
一盘青菜40块、一屉小笼包100元,加收的10%服务费......尽管鼎泰丰曾在2010-2014年连续五年被评为米其林星级餐厅,但其颇高的定价与多年来鲜少创新的菜单,还是让消费者渐行渐远。
▲鼎泰丰确实价格不菲
一根油条8元,一碗豆浆12元,一个烧饼二三十元......被称为“早餐界爱马仕”的桃园眷村,也落入了相同的境遇,为了让顾客感受到价值感,桃园眷村在产品的品质感上下了很大功夫。
比如豆浆用古法石磨、过滤;油条现点现炸;烧饼在传统的品类里加入猪排、金枪鱼,油条蛋等台式元素。然而,相当多的顾客还是接受不了,大部分人认为花五十元吃一顿早餐不值当,仅愿意尝试一次。
曾经一度,台湾餐饮在文化创意、品牌化、标准化方面遥遥领先于大陆餐饮品牌平均水平,但随着时间的发展,通过产品能力、品牌建设、供应链渠道等多方面的建设,大陆餐饮品牌逐渐拿回了主动权,跑在前面但市场洞察力不够敏锐的台湾餐饮品牌,则逐渐被淘汰出局。
坚守固有风格,说好听点叫有原则,说不好听就是没有跟上时代变化,兴起于时代红利,如今也被时代泯灭,台湾餐饮的落寞,并不算冤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