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亚艺术中心展览|出门写生!用身体和生命,完成一次偶然的艺术冒险

旅行   2024-12-05 17:08   河北  


编者按:
2024年10月27日至2025年3月2日,阿那亚艺术中心持续呈现「出门写生!Paint for Life!」和「杨沛铿:软螺 Trevor Yeung: Soft conch」两场展览。山谷、森林、海洋……让我们跟随艺术家的视角,探索在地,建构属于个体的真实。



2024.10.27 — 2025.3.2

展厅 Gallery 1-5|出门写生!Paint for Life!

说起秦皇岛北戴河,或承德金山岭,其实都是传统的写生目的地,不过这片位于燕山、华北和东北平原之间的“北方”,却似乎在当代艺术叙事中缺席。



去年,阿那亚举办了首届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尝试探索艺术与户外空间的关系。这次,阿那亚艺术中心尝试将这一主题转移到美术馆内的展览空间,邀请艺术家们自由地进行写生创作,继续探讨人与户外环境的关系。



当“写生”这一人人皆可行动,却日渐僵化的方法,成为艺术创作本身,是否可以唤醒它激发个体创造力和面对现实的潜能?



相比于基于调查和研究的“田野”,“写生”以直觉和感受为主导,相比于“驻留”为艺术家提供远离日常工作的环境,使其带有特定目的参与,“写生”更强调自发性和随机性,不需要明确目的,拿起画笔和纸外出创作——写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作为一种日常实践,此次展览以艺术家在北戴河和金山岭的写生实践为出发点,汇集了50余件作品,涵盖绘画、纸本、影像、雕塑、声音和装置作品。其中,10位艺术家和4个艺术小组亲身来到这片或许看似平凡的华北平原末梢,以各自敏锐的洞见与充沛的生命力向外突围、向内开辟。他们不断拓展着写生的概念和媒介性,以及这一行动框架的当代意义。


至此,写生绝不仅限于技法的训练,它是转化具身经验的创作本身,是主体性建构的精神实践,更是一次既日常又勇敢的行动。

此次展览由阿那亚艺术中心馆长张震中策划,与艺术家陈萧伊和策展助理高良娇共同组织,是阿那亚艺术中心基于在地性所开启的系列群展之一,明年还将继续带来新的惊喜。



拒绝刻意的安排,偶然中隐藏着奇妙的巧合

“出门写生!”展览的策划从2022年7月开始,最初目标是基于金山岭及北戴河的在地性,探索艺术内部已经存在的、能够帮助人们感知周围世界的方式。因此,在选择参展艺术家时,策展团队更注重寻找那些创作动力源自于感受,而非话题先行的艺术家。

他们对自己的内心非常真诚,需要基于真实的感受,发自内心想要表达,而非因为某个特定的历史或文化因素,刻意前往某地。

艺术家庄辉曾先后来到金山岭、北戴河,因为没有直接的感受连续拒绝策展团队两次。幸好,之后他再次来到北戴河,在海边散步时,夜晚海边巨大的黑暗,让他回想起小时候对海的感知。于是他用手机拍下了一组照片,之后交给画师进行油画加工。这一过程回应了风景写生在当下作为范式的僵化模式,以及人们原始感知力的钝化。



艺术家的创造力永远无法被完全掌控。直到今年8月底,几位策展人几乎每个月都会进行马拉松式的对话,每次讨论都会推翻之前的很多想法。这种不可预测性非常有趣。在基本框架下,整个过程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不停游移,最终呈现出的状态,却恰到好处。



比如原本因为对植物和生态的研究,邀请了艺术家李牧,之后他的儿子知恩加入进来,变成了父子两人共同创作,最终到8月份,李牧的妻子、艺术家张芳也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创作团队。



比如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的创作,这些并未完全成型的艺术家,通过空间搭建,楼梯和走道仿佛钻洞,给人以上山和下山的感觉,带来朴实、原始的能量。



写生作为媒介,通过身体和行动建构真实

写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绘画媒介,而是一种感知方式,也是可以被建构的。

史国威使用一种将摄影和绘画结合起来的方式进行创作,在多个现实之间游走,通过覆盖、转化、重组和再构,进而开启另一种可能的感知体验。



刘任将老舍以北戴河风光为灵感的七言绝句抄写下来,用草纸材料模拟海面,以文字为媒介,完成了一次以北戴河为情感纽带的再写生。



栾雪雁在阿那亚·金山岭周边农户家中的写生,从纯粹的写实训练中解放出来,通过大量留白和对笔墨的精简,转化出她切身经历和感受的现实。



那林呼央美雕塑三工则通过声音、雕塑和行为打破了传统写生的媒介限制,拓展了我们对于写生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理解。


王小艾,《假如我用触角走路》,2024

图片致谢艺术家


在他们的尝试中,眼见的真实可能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真实,而是可以被主观体验所构建的。而另一些艺术家,则通过切身的行动展开创作。

比如少年时期移居荷兰的徐晓怀着对故土的好奇进行了长达两万五千公里的公路旅行,记录了人们在长城脚下的生活图景和正在消逝的古老文化。



张东辉从河北丰宁的潮河源头出发,行走至北京望京公园的如意湖,根据自己即时性的感受,以摄影与绘画结合制成一张“导览地图”,提供了一条个体与外部世界产生连接的路径。



黎朗前后两次来到北戴河,进行了深入的走访研究,走进人群感受最真实的生活。最早看到初剪版作品时,只有影像和旁白录音,策展人陈萧伊却觉得“感觉自己好像在北戴河过了一生”。



王俊在阿那亚·金山岭,以山石为对象,捕捉眼前所见的原始与灵性;之后回到同一个地方,蒙住双眼,进行大尺幅的盲画创作,依赖记忆重写山石;回到工作室后,再次对盲画进行油画写生,在循环的写生之间,探讨客观现实、主体感受和记忆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他还通过研究和调研,对中国美术史中的“边疆写生运动”进行了回应,包括“写生”这个词是如何进入中国语境的,以及它在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流变和发展。这是策展团队预料之外的惊喜。



自我建构,创作过程也是一种生命体验

艺术家通过写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内心,他们不只是寄情于景,而是进行着更具主体性的自我建构。

李牧x知恩x张芳一家人在金山岭脚下的村落,驻留了两月有余,采集并制作了37个科的102种植物标本,通过摄影和写作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和体验,他们的生活即是写生。



杨圆圆是在抗癌的时间里,完成了这次的委任作品,一边筹备《女人世界》的公映。作品中,一个女性角色从遗失的电影中走出,如幽灵般徘徊,试图寻找自己的过去。



通过看外部世界,又回看自己对生命的体验,这次创作变成了一种自我实现,写生变成一种精神性的行为。

陈萧伊在昏暗的夜间拍摄,在山林中,黑暗不仅不是障碍,反而成为了一种对日常事物背后奇迹的感知。旅途之感与随身携带的吴明益《海风酒店》书中所述重叠,她仿佛被山吞进去又吐出来,“自己曾成为山,而后又能够理解山”。



个体与在地,个体与集体,交互中蕴含创作张力

写生往往是一种集体活动。策展人也试图寻找那些临时组成的小组——平时各自独立工作的成员因这次展览而聚在一起——比如张涵露x万青x欧飞鸿,他们平时生活在广州,与许多社群、小组和艺术单位合作,这次不仅有各自的作品,还共同创作了《五日谈》影片,展示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还有ONS 绘画小组,一个以绘画为主要创作媒介、成员流动的艺术小组,同时开启多幅画作,每位成员都可以覆盖和修改他人的绘画成果。他们在阿那亚·金山岭,首次来到户外并带着“写生”这一问题意识进行创作,重新审视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这样的安排,也反映了写生的本质——一种自发且灵活的创作形式,个人和集体之间,并没有明确固定的界限。

也包括艺术家与在地的关系,他们来到这片土地,观察、感受,并融入其中,与社区居民进行互动。

知恩和爸爸的山中木屋,是知恩画草图,在原住民白春向的协助下,用松木和麻绳完成的搭建;


知恩的木屋

图片致谢艺术家


在阿那亚·金山岭,艺术家们带来了不同主题的分享。王俊的“盲画写生工作坊”,ONS绘画小组的“户外写生工作坊”,万青、欧飞鸿的“一起练功”参悟内家拳,“口述影像”山谷观影。



在海边的小镇,梁硕和他的学生们结束了在燕山河谷间的下乡写生课,组织了一场以“缝燕山”为主题的分享,“我们在燕山里游荡了二十天,大家应该是有话说的。”



并非单纯群展,开启面向未来的艺术碰撞

事实上,这次展览留给艺术家的创作周期普遍在9个月以上,策展人和艺术家之间,开了无数个时长两、三个小时的创作会,大家像是围坐在一起聊天,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联想。彼此熟悉之后,布完自己的展览,艺术家们也会去其他人的展区,仔细观看对方的作品,好奇彼此如何回应“写生”主题。

这与艺术行业内偏向范式化的群展截然不同。既是参展艺术家,又作为联合策展人的陈萧伊认为,艺术家可能一年会参加数个群展,但是如此的精力投入是十分难得的。或许展览有一个固定的展期,终有一天会结束,但在那之后,希望它会成为一个连接点,带来新的可能性。

就像这场展览中的那些巧合。比如在选择艺术家时经过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没想到这些艺术家之间竟然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梁硕和张东辉曾是师生,在布展完成后相约在北戴河附近继续观游。

比如黎朗认为这次创作尝试,开启了他未来创作的新方向,展览结束后,他将去到北方更北,继续深入,打开新的视野。


黎朗,《北戴河·致大海》(静帧),2024

双屏录像

由阿那亚艺术中心委任创作

图片致谢艺术家


同时,展览的结束,也并非合作的结束。这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陈萧伊、央美雕塑三工指导教师梁硕、策展人、写作者张涵露,正是此前阿那亚大地艺术节的参展艺术家、合作策划人。通过深入的策展过程,策展团队与艺术家建立更为持久的合作,希望能够不断地挖掘和展现艺术创作的新可能性。

这也是策展人希望的,不只是一次群展,也能为每一位参与的人,开拓出一些新的面向。毕竟写生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技巧,它更是一种观察和体验世界的方法。作为一种统一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参展艺术家(*委任创作)

陈萧伊*、黎朗*、刘任*、栾雪雁*、那林呼*、史国威*、王俊*、王音、徐晓晓、杨圆圆*、张东辉*、庄辉*

艺术小组:

ONS 绘画小组*(参与此次委任创作共14人)

李牧x知恩x张芳*

张涵露x万青x欧飞鸿*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徐灿阳、杨堉、李君骁、朱惟希、王小艾、柴子瑞、张玥、李佳卿、邢梦萱、王誉霏、吴林泽、久野太阳、张云从龙、杨远、徐圣伦、朴相奎;指导教师:梁硕、吴尚聪)


2024.10.27 – 2025.3.2

展厅 Gallery 0|杨沛铿:软螺 Trevor Yeung: Soft conch


杨沛铿在中国内地的首场美术馆个展“软螺”,展出了与 Gasworks(伦敦)和 Para Site(香港)共同委任的大型雕塑及7件全新创作。

委任雕塑《滑捋捋的树》是伦敦汉普斯特德荒野中一棵橡树树干的等比例复制品,人们的不断摩擦使其倾倒,树皮也变得出奇光滑。作品由肥皂制成,散发着幽香,指向了夜间树林里幽会者之间充满了欲望与权力关系的场域。而肥皂与身体的触感关系又提示了亲密行为中的暧昧与身体性。在一旁的照片里,两根钟乳石柱在超越人类历史尺度的时间性中逐渐趋于交合,隐喻了情感关系中的试探、靠近与不可得。



萦绕耳畔的呼吸声来自作品《呼吸中的隐士》,它或许可以被看作艺术家对自己谨慎独行的创作状态的“自述”。更多的小海螺散落在四周展墙之上,它们善于潜伏,大都伴随着潮汐在海浪的掩护下现身,像极了某些社会少数边缘群体。橙黄色的幽光、渐变的墙漆与混入沙粒中的香气逐步对观众施以煤气灯效应般的心理作用,动摇其对自身主体性和所处时空的明确性。让我们就像“软螺”般卸下坚硬的防御外壳,柔软地随着艺术家进入一个介于公共与私密、藏匿与暴露之间的欲望空间。



「出门写生!Paint for Life!」

&

「杨沛铿:软螺 Trevor Yeung: Soft conch」

展览

展期

2024年10月27日至2025年3月2日

地点:

阿那亚艺术中心

观展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阿那亚APP

点击:

艺术-阿那亚艺术中心-购买参观券





THE END
编辑:赵原| 视觉:关子玉 

供图:阿那亚艺术中心  摄影:孙诗

公众号承办:智璞文华
©本文版权归“阿那亚”所有,如欲转载请联系授权





E-MAIL
马|寅|信|箱
如果你对阿那亚有任何的建议、意见、投诉,或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法,欢迎写信给村长马寅,每篇来信村长都会及时阅读、回复,阿那亚希望和你一起成长。
mayin@aranya.cc





微|信|改|版|了
点亮星标
不要与阿那亚擦肩而过







SELECTED
精|选|推|送





THE QR CODE
感|谢|关|注


置业热线 400-810-9988
度假热线 400-115-5500

人生可以更美 
扫描二维码关注
阿那亚官方公众号


APP美好上线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开启美好生活



点【赞】点【在看】,标记美好生活!👇🏻



阿那亚
阿那亚是一个生活方式品牌,在北戴河新区、金山岭、雾灵山、崇礼、广州九龙湖、三亚等自然景观优美、人文积淀深厚的地方,持续打造以文化艺术为核心、承载多元生活方式的先锋社区,探寻美好人生何以可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