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有一种看似普通却至关重要的物资——猪鬃。它不仅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军用出口物资,更是创汇大户,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猪鬃,即猪颈部和背脊部生长的刚毛。或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将其与战略物资联系起来,但在二战时期,它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战争中,各种武器装备的保养至关重要。枪支、大炮等武器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清洁和保养,就会出现卡壳、故障等问题,严重影响作战效率。而猪鬃正是最好的清洁工具之一。
猪鬃具有硬度适中、弹性好、不易折断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清除武器内部的污垢、锈迹和火药残渣。据史料记载,在二战期间,每支步枪的保养都离不开猪鬃刷,平均每支步枪每年需要消耗约 0.2 公斤的猪鬃。
而对于大炮等重型武器,猪鬃的需求量则更大。以一门中型火炮为例,每次保养可能需要用到 0.5 公斤左右的猪鬃。由此可见,猪鬃在军事装备保养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
猪鬃在工业生产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当时,油漆刷、毛刷等工具大多采用猪鬃制作。尤其是在飞机、坦克等装备的生产过程中,猪鬃刷被广泛用于涂装环节。良好的涂装可以提高装备的防腐性能和隐蔽性,对于提高装备的战斗力至关重要。
据统计,在二战期间,每架飞机的涂装大约需要用到 1 公斤的猪鬃,而一辆坦克的涂装则需要用到 2 公斤左右的猪鬃。此外,猪鬃还被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的绝缘材料,以及一些精密仪器的清洁工具。
中国作为猪鬃的主要生产国,在二战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二战期间每年出口的猪鬃数量约为 5 万吨左右,占全球猪鬃贸易总量的 80%以上。这些猪鬃主要出口到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
以美国为例,在二战期间,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猪鬃数量约为 2 万吨,占其猪鬃总需求量的 90%以上。这些猪鬃不仅满足了美国自身的军事需求,还通过“租借法案”等渠道被输送到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猪鬃的出口也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在二战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猪鬃的出口成为了中国获取外汇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史料记载,在二战期间,中国猪鬃的出口价格平均每吨约为 1000 美元左右。以每年出口 5 万吨计算,中国每年通过猪鬃出口获得的外汇收入约为 5000 万美元。这些外汇收入对于中国购买战争所需的物资、支持抗战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猪鬃的生产和出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加强了对猪鬃生产的管理和扶持,鼓励农民养殖猪只,并提高猪鬃的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确保出口的猪鬃质量符合国际标准。
同时,为了保障猪鬃的运输安全,中国还组织了专门的运输队伍,开辟了多条运输通道,将猪鬃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反法西斯同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