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

文摘   2024-10-08 06:30   江苏  



(点击下图开启2024寒露)



甲辰年 / 拾柒  寒露

2024年10月8日 - 2024年10月22日

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寒露

2024/10/08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今天,当你看到这篇推文的时候,已经进入寒露节气了。此时,北方已入深秋,虽蝉噤荷残,但菊花盛开,霜染红叶,别有一番秋日美景,而南方刚刚入秋不久,红黄夹杂、俏丽多姿。

“满城尽带黄金甲”描述的便是寒露时节的物候: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按照《礼记》的记载,古时候,一俟深秋,谷物归仓入囤。除了祭祀之外,就开始忙活这几件事了:一是狩猎,“执弓挟矢以猎”;二是砍柴,“草木黄落,伐薪为炭”;三是结案,“乃趣狱刑”,然后有些便是传说中的秋后问斩吧。这些都透出肃杀之气。


1




“变天”节奏最快的寒露


此时的季节版图上,秋的面积约为539万平方公里,冬的面积约为362万平方公里。在寒露时节的半个月之中,冬会大举“侵略”,将秋之领地“侵吞”18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在疆域面积上一举超过秋。

由秋分至寒露,秋在南方“战场”斩获颇丰,一举占领江南。其间,夏的面积锐减六成以上,只能借助南岭“天险”苦苦支撑。

寒露是秋季节气中季节版图的疆域格局变化最大的时期。


谚语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的“变了天”体现的是一种累积效应,是冻坏骆驼的最后一团寒气。其实在隶属秋季的六个节气之中,“变天”节奏最快的是寒露。

所谓“霜降变了天”,得益于寒露时节的各种铺垫。以全国平均降水量来衡量,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降水减少速率最快的时节。因此,秋分之后“水始涸”之说所言不虚。如果说一年之中降水量的走势形如一座山峰,那么寒露时节便是最陡峭的一段下坡路。寒露时节逢重阳,降水锐减,浓云消退,乃人们可登高望远的气象前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时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与寒露时节气温大幅走低相关。《风土记》曰:“是月九日,采茱萸插头鬓,避恶气而御初寒。”《西京记》的描述显然更具“号召力”:“九日佩茱萸,饵糕,饮菊花酒,令人寿长。”

如果我们把气温和降水当作两项经营性收入,那么寒露时节是市场最萧条、“企业”效益滑坡最严重的时期。两项业务,往往堤内损失堤外补,但寒露时节,是堤内损失、堤外也损失,“企业”的两项主营业务均遭遇断崖式下跌。

2




“春捂秋冻”与“急脱急着”


也许人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忙了大半年,于是利用十一黄金周出去旅游,等逛完了山水回到家,哎呦,这天气跟走的时候不一样了嘛!人们在感慨之余,便会翻箱倒柜地赶紧找厚一点的衣服。一过寒露,便有很多关于穿什么衣服的纠结。“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


“古老”的《秋裤赋》,每年在寒露至霜降时节,都会再度流传一番:

我要穿秋裤,冻得扛不住。

一场秋雨来,十三四五度。
我要穿秋裤,谁也挡不住。
翻箱倒柜找,藏在最深处。
说穿我就穿,谁敢说个不。
未来几天内,还要降几度。
若不穿秋裤,后果请自负。

有人说:“不是要春捂秋冻吗?春天来时,适当捂一捂,使机体渐渐地适应回暖。秋天来时,适当冻一冻,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着装与时令要有适当的滞后。”但所谓“捂”和“冻”,都应有一个前提:春天的捂,以不出汗为前提;秋天的冻,以不着凉为前提。

当然,这很难以精准量化的方式来判定,即使相近的气温,有风无风,是干是湿,是晴是雨,体感的差异都很大,“晴冽则减,阴晦则增”。而且不同的人群,也需要有不同的原则。

“(农历)二八月,乱穿衣”,所谓“乱”:一方面是指人们需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同的人穿着差异很大。“二八月,乱穿衣”,但没说(农历)九月还可以乱穿衣。


还有一则谚语,叫作“急脱急着,胜如服药”。就是告诉人们,热了及时脱衣,冷了及时添衣。

这两个谚语看似相悖,实则相合。就像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还要重视敌人一样:“春捂秋冻”,说的是应对气候的战略;“急脱急着”说的是应对天气的战术。比如春季,大的原则是适当地捂。但春季的昼夜温差往往是一年之中最大的,一天当中,或许就包含了两个季节。一季当中,甚至可能急冷急暖,所谓“春如四季”。所以在一天之内、一季之中还需要机动地增减衣物。

英语中,有一个着装原则的说法,叫作:Dress in layers(多层着装),即所谓洋葱着装法。热了脱一两层,冷了加一两层,随时调整。古人说:“凤裘无冬,蝶绡无夏。”不能只有两层,捂上便是隆冬衣着,脱了便是盛夏装束。中间要有过渡,为机体提供缓冲。


别说人了,同样是向日葵,御寒能力还不一样呢。

老乡告诉我,以前的向日葵一般是谷雨时种,寒露时收。现在种的是油葵,油葵怕冷,芒种时种,也差不多寒露时收。以前是弄葵花籽,现在是打葵花油。

我问:“这一块地的油葵能榨多少油呢?”

老乡说:“根本不指望它榨油。”

我又问:“那为什么要种油葵呢?”

老乡答:“因为漂亮啊,游客喜欢啊!”

观光农业,使很多作物也开始拼“颜值”了,正如网友所言:“这果然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老乡说:“地里的菜也差不多,漂亮的都太娇贵。俺们最喜欢圆白菜,抗冻!”

3




寒露三候


“乡民于重阳日、十三日望雨,则不致冬旱。”谚云:“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北方民间有在寒露时节占雪的习俗,实际上,是在气候平均初雪日之前的大约一个月,选取两个关键日,如果都没有降雨,冬季便很可能“贫雪”。

《离骚》有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露水寒凉,落花寂寥。餐英饮露,确是晚秋时节里的一种高洁与孤傲。

古人对寒露物候的描述是: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白露物候是“鸿雁来”,寒露物候是“鸿雁来宾”,说的是白露时鸿雁的迁飞工作逐渐启动,寒露时迁飞工作陆续收尾。谚语说:“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是说大雁最迟(农历)九月九,该走的都走了;小燕最迟(农历)三月三,该来的都来了。

“孟春之月鸿雁来,仲秋之月鸿雁去。”在古籍《礼记·月令》中,对鸿雁的迁徙有着明确记载。从节气雨水到白露,再从寒露到小寒,翻开二十四节气中所包含的七十二个物候中,能够发现,其中有四个节气的物候,与鸿雁的迁徙相关。鸿雁成为了节气中,提及次数最多的自然现象。于是,鸿雁也成了古时农家们判断农时和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成为古代物候观测史上重要生物标识,被古人作为节气征候。


从白露节气的“鸿雁来”,到寒露时节的物候“鸿雁来宾”,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应该就在这一个“宾”字中。有人认为,“宾”可以解释为寄寓,也就是说鸿雁此时在旅途之中。也有人认为,“宾”指宾客,因为此时已是季秋也就是秋末,此时迁徙的鸿雁相对于此前已经迁徙的鸿雁来说,成了客人。


不难看出,古人从这一节气中观察到的,大多是候鸟的迁徙变化。这些南来北往的鸟儿,在仲秋的月明风清之时盘桓天际,似乎是给地下的人们发送着关于气候变化的信号,提醒人们天气变冷了,准备迎接寒冷季节的到来。


所谓“雀入大水为蛤”,是说深秋时节,人们难觅飞雀,但见海边很多蛤蜊,其贝壳的纹和色与雀相似,便以为雀变成了蛤。这是古人质朴的想象。这虽是误解,却是一种浪漫的生命观:在时节的交替和季节的轮回中,生命并未凋谢,只是变换了存在的方式而已。想飞时,有翅,能高飞于天;想藏时,有壳,可深藏于海。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凄凄寒露时节“菊有黄华”。“菊有黄华”强调了九月菊花开放,白、红、黄、紫,颜色相间;直、卷、挑、乱,姿态各异。正因为“菊有黄华”,深秋照样是生机勃勃的,于是,农历九月又有了一个雅致的名字——菊月。


这时,一杯清香甘甜,润燥清热的菊花茶,最适合缓解秋燥了。“寒露时节,花农已经在忙着收白菊花了。农户们将花田中的菊花摘下,又赶紧晒干、打包,然后卖给城里的药铺、茶店。”

此外,这时的菊花拿来泡酒,也最合适不过的了。而饮菊花茶、菊花酒,自然还要配上香甜细腻的糕点。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寒露的来临,也意味着深秋已至,初冬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抓住秋天的尾巴,看菊、进补、赏秋……好好享受为数不多的秋日时节吧。

菊花之外,还有一种花,往往被文人们忽视,那便是棉花。“寒露时节尾花收。寒露不收棉,霜降莫怨天。”在农人的眼中,棉花才是秋季的“尾花”。所以农历九月,也是人们的纳棉之月、授衣之月。



“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吃了重阳糕,单衣打了包。不怕霜降霜,单怕寒露寒。”“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

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深秋农谚是:“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那时候,一年到头好像就围着白菜、土豆、萝卜、玉米、地瓜转,喷香起沙的地瓜,几乎是我的最爱。当然,上树使劲儿地摇晃树枝,折腾得满树红熟的山楂掉落一地,然后认真地捡拾到筐里,也算是我的“山楂树之恋”吧。


寒露起薯,霜降开园。
寒露霜降,耕地翻土。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寒露收谷忙,细打又细扬。
寒露割谷忙,霜降忙打场。
寒露无青苗,霜降一齐倒。
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
寒露有雨沤霜降。
寒露有霜,晚稻受伤。


4




秋天中的秋天


有一则谚语,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体验中已经逐渐消失了,就是:“寒露搭桥,夏至拆桥。”从前,村边渡口的木板小桥在夏至汛期来临时需要拆卸掉,到了雨季消退的寒露时节,再把桥搭建起来。作家赵树理曾经这样描述:“每年搭桥的时间是寒露以后……早了水大,迟了水凉。”现代的桥梁已经没有了那般的季节性。

从前,漫长的岁月,人们真的是跟着节气过日子,无论农桑,还是风物,无论起居,还是行止。


台湾有句谚语,叫作:“九月狗纳日,十月日生翼。”是说到了农历九月,秋阳难得,就连狗都知道抓紧时机晒晒太阳。到了十月,白昼短暂,又难得响晴,太阳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一不留神就飞了。渐渐地,“负暄”(晒太阳)便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免费养生。

随着气温的下降,“寒露百花凋,霜降百草枯”,“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已成往事,所以深秋又被称为“穷秋”。

“寒露霜降水退沙,鱼落深潭客归家”,从秋分物候的“水始涸”,到立冬物候的“水始冰”,由密到疏,由繁到简,由动到静。


“寒露洗清秋”,此时节,“云悠而风厉”。标志性的景色便是“碧云天,黄叶地”。寒露时节,有一种明净,叫作望穿秋水。遗憾的是,那样的水少了,那样的天也少了。

有人说,寒露,是秋天中的秋天。“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好吧,就在这清冽的日子里,观赏秋天绚烂的“晚节”吧。


5




苏州园林里的寒露


秋光凝聚,寒露成霜。从秋至更深的秋,最后一点暖色消融在飞檐投落的日影里,园林中的草木,摇落天地间初凝的凉意,古往今来的人们总会赋予这个时节一点萧索的浪漫情致。

寒意侵浸清晨与夜晚,此时节的园林,承着湿重的露,在秋风里摇落,飘香的桂子与傲霜的菊,露出绚烂的金色。

而草木青黄,杂树萧疏,万木秋声。

园林中最美的季节也将启幕。一场继一场雨后的凉将浸染一程又一程的山川草木,令世间妆上欲燃的红,将寒凉壮阔的秋意撷藏进园林深处,待你去寻。
















“开门忽惊叹,秋色已如许”。寒露,有收获的忙碌,也有惬意的洒脱。在秋色中漫步,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正所谓“阅尽满眼秋色,最是人间值得”。登高赏月有菊酒,再过段日子,霜降就要来了,皎皎冬日也不远了。


— FIN —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



意苏州
我有千万个世界想与你们分享! 知苏|生活|文艺|分享 苏州的人文读本,捕捉和分享当下城市的生存状态和文化追求,让精神跟上你的脚步!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意苏州:苏州艺文类自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