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风雨兼程 跨越山海谱华章——广西二一五地质队探矿路回眸

财富   2025-01-09 16:31   北京  

广西二一五地质队(以下简称“二一五地质队”)在桂西北广袤大地上诞生,隶属于广西华锡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春华秋实,这支地质大队,已悄然走过七十载。自1954年成立以来,二一五地质队肩负着使命,扎根高山深谷,在地质勘查“找好矿、找大矿”的路上披荆斩棘,勇毅前行,唱响了一曲时代的英雄之歌。





原二一五地质队开会研究项目进展。


二一五地质队技术员在项目组流动职工之家讨论项目进展。李雪沫 摄


英雄无畏
敢为国家探大矿


70年来,二一五地质队秉持“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脚步从未停歇,在共和国建设的各个时期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地质找矿的累累硕果,在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手中薪火相传。

1954年10月,国家重工业部调动驻湖南柏坊的二一五勘探队先遣人员17人,奔赴广西南丹县大厂深山,开启了地质勘查之旅。当时,国家聘请苏联专家进行指导,但专家们断言“大厂矿脉小,组成复杂,不如石英脉型矿床,不宜做过多工作”,这无疑给这支刚成立的队伍泼了一盆冷水。

一边是国家和人民的期盼,另一边是外国权威专家的泼“冷水”。年轻的地质队员们拿出“啃硬骨头”的劲头,以时任总地质师高志斌为首的技术团队,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只为寻找足够的原始资料和矿石标本。他们不畏毒蛇横行,不顾缺氧和毒气危险,走遍老旧矿井,凭借对地质构造的敏锐观察和丰富经验,最终获取了宝贵的地质资料。经过4年的努力,1959年冬天,二一五地质队首次提交矿区砂矿和原生矿的地质勘探报告,探获金属锡、锌、铅、锑等有色金属总量,初显矿区特大型规模的端倪。至此,苏联专家的断言彻底被打破,二一五队用热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也震惊了国家相关主管部门。

1962年5月,原冶金部领导到大厂考察,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提出了让二一五队用3年时间提交大厂长坡段地质勘探报告的要求。面对新的艰巨任务,年仅30岁的时任总地质师杨元吉庄重地应下了这个“三年承诺”。

1963年初,第一次会战长坡的帷幕迅速拉开。钻机日夜旋转,地质和钻探技术人员背起铺盖,住到了山上的施工现场。他们运用物理探矿、化学探矿新技术,提出了成矿预测。在艰苦的年代里,年轻的地质工作者无私地奉献出智慧和力量。

1965年5月,正好3年,第二次大厂矿田的探索找矿取得了新突破,大厂长坡矿田的储量报告编制完成。大厂矿区长坡段抱回了一对“金娃娃”——91号、92号特大型富矿体,新增储量是冶金部希望的70多倍。至此,“大厂无大矿”的帽子终于被甩掉了。

1975年,二一五队又接到了国家在大厂矿区“扩大储量”的指令。当时,二一五队已经在大厂勘探了21年,这里的山岭已基本被探查了一遍,扩大储量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又一个严峻考验。

以时任总工程师梁珍廷为技术负责人的研究组,通过综合编图,总结出矿体“五层楼”成矿规律,圈出锡成矿预测区16个,铜成矿远景环带5条。1982年,利用这一成矿规律,二一五地质队探明的两个世界罕见的特大型特富锡多金属矿100号、105号矿体,再次震惊了世界。

20世纪90年代初,二一五地质队在大厂矿田又向国家提交了锡锌铅锑铜总金属储量和单独银矿床储量报告,这意味着二一五地质队走出了一条在大厂矿区向贵金属找矿领域挺进的新路子。

由于地质探矿成果卓著,1991年底,二一五地质队被国家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英雄无我
扎根大山终无悔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考虑到边远山区地质队的实际困难,批准二一五地质队从河池南丹县大厂镇迁移至柳州市城区,并随之开展了包括工程勘察、建筑、汽车销售与维修在内的多元化经营活动,实现了业务的多样化发展。

1998年底,遵照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安排,二一五地质队以整建制方式并入柳州华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国首个并入企业的地质队。标志着二一五地质队由地勘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管理,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

在北部湾港集团和华锡集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二一五地质队全面融入了两大集团的发展战略,坚定地践行并服务于资源扩储的需求。同时,还承担了国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战略找矿任务。

并入华锡集团近25年来,二一五地质队找矿成果显著,迎来了建队史上的第二个辉煌时期;累计提交地质报告63份、重要地质科研报告和科技论文35份,共探获5个大型矿床、12个中型矿床、5个小型矿床,还探明了大量的有色金属总储量、矿石量、金属量以及稀散元素铟、镉、镓等,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还带来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同时,该队实现了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也为华锡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历时6年的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中,二一五地质队在铜坑矿的项目成果尤为突出,荣获了原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特别贡献奖”。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想要探寻新的矿藏,创新找矿方法势在必行。20世纪90年代初加入二一五地质队的地质高级工程师吴付新,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副院长,他始终坚持深入一线,经常把“搞地质工作,不到现场,怎么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挂在嘴边,下坑道、上矿山、走一线。2003年,他担任长坡区深部地质普查项目负责人,带头深入矿井,克服高温高湿通风差的恶劣环境,对矿床深部和边部进行探边摸底,完成坑道编录,成功找到了丢失矿体,探获资源矿石数百万吨。

1994年被分配到二一五地质队的农强,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高峰公司105号矿体的详查任务。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高效完成了多项工作,最终完成了被称为“魔鬼地层”复杂地质构造的勘探。他提交的成果报告文字简练、图件齐全,受到了华锡集团的高度肯定。该项目顺利完成,为接下来高峰公司采矿证的申请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吴付新、农强同时期的,还有一大批找矿经验丰富的优秀地质队员,他们工作有热情、突击有钻劲、攻坚有恒心,人人都有闻战则喜的劲头,人人都有攻坚克难的毅力,接过他们的接力棒,一批批年轻人在成长。

累累硕果,凝聚着二一五地质队的智慧和汗水,是团队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抓住了难得的机遇,是不探大矿不回头的顽强意志令他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英雄无名
地质勘查筑丰碑


走进二一五地质队的荣誉室,金光熠熠的奖牌和奖杯映入眼帘:全国科技重大贡献先进集体、全国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有色功勋地质队、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全国危机矿山资源调查特别贡献奖、全国模范地勘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奖、广西五一劳动奖、广西十年十大地质成果奖……每一项荣誉都见证了该队的辉煌历程。

在探矿功勋簿上,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前两任总地质师高志斌、杨元吉,全国首届“李四光地质奖”获得者梁珍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大厂通”龙文化、刘桂英,以及二一五地质队唯一的女性机台班长、全国人大代表——“铁姑娘”黄贵娣,还有模范标兵王子发、攻关尖兵袁绍康、首任党委书记栗树生(任职20年)、老队长贺俊清、房德库、“铁算盘”总会计师唐贝民、钻探队“猛队长”杜孝美、华锡开拓奖得主刘德禄、“北港开拓奋进奖”获得者周鸿军、吴付新等众多北部湾港集团和华锡有色的劳动模范。他们或是地质勘探领域的顶尖专家,或是杰出的管理者,或是技术能手,或是勤勉的一线职工,有的带领团队探明了大型矿脉,有的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他们都是二一五地质队各条战线的杰出工作者。

在二一五地质队的英雄谱系中,远不止这些荣誉加身的先进典型。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丰碑的筑起,还因为有无数默默无言的英雄。荣耀属于二一五地质队的每一位成员。

广西的崇山峻岭有幸见证了他们自强不息的足迹,大厂的幽深矿道则深情地记录了他们不离不弃的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工作者,或许没有闪耀的荣誉光环,但他们始终秉承“三光荣”精神,坚守理想与追求,不懈奋斗与奉献。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甘于为探矿事业洒热血、献青春,才铺就了通往成功的道路,铸就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历经70年风雨兼程,二一五地质队在党建引领下,从艰苦创业迈向创新发展,从默默无闻到成为行业翘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的二一五地质队人将在北部湾港集团和华锡有色的领导下,围绕“打造全球锡锑铟龙头企业,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的宏伟目标,继续枕戈待旦、默默坚守,将地质探矿的英雄赞歌永远传唱下去!





中国有色金属报


了解更多有色金属行业资讯请访问中国有色网

http://www.cnmn.com.cn

编辑:彭薇

感谢关注中国有色金属报 中国有色网 

微信名称:中国有色金属报


中国有色金属报
关注中国有色金属报,即时收取有色金属行业热点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