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实现产值3000万元左右
向“新”而行、向“实”发力。为突破传统粗放生产、低效发展困境,近年来,昭通市农科院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马铃薯科研优势单位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围绕“马铃薯新品种育种、种薯高效繁育、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开展工作,以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1月18日,昭通市农业科学院在巧家县马树镇小米地村举行昭通市2024年马铃薯新品种昭薯11号田间测产观摩会,邀请国家马铃薯首席科学家金黎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奇等专家参与观摩测产。
在小米地村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群众在基地里忙着除杂草、净田块、割茎秆,挖洋芋、装袋、称量。严格按照标准流程,现场进行地块丈量、采挖装袋、称重和计算。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专家组宣布了测产结果,马铃薯新品种昭薯11号亩产突破6吨。
“经过大家的努力,这块地的实测面积672.6平方米,实测总产量6339.6公斤,经过去杂1.5%以后,得到的亩产是6189.73公斤。”金黎平宣布了测产结果,对采取的各项措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金黎平说:“今天我们测产的这个品种是昭通市农科院自育的新品种昭薯11号,是他们集成了高产栽培的一个技术,包括了脱毒种薯、起垄栽培、疫病防控等这些核心技术环节,测产结果非常好。”
“‘昭薯11号’是2014年杂交并收获实生种子,经过8年田间筛选,已申请新品种登记备案。该品种是鲜食、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干物质含量25.6%,淀粉含量19.9%),生育期120天左右,目前已进入推广阶段。”昭通市农科院院长胡德波介绍。这是昭通市建立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体系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昭通市农科院马铃薯研发团队立足资源禀赋,深入选种试验,结合品种优势以及适宜区域等情况,建立集“马铃薯种质资源改良创新、马铃薯一年多季高效育种、马铃薯新品种联合评价、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为一体的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体系。2023年来成功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2个,新选育的昭薯12号正在申报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对新品种配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同时采取优良品种、平衡施肥、绿色防控等措施,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有力促进昭通市马铃薯大面单产提升。市农科院马铃薯团队将马铃薯脱毒组培苗节本高效生产技术、原原种两季生产技术、原原种雾培高效生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创新研究有机整合,首次构建了昭通市马铃薯脱毒种薯高效繁育体系。形成了大田种薯一年三季快速扩繁模式,实现早春、大春、秋季三季种薯生产有效衔接,大幅缩短生产周期,从原原种到一级种薯的生产时间由3年缩短为1年半,降低了生产用种成本,加快了脱毒种薯推广进程。三年累计生产脱毒组培苗1100万株,马铃薯原原种4300万粒。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在全市主产区建立种薯繁育基地,短时间内组织大量脱毒良种生产并推广应用,显著提高昭通市马铃薯脱毒种薯覆盖率,该成果获2021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主要依托马铃薯“三个全覆盖”开展工作,即良种良法全覆盖、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全覆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全覆盖。马铃薯“三个全覆盖”推广体系建立,解决了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低、小散弱、产供销脱节、利益连接机制缺乏、质量标准参差不齐等难题,促进了昭通市马铃薯脱毒种薯及高产栽培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此外,昭通市在马铃薯选育推广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马铃薯产业附加值。市农科院积极对接吴奇院士团队,将土豆米技术引进昭通。2024年11月18日,全国第一条土豆米生产线在巧家洪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投产。昭通成为全国第一家土豆米的生产地,对增强马铃薯市场影响力及竞争力,全市马铃薯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延伸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昭通市将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马铃薯产业链,以龙头带动延伸产业链条、以科技赋能提升品牌特色、以规模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培育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生产示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开展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新品种引试评价、新品种展示和示范、新技术研发和集成技术示范,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马铃薯产业链上,以科技创新持续注入昭通马铃薯产业发展澎湃动能。
来源/昭通发布 巧家融媒 张顺富 文/图 @昭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