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人民公安报》头版头条刊发《“两山”间的幸福年》。《湖州日报》刊发《“牵手”护绿——聚焦湖州“生态警务”在全国推广的背后》。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王泽远是贵州三都人,26岁时举家来到浙江安吉,一待就是20年。像王泽远这样,从三都来安吉务工的人员有2万余名,占安吉全县外来务工人数的四分之一。安吉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三都人?
蛇年春节来临之际,记者前往安吉,寻找答案。
安吉产竹,有“中国竹乡”之称。漫步安吉,千亩竹海,目之所及,绿意盎然,这里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
1月19日,三都水族自治县驻安吉联络服务部主任韦学团从安吉县公安局“都来安”服务驿站坐车,驶出绿色家居产业园,穿过连绵竹山,几经盘旋,赶到安吉畲村文创驿站参加过大年活动。他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三都的森林资源。
路上,韦学团给王泽远发了一条消息,问他准备在哪儿过年。几分钟后,韦学团收到了答复:“今年留在安吉过年。生活在安吉,感觉很幸福。”
20年前,王泽远在老乡的介绍下来到安吉务工。当时,安吉正在摸索如何不破坏环境也能走上致富路,相继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
20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安吉县积极拓宽“两山”转换路径,创新实施生态惠民改革,发展绿色家居产业,探索共富新路径,“两山”理念逐步由美好愿景化为幸福实景。
△安吉县公安局溪龙派出所民警辅警在茶山上与采茶工人交流。应立强摄
“守好绿水青山,就是守护百姓幸福。”安吉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吉县公安局一体推进共富警务、共治警务、生态警务,主动参与全域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保卫战。
不仅守住了“绿”,还迎来了“青”。生态引领的安吉,吸引了越来越多外乡青年投身这片绿水青山。如何服务好新居民,让他们更快更好融入安吉?
“安吉与三都公安建立了警务协作共同体,设立‘都来安’服务驿站,全力护航青年入乡发展。”安吉县公安局孝源派出所副所长崔聪介绍,驿站由安吉公安、司法、人社等部门和三都党政干部、三都民警常态化入驻办公,让新居民快速融入社会治理体系。
安吉县公安局还聚焦就业创业需求,深化行政管理服务改革,梳理并延伸32项涉青年高频服务事项至村社,实行外乡来安吉青年配偶、未成年子女居住证联办。截至目前,当地已助力全县招引青年人才3.8万余名,累计帮助1.2万名三都青年留在安吉就业创业。
“来了都是安吉人!”王泽远说,来安吉后,他在家具厂务工,制作的竹木家具远销国外,“我已经把安吉当成家乡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深刻改变了安吉的生态环境,更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
千里之外的三都,森林覆盖率达72.47%,是贵州省十大重点林区县之一。韦学团介绍,“都来安”服务驿站设立后,他们在安吉公安帮助下,邀请了不少行业专家、企业老板到三都考察调研,助力发展绿色产业。
“我们也可以试试发展绿色家居产业,把绿色经济搞起来。”韦学团说。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安吉,在三都,在祖国的万水千山间,一幅幅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1月22日一早,市公安局织里分局织东派出所生态警长徐建根如约来到太湖边的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跟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吴江区分局七都派出所民警顾春江碰头,互相交换一周以来各自排摸到的案件线索。
这样的约定,两位生态警长已经坚持了三年多。2021年9月,织里公安分局在浙苏两省交界处的乔溇村建立长三角首个跨省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从那时起,顾春江在这里也有了工位,与湖州生态警长面对面办公。
这是生态警务跨区域协作的一个缩影。2021年,湖州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警务”,各地各部门联合开展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治理。2023年11月,湖州发布全国首个“生态警务”地方标准,并积极推动“生态警务”湖州标准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去年6月,“生态警务”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意见》。
三年多来,“生态警务”从湖州发源、迭代,如今“牵手”护绿之路越走越宽。
冬日时节,走进位于湖城月亮广场的南太湖生态治理中心,大屏之上,“生态要素一张图”映入眼帘。
“这张图涵盖水、土、气、林等8大类要素,汇聚1.2亿条数据,为动态监测、分析研判等实战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南太湖新区公安分局基础防控中心民警沈晓斌介绍。
记者看到,中间地图上的点位有水质断面、大气监测、排水口等。左上角的空气质量监测包括PM2.5、PM10、SO2等6项数据,水质方面则有酸碱度、溶解氧、磷等5项数据,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
△生态警长徐建根与顾春江联勤办公
太湖横跨苏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东近苏州。作为长三角共同的“大水缸”,太湖风光绰约,沿岸城市舟舸争流。
曾经,工业废水、养殖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太湖……将“大水缸”变成了“大染缸”。这些年,围绕太湖保护和治理,浙苏两地不遗余力。
去年10月,南太湖生态治理中心正式揭牌运行。该中心凝聚起太湖流域各地各部门共保联治的合力,围绕水环境保护、涉水违法犯罪整治、水域公共安全以及跨市域协同共治、生态守护人才培育五个重点领域开展针对性、专业化治理和建设。同年11月,南太湖公安分局会同江苏渔政部门通过深度研判经营,成功打掉了一个从江苏洪泽湖流窜到湖州的非法捕捞团伙,抓获10名犯罪嫌疑人,缴获涉案工具价值80余万元。
沈晓斌介绍,南太湖生态治理中心统筹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四市公安水警、太湖渔政和市、区两级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专业企业、生态义警等力量资源,对太湖、苕溪水域生态问题开展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太湖流域生态守护。
△位于月亮广场的南太湖生态治理中心
“地笼有吗?”“有。”1月20日傍晚,德清县新市镇运河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内,在接到巡逻船只反馈运河上可能存在地笼后,站长费渊淼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地笼不仅会破坏运河水生生物资源的多样性,还存在绞缠过往船只螺旋桨推进器、导致过往船只失去动力的风险。
“因通航量较大,船只来往比较频繁和密集,一旦一艘船出现停滞或占用河道的情况,会对整个运河航道的交通运输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费渊淼解释。
这是发生在运河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日常巡查中的一幕。如今,工作站覆盖京杭运河德清段新市、新安、雷甸三个镇运河流域,实现对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全警化。
△南浔区练市镇多部门联合在大运河开展执法行动
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年来,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世界遗产,成为摆在各地职能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2022年1月,德清县公安局在新市镇建成全市首个运河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以大运河水体和由沿线工业、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带来的水样排放、废物处置等为内容开展相关工作。截至目前,湖州已在大运河沿岸建立3座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实现对大运河的保护全覆盖。
大运河纵贯南北,流淌千年,保护大运河必须打破地域局限。去年10月30日,京杭大运河(浙江段)生态警务区域协作会议在南浔区练市镇召开。会上,大运河沿线五地公安机关签署了《京杭大运河(浙江段)生态警务区域协同工作协议》,明确了5地公安机关合作内容,并建立多项合作机制。
“随着区域协同工作协议的签署,京杭大运河(浙江段)5地公安机关将在多方面保持协同,加强协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注入更多的力量。”市公安局表示。
△水口派出所入茶园服务
△生态警长陈飞带领志愿者进山巡逻
长三角三省一市山水相连、河湖相通。过去,单打独斗,区域生态一度遭到破坏。这几年,随着长三角区域警务一体化的推进,这样的局面,已然成为过去。
2023年,吴兴区与苏州市吴江区签订了《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备忘录》,将两地4.6公里分界线两侧互延1公里作为交叉联合执法区域。“跨界污染发生时,两地可迅速通报对方并合力进行处置。”织里公安分局织东派出所所长钟瑞说。
长三角区域警务合作由来已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签署了长三角区域警务一体化框架协议,围绕精准打击犯罪、动态隐患清零、生态联勤共治等重点领域,跨部门、跨区域制定实施多层面全方位警务合作机制。
去年7月24日,在2024年长三角区域警务一体化领导小组会议上,长兴县公安局水口派出所作为全省5家之一、全市唯一一家单位,入选长三角区域警务一体化建设示范点,在会上作长三角区域警务合作优秀案例视频展示。
为什么是水口派出所入选?
长兴县水口乡地处浙苏皖三省毗邻地区,生态资源丰富,外来游客众多,每年接待外地游客500万人次。水口派出所针对走失人员精准搜救、珍稀动植物救助、生态资源协同治理等难点问题,与上海、安徽、江苏等地建立信息互通、情报互享、线索传递等运行机制,搭建三地云警务室,实现信息有效互通,疑难问题及时处置,协同开展生态环境隐患排查和治理,实现快速反应警务功能。
去年3月,三地公安就非法盗采紫泥矿产资源线索协同开展研判,成功破获横跨苏浙皖三省特大非法采矿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涉案金额超过5000余万元。
告别“独角戏”,四地联弹生态“协奏曲”。沪苏浙皖打破生态保护跨区合作壁垒,“一体化治绿”已成为共识。
跨部门联勤共治,跨区域“牵手”护绿,生态警务之路,正阔步向前。
本文由“湖州七彩警薇”微信团队出品
核发:赵亚琪 审核:洪官升
责编:王琪 编辑:杨颖佳
来源:人民公安报、湖州日报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