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博士学位的授予人数的变化中也能略窥一斑:1960年,美国授予的博士学位约一万个,到1970年则扩大到三万个左右,现在则趋于稳定,大约每年四万个左右。博士的扩招并未降低其培养的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美国较为完善的博士教育体系。从博士点的审批,到博士生的培养流程,再到质量监控体系的运作等,都遵循着非常规范的程序来进行。
第一,申请博士点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美国博士点的审批也有一系列的要求,但从大的方面来看,至少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能够开设出一系列非常合理的博士课程;二是要有一个专业化的教授团队。
在美国,做博士是从系统地读书开始的。也就是说,博士生首先要修完所规定的博士课程,通常在3年内完成。这一点与中国培养博士生的常规模式极为不同。尽管有些课程在本科或者硕士阶段已经修过,甚至课程名称都是相同的,比如“教育基础”(“必记本”注:Foundation of Education)可能在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都开设,但是,其深度和广度都是不同的,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从课表的标号来看,同样的课程名称,在本科阶段是400号以下,硕士阶段可能是500号上下,而博士阶段则是900号了。美国一般大学对博士的修课要求是50~60个学分,大约要修完至少15门以上的博士课程。正因如此,课程设置就显得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博士生培养的规格与水平,自然也就成为博士点申报中的核心内容。
一般来说,博士课程可以分成几个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课程模块,比如,就教育政策研究方向的博士课程而言,可以包括教育的基础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教育社会学课程以及教育经济学课程等几个大的模块。
设计合理的课程固然重要,谁能教授这些课程似乎更为重要和现实。所以,是否具有一个强有力的教授团队就成为博士点建设中的另一个关键成分。在美国,大凡能够指导博士生的教师,无论他是教授或副教授,都可以称之为博导。博导与教授的级别没有直接关系,只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关,即指导博士生。教授团队的主要工作就是开设相应的系列课程,全程参与辅导博士生的学习与论文写作等工作。一个教授团队需要多少人才算达标呢?对此并无固定的人数要求,这要根据开设课程的数量、专业方向等的不同来确定。
第二,怎样衡量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一旦博士点建立了,之后的工作就是如何培养符合要求的高水平的博士生。可以说,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其学习成效的最终依据,但是,毕业论文毕竟是一个结果性的指标,而对博士生在学期间的过程性评价也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大学要求博士生在实际着手做毕业论文之前,必须通过所规定的考试,否则没有资格申请做毕业论文。这种模式与中国截然不同。中国学生从小就接受各种形式的考试,直至高考这个决定命运的最重要的测试。此后的考试就越来越少,相对重要性似乎也越来越小,到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阶段,几乎就没有特别重要的考试了。当然,最近中国教育部对研究生入学考试也进行了改革尝试,试图严格规范研究生考试制度,探索实行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总体来看,美国的考试模式与中国恰恰相反。美国的教育不主张在低年龄阶段过多地进行考试,以免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享受学习,喜欢学校。到了中学以后,对学生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希望学生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进入到一所好的大学。到了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其考试铺天盖地,难度也越来越大。没有刻苦的学习态度,没有一定的应试能力,很难通过考试,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相应的学位。宽进严出可以说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
作为博士,需要接受哪些类型的考试呢?以我所教的学校来说,有两场具有挑战性的考试:一场是博士资格考试(“必记本”注:candidacy exam),另一场是综合考试(comprehensive exam)。
博士资格考试一般在一个学年以后或者一个学期以后进行。之所以比较早地进行此类资格考试,其目的是对所有博士生进行及早的筛选,让学生和教授双方更为准确地了解是否适合继续攻读博士,以免读完三年的课程却无法毕业。考试有笔试和口试两种形式。
笔试为闭卷考试,大约持续4~8个小时,考试内容虽然与所学课程有关,但因涉猎领域广泛,也令考生无从准备,只能详细研读有关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考试的时候不允许带除了简要提纲之外的参考资料和参考书,而且考试之前所有的题目学生都是不知道的,只是在考试之前有一个大题目让你进行准备。无论对哪个考生而言,这种高强度的考试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三,对于中国学生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语言的障碍。哪怕你的英语再好,面对这样的限时考试恐怕也很难找到你的优势。考试对于写作的要求很高,通常是学生得到题目之后用计算机进行答题。有些中国学生说,“我在打字的时候无法思考,而在思考的时候又打不了字”。面对学生这样的要求,我们会允许他们用手写的方式答题,个别美国学生可能就会抱怨这样做有失公平。那我会告诉他,我们没有要求你必须用计算机答题,你也可以采用手写的方式进行答题。实际上用手写的方式答题已经处于一定的劣势了。因为用计算机答题,通常我们可以使用微软的word软件,通过软件自带的拼写检查和语法检查的两大功能,就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优势;此外,计算机写作的卷面整洁度是手写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考试的这样一个紧张的场景下;还有一点就是,手写的卷面在阅卷的过程中很容易被阅卷的教授认出来,因为试卷在阅卷的过程中虽然是匿名的,但是手写的字迹是每个人特有的,因此教授可以通过字迹来对试卷进行识别,因此评价就带有一定的个人倾向性。
笔试之后进行口试,这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把笔试部分尚未阐述清楚的问题再重新论述。同样,口试阶段的学生往往也要做充分的准备,以便利用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真实能力,或者弥补笔试的不足。有些中国学生担心自己的发音不纯正,其实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假若学生没能通过这第一场资格考试,还有机会补考。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如果美国学生没能通过博士资格考试,他会告诉你“Thank you, Byebye”,至此他可能放弃继续攻读,因为他认为教授对他不予认可,或者自己不是做博士的料。两种原因都让他觉得继续补考是毫无价值的事情。但中国学生多数情况下会争取第二次考试机会,因为无论是从颜面方面还是奖学金方面,或者从对专业的执着与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等方面,都让他们无法轻易放弃。自然,中国学生坚持了,并胜利了。
有关博士资格考试中的语言障碍问题,这也是历来困扰中国学生的最大的问题。对于英语的语言能力来说,无外乎听、说、读、写这四大技能。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听是不用担心的,因为美国的英语环境是不需要你担心英语的听力问题。说也不应存在问题,因为在美国,多元化的社会人群也注定了多元的发音,真正纯正的英语固然令人向往,但带有口音的英语在美国比比皆是,是可以接受的。关键并不在于发音,而在于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因此博士资格考试对于中国学生最难的地方就是如何用英语来进行学术写作。可能同一个题目,用中文我们可以表达得很好,但是换成英文,很多学生就不知道如何进行表达了。
综合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综合分析、应用的能力,是对博士生所学课程的一次全面考核。以我个人参加心理学博士的综合考试为例,总共参加了3天的6场考试,内容涵盖了所学过的心理学的所有课程。目前有些学校对综合考试进行了改革,允许学生以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来取代综合考试。但鉴于发表论文也非易事,所以,综合考试仍是目前考核学生的一种主要方式。
反思美国博士阶段的考试制度,也能够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合理内核。我们都清楚,美国的教育一直反对背诵,这在小学阶段极其明显。但是,到了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知识储备却成了学习中的要事。如果博士生不能对所学专业的知识驾轻就熟,烂熟于心,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未能形成该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体系,那么,无论对于后续的论文选题、文献综述或是研究,还是对于将来作为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他都无法胜任这些工作。应试能力是博士生闯关的基本条件,货真价实的博士是需要到考试的熔炉中锤炼一番的。就我个人体验而言,考试的磨炼虽然艰辛,但对我后续的专业成长无疑是极有助益的。
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求知,在“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的立冬过后,读些有意思的书既是抵御庸常、建设自我的最便捷方式,读些有价值的书更是理解自己、理解世界和理解人生的最有效途径,悦读从一本好书开始吧,更多好书、更多常识、更多交流请下方扫码领取“必记本”知识星球优惠卡,先到先得,先睹为快!(原文刊登于人民网,“必记本公众号”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