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非要拯救乡村,而是希望把乡村重塑为更契合现代生活的模样,回归其作为家园的本质,成为一个能够承载心灵安放的栖息地。”
——孟凡浩
line+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孟凡浩率领团队,以“隐居林野,重归聚落” 为理念,依据对层级山势的深入分析和当地客家文化的理解渗透,于自然脉络中重构远离都市的精神栖息地——畿·云瑶度假酒店,为访客带来梦回乡野、重归故里的沉浸体验。在这里,乡村不再是过去的记忆,而是现代生活的延续与回归。
在这一背景下,乡绅的理想主义回归也重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乡村不再是城市的对立面,而是城乡流动中的一座桥梁,承载着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精神的理想,同时这也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02.
规划先行:
构建层次丰富的空间叙事
畿·云瑶选址于广州从化区龙新村的瑶山社,这里曾是瑶族先民300余年前的聚居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交通的不便,村民逐渐迁离,留下了青山、幽谷、梯田和青瓦夯土,静待新生。
△ 场地原始风貌
经过盘山路的蜿蜒曲折,方能到达这片山谷中静谧的聚落。自然环境与历史遗迹共同构成了设计的起点,以深远诗意构筑世外桃源,为项目的开展赋予最初的灵感与意蕴。
设计核心在于“规划先行,尊重自然”,通过延长来访者进入酒店的路径,引领游客步入山林,渐入村庄,开启一段从自然到归家的沉浸式旅程。
根据山势分析,规划了电瓶车和步行两条流线,前者直达客房区,后者沿湖前行,穿过山脚,再通过栈道到达酒店公区。
设计在场地内保留了原有的祠堂,尽管因村民反对未能纳入酒店公区,仍对其进行了重新组织,增强了场地的复杂性和历史感。
为最大程度地唤起对原始村落的记忆,建筑体量有机布局,以水体、步道、植被等景观串联起各个组团,使各组团既有独立体验体系,又具景观界面统一性和趣味性。
03.
林野拾趣:
营造独特观景体验
依托于原生态景观,步行游线沿湖畔展开,依地势以木桥、栈道等元素连接各个功能区,使宾客能够自由穿梭于庭院、林间小径或登上观景台,沉浸于返璞归真的田园意境。
在这里建筑与自然并非割裂,而是共同生长。在其间,访客能够沉浸于乡野环境,体验沿途丰富有趣的空间,强化了渐隐山林、自然归家的仪式感。
04.
重归聚落:
呈现多样性的客房设计
设计通过建立单体-组团-聚落的层级关系,利用山林、水体和梯田本身的错落高差,对酒店的公区、客房进行了灵活布局。各个组团有机地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与方位上,使每一组客房都拥有不被遮挡的景观视野和独特的空间氛围。
散点布局式的客房单体间由不同层次的景观活动平台串联,创造灵活的入户体验,形成有机的总图肌理。
△ 典型客房单体生成
房型、面积、空间与院落的多重维度相结合,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场景。下层客房隐匿于庭院,私密独立;上层客房则以开阔的视野尽揽周围的自然美景。
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空间设计,每一场景中都营造出步移景异的体验,在不同的空间场景之下,催生出不同的人的聚集关系。
屋顶设计引入了多样的坡度变化,复现了原始村落的建筑风貌。各个建筑体量在形式上大胆采用不同角度与倾斜度的坡屋顶设计,例如几何化的三角坡屋顶。
力求在整体视觉上达到形式的统一与多样性的平衡,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建筑群都呈现出错落有致、富有韵律的景观序列,每一组客房如同微型聚落,既独立存在,又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交融,共同构成一个丰富而生动的整体形象。
05.
呼吸之间:
现代技艺与在地材料的对话
为了重现客家聚落的原始风貌,客房采用了仿夯土涂料、陶土瓦、木色地铺等亲近自然的材料,强调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营造非日常的度假氛围。
同时,结构选型采用了钢筋混凝土,造型上以片墙承托屋面的形式语言,呼应了建筑的整体结构,使设计更加协调一致。此外,大面积的玻璃窗设计,室内外景观彼此渗透,宾客可以在室内尽享山林美景。
酒店公区为老建筑改造,将大堂、餐厅、包厢等新功能置入老村子的聚落中,用轻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等现代做法不仅提高热舒适性,也使得建筑与村落景观之间形成了更加流畅的对话。
△ 公区节点
06.
结语
百年瑶山在眼前舒展开来,畿·云瑶至此铺展于山间。line+的愿景并非仅仅是打造一个单一的度假酒店,而是期望开启一场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建筑关系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对城市与乡村流动关系的重新审视和生动实践。
我们着力于营造丰富的体验感和场景感,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一个悠然自得、回归自然的理想栖居之所。乡村作为心灵的家园,不再仅是城市的对立面,而是文化、情感与生活方式的纽带,承载着现代人对宁静与归属的向往。
技术图纸
△ 典型客房平面1
△ 典型客房平面2
设计团队:陶涛、袁栋、杨含悦、邢舒、陈彬、李昕光、郝军、施宇航、沈瑞(建筑);李上阳、饶非儿、池晓媚、李俊(景观)
施工图设计单位:湖州简宸建筑设计工作室
建筑面积:2230㎡
设计周期:2021.3-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