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安化县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又是首先提出梅山文化和研究梅山文化的重要策源地。许多本土学者和关心梅山文化的有识之士,辛勤耕耘了30多年,在梅山的历史渊源、苗瑶诸族的发祥地、梅山的宗教、民俗、歌谣、医术、武功、方言、音乐,以及历史名人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研究一方文化,首先要研究这方的原著民族。宋期以前,梅山核心区的主体民族应当是瑶、苗、土家诸族。但到了清代,梅山人变成了清一色的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1953年的人口普查中,新化仅有少数民族5个,其中回族1人,彝族1人,苗族3人,没有瑶族。当时可能有人不敢填报少数民族。2004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新化全县共有19个民族,即汉、蒙、回、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土家、傣、黎、傈傈、水、纳西、普米、毛南族等,但汉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9.97%,18个少数民族共有35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3%。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县城周围,大都从外地招工、招干或联姻而来。同样,另一个处在梅山核心区的安化县,在全县居民普查中,也没有一户瑶民。
普查结果表明,梅山核心区的新化和安化县原来的瑶、苗主体民族通过近千年的频繁迁徙,已逐步离开了新化安化,但新化和安化是瑶、苗民族的发祥地的事实却不可否认,也得到了社会各方的认可。
一、梅山土著民族出走的路线图
据杨德湘、奉大春、粟海、曾佑盛、李新吾、胡能改、曾迪诸先生的研究,新化瑶、苗等土著民族离开新化的路线和时间大致是:
宋以前,梅山的原著民应当是瑶、苗、土家诸族。宋开梅山后的100多年,梅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仍然没有税赋和傜役。直到南宋淳熙年间,朝廷派出第三任县令史靖白来新化,开始征田地税、丁口税,瑶人不堪重负,开始逃离梅山,躲进了西南的深山老林;有的则起义反抗,多年的战祸,土著民多被荼戮。加之元末明初,湖南连年战祸和兵燹,朱元璋大开杀戒,使湖南大部分地区田园荒废,庐舍为虚,原有居民大量散亡。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之后,于洪武年间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庐陵人迁往湖南、湖北,史称“庐陵填湖广”。新化也迁入了大量的江西汉人。江西人入梅山后,立草为标,划地为营,彻底改变了“梅山为苗瑶所居”的状况。
到了明末清初,国内又发生了战乱,农民领袖张献忠率起义军三进四川,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清政府发起“清剿”战争,还有吴三桂与清军的血战等。战乱持续达30余年,四川人民遭受一次次大屠杀。四川人口由明万历六年(1578)的310万人,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就陡减到50万人。于是又有大量的湖南、湖北人迁入四川及西南等地,史称“湖广填四川”。在这次移民运动中,新化的苗、瑶人则大量迁入广西、贵州、四川、湘南等地。
新化遗留下的部分瑶、苗原著民,则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或在利益的引诱下,或通过新编户口政策等,几乎全部被汉族同化。据《清同治新化县志》记载:“明末新化无瑶生”。
后来,迁入两广和云南的瑶民,又因多种原因逐步迁到了缅甸、老挝、泰国等南亚各国,南亚各国的部分瑶民又因生活和印支战争等原因,先后迁到了美国、加拿大、法国等欧美国家。于是,梅山瑶人成为了国际性的民族。
二、出走的梅山原著民怀念梅山
1994年10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华南及印度支那半岛人类研究所所长兼国际瑶族研究会会长李穆安(雅克·勒穆瓦纳)博士来中国为瑶族寻源,在广西贺县及湖南桂阳、道县等地考察,其所得到的资料都说瑶族原出于新化梅山。鉴此,李博士因而由广西贺县邓元东先生陪同前来新化寻根。广西桂林的奉姓瑶民与新化县奉家山的奉姓人有着血缘关系。广西龙胜县编的《龙胜红瑶》一书中,追溯红瑶族源时说:“龙胜红瑶的一部分是从湖南资江中游的梅山峒地迁徙去的”。这里瑶民的很多生活习俗乃至他们开垦的梯田,与新化县奉家山如出一辙。湖南永州、广西龙胜、恭城等地瑶民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和许多生产生活民俗事项,与现今新化本土,特别是与山区有惊人的一致,一些老人甚至还能讲新化地方方言,他们不忘祖宗,怀念故土。
新中国成立后,城步苗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曾致函新化县称:该县江、阳、罗等姓氏为青衣苗,其墨谱均载源出于新化梅山蛮地。
1982年,贵州省派人来新化查称:贵州毕节、六盘水地区称“老巴子”、“喇叭子”的苗人,其中刘、李二姓为上梅山人,《李氏家谱》载:“始祖公讳李升,李昂,生于湖广宝庆府新化县牛栏山。”《黄姓族谱》称:“始祖湖广宝庆府牛栏山小豆坪人”。经调查,新化县田坪镇牛栏山确有李、黄二姓,但他们均已成为汉人。《宝庆府志》载:“明洪武年间,从江西的泰和、安福等地移入大批汉人前来新化垦荒,一些苗、瑶人则迁往绥宁、城步、宁远、道县、江华、江永等地。”
广西的瑶人普遍信奉师公教,在柳江县成团乡板吕村的韦献山师馆内,供奉的师公祖师神位,横额为“梅山峒玉虚宫”,梅山玉虚宫即在今新化县城西正街,始建于元末明初。
最值得称道的是广西恭城县观音瑶族乡水滨村发现的《梅山图》特别有价值。该图为水滨村公所莲花自然村周安福家所珍藏。瑶民来到恭城后,时时怀念梅山,他们请来画师,将他们信奉的神仙、先祖的神像和生产生活情景以图画形式画了下来,当作“族谱”和“传家宝”代代相传。在祭祖、还愿活动时,将梅山图张挂出来膜拜,由师公带领族人,依照图形咏唱《梅山峒歌》,歌本长达3300余行。再就是村里的师公死了,也要将《梅山图》挂出来,对图吟唱,送亡人魂归梅山故里的“曹院”。
这些画画于明代万历年间,因年久损坏,于清乾隆九年(1745)由奉姓人发起捐银复制,乾隆六十年(1795)由盘氏人捐钱又画了一部分。现在展出的图,是1993年恭城县档案局修复后复制的,全图分五卷,总长500余米,彩绘于0.35米的土白棉布上。
还有远度重洋,徙居法国的瑶民,矢志不忘祖先所在地梅山,死了也要超度亡师魂魄回归梅山峒。《又到游梅山三十六峒念》是法国瑶人送亡的经书,经文中说:“师今身带三华盖,送去梅山学法文”、“超度梅山送师念,梅山殿上去安身。”
美国的苗民绝大部分来自老挝、越南,其族祖是约在100-200年前离开中国大陆的。现住在美国的苗民,他们对姓氏家族观念特别强,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祖风习十分盛行。许多苗民居住的小洋楼的厅房内还设有“神龛”。每年除夕及新年三天,各家由长者向列祖列宗主祭,不断奠酒和化纸,仪式往往长达一个小时之久。
三、外迁原著民储存了梅山的记忆
苗、瑶原著民大量迁出梅山后,新化境内留下的部分少数民族也被汉化。他们的后裔虽然是汉族的面子,瑶、苗的里子,保留了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等;但也有部分风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异化,甚至失传。所以现在来发掘梅山文化,已感到文献、实物、考古等方面的缺失,进展缓慢。而外迁的先民,却带走了他们的本土文化并较好的保存了下来,成为了“梅山文化”的储藏库。
据赵砚球女士研究,梅山神的信仰和狩猎文化在郴州地区保留得非常好。梅山神的来历,就有几种不同的版本:一说梅山神有七个,五男二女;一说梅山神是七个男性,他们分别住在上峒梅山、中峒梅山和下峒梅山;一说梅山神是五位“梅山菩萨”;一说梅山神就是翻天张五郎。瑶民出外狩猎的仪式非常复杂而规范。梅山神信仰是以道教为主的巫、佛及自然神灵崇拜的多神信仰,在资兴旧市乡水垅瑶族村的猎事活动中,还保存着完整的祭祀梅山法主的仪式。会同、蓝山等县还有这种仪式的存在。蓝山瑶族的狩猎巫术仪式“梅山坛”分为“肉坛”和“红坛”两种。
湘西土家族先民以善于射猎著称,而每次打猎前要祭祀猎神“梅山娘娘”,她的神位设在房屋后的右侧秘密的僻静之处,用块石头压着些茅草。猎人在打猎前后都要举行“安梅山”的祭祀仪式,供祭梅山娘娘。
云南、贵州毕节的白族也供奉女猎神,三位女神分别名叫上峒梅神,中峒梅神,下峒梅神,她们是山神的妻子。
重庆市部分地区的民众重淫祀,信鬼神,其中“还霄愿”(即新化地区的“和娘娘”)比较流行,胡天成先生研究,重庆的“还霄愿”和“和梅山”的祭祀仪式,与湖南梅山地区的傩文化活动仪式,在基本内涵、崇奉神明、社会功能、
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惊人的相似。这两种仪式在重庆秀山等地区,还保留得相当完备。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广西保存下来的梅山文化,《梅山图》中最多的是神祇、师公、鬼神、凡人、祖先等各路人、神像,约有1000余位形貌各异的神和人,构成了一个涵盖天上、人间、地狱的奇异的精灵神鬼世界。不少专家认为它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反映瑶族历史最深刻、内容最丰富的瑶族文物。其中三分之一的神祇是本族祖先,形成一个特殊的族谱。同时它还有很多农耕、渔猎、劳作的画面,也从侧面反映了瑶族在梅山古居地时农耕、养殖、植桑、打鱼、狩猎、娱乐等生产、生活内容,是研究梅山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笔者在研究宋代梅山古诗词时,碰到了一些问题多年无解。如宋·章惇《梅山歌》中的“穿堂之鼓当壁悬,两头击鼓歌声传”;宋·吴居厚《梅山绝句》中的“迎神爱击穿堂鼓,饮食争执吊酒藤”。从字面上解,穿堂鼓应是穿过堂屋的鼓,应该很大很长,但这种鼓新化范围内早已无实物,不知道是什么鼓?这次通过《梅山图》的解释,有了一点眉目,原来是瑶族的长鼓,于宋代已流传。鼓身长筒形,由整段泡桐(燕脂木)木挖空而成。中腰较细而实,两头稍粗而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体彩绘着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图饰。
长鼓有大、中、小三种,大长鼓全长20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30厘米,鼓腰直径15厘米。
中长鼓长100厘米,小长鼓长70厘米。
大长鼓置于特制的鼓架或桌案上,一人拍击一端鼓面,也可两人拍击两端鼓面,只用于合奏或歌舞伴奏。中、小长鼓则挂在腰间跳舞,这样的大号长鼓就与诗中的“穿堂鼓”合拍了。
还有其他风俗、衣饰、打猎、劳作方式等都可以从图中找到原始答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化在本土研究梅山文化的同时,还应该走出去,沿着先民迁徙的路线,去湘西、湘南、去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甚至到南亚、欧美诸国去寻觅先民的踪迹,带回他们保存的梅山文化。也必须请进来,把上述地方关于梅山文化的文献、考古资料、专家学者研究梅山文化的论文、图画、照片、录相等资料搜集回来。如把《梅山图》复制回来,就能为本地的学者和有志人士提供研究的素材,加速研究的进度,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主要参考资料:
《乡土梅山》/曾迪著,海南出版社出版
《大梅山研究》/李新吾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梅山文萃》一、二卷/新化县文化局、梅山文化研究会编
(来源:《梅山民俗文化》编辑部 作者:李春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