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咸担使命 步履铿锵向未来
——我市推进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走笔
办好教育,事关发展之本、民生之基。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提升质量和促进公平为重点,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改革,各项针对性、有实效的举措接连实施,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征程中,咸阳走出昂扬姿态,迈出坚实步伐。
科学优化资源配置
持续强化教育供给
8月30日,咸阳高新第一学校如期开学。一大早,学校门口热闹非凡,老师们更是早早等候在这里,以亲切笑容和温暖问候迎接第一批新同学的到来。
正在建设中的咸阳高新第一学校项目(航拍照片)。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城城 摄(资料图)
作为咸阳高新区倾力打造的一所高标准创新型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咸阳高新第一学校引进了西安交通大学基础教育资源,通过其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体制为莘莘学子求学逐梦提供优质土壤。
同时,在设计上坚持“美观、耐用、简洁、安全、实用、环保”相统一,建筑风格现代、简洁,致力于创造让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发展的“现代校园”环境。该学校的建成启用,将进一步为优化全市教育资源配置注入新动能。
咸阳高新第一学校是我市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提升教育发展的软硬实力,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需求。
坚持兼顾全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原则,编制《咸阳市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2021—2025年)》,重点实施358个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284个。同时,累计完成699所学校新建改扩建任务,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209.82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55.76万平方米,增加学位5.78万个。
针对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做好前瞻性布局,我市积极实施县城以上学校“扩优增容”,建成投用一大批优质学校,不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大班额”由2021年的5%降低至0.4%,“超大班额”全面消除,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合理布局城乡学校,加快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短板,推进数字校园三年普及行动,利用“陕西教育扶智平台”“西安优质教育资源平台”“泰微课”等平台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推送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新建投用县城以上中小学幼儿园65所,新增各学段学位4.09万个;
累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263个,稳妥有序撤并(整合)农村“小散弱”学校68所,完成16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提升改造任务;
新建普惠性幼儿园2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45%。建成乡村数字校园达标校150个,创建智慧教育示范校30所……
建学校、增学位、建校舍、强配置……我市全力推动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加速“奔跑”,纵深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加码”。
深化落实五育并举
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感受科技魅力、聆听红色故事、参与一场丰富有趣的阅读课堂……今年暑假期间,我市各学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多彩暑假有“知”有“味”。
——7月11日,咸阳市实验中学初二年级60余名师生前往宝鸡扶风、眉县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7月18日,三原县举行“探寻科技之光 点燃飞翔梦想”科技研学活动,全县9所中小学的50余名师生齐聚西安市阎良区“飞翔梦航空体验基地”,感受科技魅力,探索科技奥秘。
——8月17日,武功县游凤九年制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中国流动科技馆”陕西武功站,参与科技游戏,解决科学谜题,学习科技知识。
…………
研在途、学在途、乐在途。“教育+”全链式助力教育发展,不断放大我市“五育融合”素质教育的“声量”。
近年来,我市激活校外教育资源,发挥校内外合力育人作用,在关键处落子,把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增智、强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先后印发《咸阳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咸阳市教育局关于建立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持续引领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专家、一线教师立足我市特色文化,将素质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文明、高新科技、现代农业、文化深度融合,积极创设手工制作、烹饪加工、校园养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航模、机器人等科技类课程,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将157处革命圣地、纪念馆、博物馆等纳入校外教育“课堂”,强化第一课堂,做实第二课堂,做好第三课堂,推动“双减”落地生根。
截至去年底,全市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78个,形成各县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全覆盖。
“五育”并举,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鲜明底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我市的每一所校园蔚然成风。
培根铸魂建强队伍
锻造教书育人铁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8月26日,秋季学期开学前,全市教育系统“聚焦常规补短板 强化落实提质量”主题活动启动,活动从秋季学期开始持续到本学期期末,主要包括分享交流引方向、反思检视找差距、细化措施促整改、践行落实提质效四个阶段。
此次活动是我市有效补齐补足全市中小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短板弱项,促使学校管理、教学工作、学生学习指导及部室管理使用更加规范、科学、高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市以“培根铸魂、强基赋能”为指引,围绕师德提升和师能强化两大方面,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骨干体系结构等,基本建设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趋优、师德良好、素质全面、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和一支讲政治、善管理、敢担当、善作为、作风正的校园长队伍,基本形成了“高质引领”骨干域外培训+“能力提升”全员普惠的双轨制培训模式。
实施师德师风提升工程,提出“目标导德、党建培德、典型树德、阵地育德、关怀润德、师道尊德、规则立德、严管铸德、考核评德、长效固德”等十项举措,深入开展“肃作风 正教风 优学风 树新风”“学习党史正教风 践行守则优学风”等系列主题活动,并遴选优秀典型进行宣讲,以榜样力量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在做好师德师风提升的同时,我市把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构建起点面结合、内外互补、契合改革的培训格局。
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规定课程,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突出重点特色培训,开展“集中研修+跟岗实践+远程学习”三段式培训项目,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充分发挥西安、咸阳两市名师示范引领作用,组建专家团队,“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我市7500名乡村“种子”教师,在北四县实施乡村教师助力工程,对4000名乡村教师进行“浸入式”访名校跟岗培训和自主选学与信息能力提升远程培训,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此外,坚持“培优骨干”和“辐射引领”共同发力,强化师资培养力量,促进教师和校园长两支队伍专业成长,加强辐射带动作用,从名师扩大到专任教师,从义务段延伸到学前段,从专任教师到教研员,以专业优势带动专业发展,为全市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近三年,我市共培养884名省市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建立第五批市级名师工作室85个。推荐评选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省市级教书育人楷模、最美乡村教师、师德先进81人。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聚力培养技能人才
9月2日,走进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区宽敞整洁,教学综合楼、多功能区域楼、实训楼错落有致。汽车工程学院实训基地内,摆放着各种先进的汽车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学生们身着工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着汽车的拆装、检测和维修等实践操作。
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聚焦企业用人需求,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紧跟市场、紧贴产业、紧联企业,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需求、市场认可的职教专业。先后新增新能源汽车技术、电子商务、宠物养护与驯导等专业,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有效对接。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育创新模式,是我市推动职业教育水平实现新跨越、新提升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中国西部职教名市目标,将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改善民生、增强产业竞争力、助力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提质培优,优化资源配置,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1234”制现代职业教育格局已雏形初显,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职业院校27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22所、高职学院5所,在校生12.4万人。开设专业涵盖机械、电子、交通、医学、化工、教育等10多个门类,每年有4万多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就业率超98%。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
出台《咸阳市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建成咸阳市产教融合共享信息平台1个、市域产教联合体8个,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6家、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4个、职业教育体验中心22个。同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市各职业院校与理想汽车、丽彩医药集团、咸阳市中心医院、陕西东庄水利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省内外282家企业开展合作办学。
乡村振兴,职教先行。围绕“增强教育供给侧适应性、培育稳经济大盘增长极、释放农村劳动力新动能”,我市开展面向各类人群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每年20万人次的劳动力转移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淘宝、乡村旅游、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助力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又旨在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新征程上,我市将以产教融合为平台,持续深化职教改革、统筹专业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校企合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认识和把握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彰显职业教育的新担当。
唱好教育“双城记”
奏响教育“协作曲”
一体化发展,教育先行。
随着西咸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紧紧相邻的西安、咸阳两地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师资管理等工作全面协同推进,教育发展彼此扶助,硕果累累。
一个平台、一块屏幕、两地师生、同上一堂课。8月27日,礼泉县第二幼儿园与西安市灞桥区第二幼儿园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西安市灞桥区第二幼儿园的周晶丽老师以《发现、理解并支持幼儿表征》为题,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表征特点,双方共同探讨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两所学校的教研融合是西安、咸阳教育合作的生动实践。早在2022年底,两市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西安市、咸阳市中小学幼儿园优质学校教育联盟及结对帮扶等活动的通知》,组建15个以西安名校为联盟总校、咸阳市学校(41所)为联盟分校的优质学校教育联盟,在联盟内部实现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师生互动。
去年9月,旬邑县实验小学三年级音乐老师门璇到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学进行为期2个月的跟岗学习。学习结束后,她把“创新教育”理念带回了旬邑县实验小学,将启发式教学活动融入课堂,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音乐课“趣”起来。
区域整体联动,校际合作互动。在这种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我市的教育生态正悄然发生变化。
——两市学校联合开展德育工作研讨、班主任工作交流活动67次,我市组织230名学生赴西安名校研学观摩。
——组织各县市区选派40名中小学校长到西安知名学校挂职培训和跟岗学习,西安20名教育管理人员到我市指导交流。
——选派96名各学段、各学科城乡骨干教师与西安名师结对子,到西安铁一中、高新一中等学校进行跟岗式、浸入式培训学习。
…………
常态化的“双向奔赴”让两地师资队伍形成了互通共融、学习互鉴、携手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我市赴西安市中小学幼儿园学习交流培训的校长、教师2182人次,西安市到我市学校指导交流226人次。
“加强与西安交大、陕师大等合作,建立‘名校+’托管模式……”今年,咸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发展优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我市将以推进“西咸一体化”为突破口,持续以人民的需求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擦亮“困有保障”名片
满足“民有所安”需求
8月27日,我市举行各界爱心济困协会捐资助学活动,省市各界爱心济困协会共捐助35万元,资助全市70名困难家庭大学新生。
8月30日,永寿县举行大学生资助仪式,发放助学金85.8万元,帮助275名困难大学新生解决入学难题,助力学子们扬起理想风帆。
市民政局金秋助学圆梦活动、彬州市捐资助学大会、旬邑县资助困难家庭大学新生活动……秋季开学前,一场场捐资助学活动持续开展,用爱心铺就学子成才之路。
“把‘学生放心、家长安心’作为精准资助工作的最高标准。”近年来,我市聚力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以执行力建设、规范化管理、精准化举措为抓手,打造学生资助“精、严、细、实”的鲜明特色,着力构建高质量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确保每一项资助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聚力创优服务质量水平,设立资助业务办理窗口,实行“一站式办理”,并制作“明白卡”和流程图,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优质服务。同时,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资助答疑“一堂课”、办好资助政策“黑板报”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及时宣传各项资助政策,满足“民有所安”需求。
——聚力精准落实资助政策,加强与农业农村、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的数据比对核查,精准掌握各级各类学校实际情况,及时建立工作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应享尽享,实现“学有所助”目标。
——聚力护航各类学生成长,在开展经济资助的同时,注重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将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人格、遵纪守法的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小有关爱”环境。
——聚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推动全社会关注学生资助工作、关注贫困学子、关注咸阳教育发展,在全社会营造重教兴学、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开展“弱有众扶”服务。每年暑期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学生资助大会,统筹各类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惠及各学段学子超过3000人次。
今年春季学期,我市兑现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资金7429.07万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5004人次;办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71亿元,惠及家庭贫困大学生21702人次。
百年大计,教育为基。教育不仅是衡量民生福祉的标尺,更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咸阳将久久为功、砥砺前行,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延伸教育公平广度、拓展教育质量厚度、扩宽教育惠民深度,以昂扬奋进之笔谱写教育事业“优质均衡”新篇章,让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海报轮播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浩 冯晓琬/文
编辑:陈静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