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教不好自家娃识字?我踩过的这个大坑,你们记得躲!

教育   2024-09-14 07:30   北京  

“老师,孩子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自己看书啊?”


每一个当“读书机”当累了的爹妈,都问过这样的问题。


迫切希望识字量蹭蹭地涨,迫切盼望孩子能独立阅读,迫切希望摆脱陪读爹妈的身份,所以小学前,大家经常都会争执不休的一个话题就是“看绘本时,到底要不要指读?”


一部分家长认为,指读有利于增加孩子的识字量,促使他们尽早实现自主阅读,解放自己。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强行指读会扼杀阅读兴趣,剥夺看图能力,适得其反。


识字这事,到底是静待花开?还是要辛勤浇灌?


今天我们邀请了家有二胎的绘本讲师兼语文老师立正妈妈,来分享一下她的经验和心得。



绘本指读这件事,

我错了吗?



“哥哥在我肚子里,就开始上课了。”


怀哥哥那会,我还在学校当语文老师,挺着个大肚子,给一年级的孩子教拼音,带识字,读课文。


以至于,当我让学生用“又……又……”造句时,学生站起来用响亮的声音就脱口而出——“刘老师的肚子又圆又大。”


孕期里,哥哥可以说是在孩子们郎朗的读书声中接受的胎教。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自然对自己的孩子是有期待的。


六个月大,就开始买布书陪哥哥玩儿,一岁多就开始每天固定陪他讲绘本。毫不夸张的说,在他上小学前,读过的绘本得有两三千本。家里随处可见都是书架,就是为了让他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在陪读这件事上,我可谓是尽心尽力,说拉弹唱跳,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甚至为此看了一堆育儿和绘本的书籍,考了绘本讲师的资格证,还开启了儿童阅读推广人的事业。但最核心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家娃的阅读之路。


我自认为绘本熏陶中长大的哥哥,认知力和理解力,肯定不会差。


当身边每个人都夸“你家孩子看过那么多书,以后上学不用愁,识字肯定没问题。”听得我也有点飘飘然,对自家孩子有种盲目的自信爆棚。


于是,在共读绘本时,难免会功利心作祟,越发希望哥哥能够识多点字,就开始放弃花样式“讲绘本”,变成“读绘本”。所谓的“读绘本”,就是手指着,一字一句地“读”。


👆最初的“读”绘本,刚牙牙学语的弟弟都感兴趣


刚开始哥哥觉得新奇,恰逢识字敏感期,所以也跟读得兴致盎然。我就更来劲了,开始了每本书“我读一句,你指着字也跟读一句”的要求。

 

结果,哥哥很快就厌倦了这种枯燥无趣的共读模式,开始抗议——“你不要指着读嘛,快点讲,我要听故事,不要读字。”


但作为一个前任语文老师,深知要上小学,识字是逃不过的预备科目。所以哥哥的抗议无效,我还是自顾自地坚持,希望通过指读的方式,快速拉高他的识字量。


吃软不吃硬的哥哥很快就开始摆烂,只要是“指读”的陪读,他就干脆不看了。每次都是气呼呼地丢下一句“一点意思都没有!”就跑开了。我当然不愿意就此罢休,总会皱着眉头要求他回来。


👆前期识字留下的阴影,导致哥哥小学后很抗拒记生字


几次三番地抗争下,平时最爱看绘本的哥哥,开始连绘本都不愿意碰了。爸爸就提醒我——“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可别弄没了。小孩嘛,喜欢一件事,才会学得进去。”


识字启蒙的受挫,让我也开始反思,是我的方法错了,还是从一开头的认知就错了呢?


后来,我看了一本书,突然恍然大悟——“为了识字而指读,有可能因小失大。”



构建阅读脑,

比超前识字更重要



这本名为《普鲁斯特与鱿鱼:阅读大脑的故事与科学》的书,是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和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沃尔夫历时7年所著。


书中解读了人类的阅读大脑,需要经历5个阶段才能形成:


萌芽级阅读者 → 初级阅读者 → 解码级阅读者 → 流畅级阅读者 → 专家级阅读者



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孩子在6岁以前,作为“新阅读者”也就是“萌芽级阅读者”,是通过声音、词语、图像来理解故事。你会发现,这阶段的孩子,看图的兴趣多过看字。就像我们家哥哥,看绘本时,观察入微,图画里的细枝末节区别都逃不过他的法眼。但教他学“毛”和“手”两个生字,却怎么教都分不清。


其实,原因在于,此时孩子的阅读需要运用到比成年人更多的大脑区域。左右脑需同时开工,让负责视觉、听觉、语言、记忆、认知等区域之间建立联结,形成“阅读通路”,才能接收到故事传达的内容。只有“眼耳手脑”都用上了,才记得住。


所以,学龄前,未经过阅读训练的大脑无法直接识别生字,把语义转化为字义。无图无译的纯文字指认生字,对他们来说,是无意义的。


👆阅读新手的大脑-左右脑平衡激活

家长热衷于提前鸡娃,以孩子还没上学就认识几百上千个字为荣。但认识和理解是两回事,孩子认得这个字,却不一定理解它的含义。


过早进行毫无理解的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式的识字,不仅是囫囵吞枣,不识其“味”,还容易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


6-7岁后,孩子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才基本完成,它是联结不同脑区合作的重要桥梁。只有大脑部件成熟了,孩子顺利进阶为“初级阅读者”,才会开始关注声音和字母、字形的关系,理解每个字单独存在的意义。


回忆起来,小学语文的识字课,最开始就从认识象形字开始。正是因为孩子认识世界就是从认识形象开始的。将语音与形象相关联,可以更有利于帮助孩子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绘本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桥梁,我们不能为了尽早抵达对岸,就蒙上孩子的眼睛,牵着他们快速通过。看似走捷径,实则是绕了弯路。


所以,识字这件事,真急不得。



那是否因此就放弃学前的识字启蒙呢?


非也非也。


书中也提到,大脑生来不会阅读,但大脑具有可塑性。不断的阅读,会促使大脑各脑区的分工更鲜明,效率更高。

👆成熟阅读者的大脑-左脑高效处理文字信息


书中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


难怪教书时,一些踩着9月份前入学的小龄学生,在学习生字时会更吃力。因为那会他们的“阅读脑”仍未升级,还停留在“读图识字”的阶段。


也理解了为什么有些爱看书的孩子一开始看似成绩平平,但三四年级后却会反超。


因为海量的阅读帮助孩子打通了语音和语词的通路,让文字意思得以顺利转化为字义,进入深入思考和理解的层级。当“阅读脑”形成,孩子升级为高阶阅读者,阅读能力就如同搭上顺风快车,飞速发展。


识字并非阅读的首要目的,而是阅读中自然而然的产物。当孩子爱上阅读,大量阅读,识字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放养式启蒙,

无心插柳柳成荫



老大的启蒙之路栽过跟头,到了老二,我心态就平和多了。


静待花开,在老二这里,就是“放养式启蒙”。当猪养的老二,我确实也没空没耐心再逮着他读书识字,除了每晚睡前固定的亲子共读时间外,大部分时候,都是他自娱自乐地在绘本堆里摸爬滚打。


👆每天最大的娱乐就是跟小表弟一起看书


从小在哥哥看书习惯的熏陶下,老二对绘本也爱不释手。又有幸“继承”了哥哥前面积累的那几千本绘本,弟弟如鱼得水,每天玩的最多的游戏,就是遨游书海。


绘本就像一位尽职的保姆,确实帮我分担了很多带娃的压力。



有一天父亲节,我故意喊他,去拿《我爸爸》那本书来,让爸爸陪读吧。结果他屁颠屁颠的去翻,还真的在书架的那么多书中,成功把这本书翻出来了。


我故意指着书名开玩笑,说——“不对不对,这本是《我妈妈》,重新拿。”

他突然就生气了,又去找来了《我妈妈》那本书。然后很认真地指着书名告诉我——“这本才是《我妈妈》。”


接着,怕我不认识“妈妈”两个字,还特地去翻了几本书名有“妈妈”两个字的绘本,一起搬过来,指着标题读给我听——“《妈妈买绿豆》,《妈妈的吻》,《最喜欢妈妈》,这才是妈妈!”读到“妈妈”两个字时,小手指还特地在字上认真地敲了两下。


我有点诧异,他居然通过记书名的方式,在共同发音中,记住了“妈妈”两个字。


但想着“妈妈”两个字好记,我故意又加高了难度,领着他在书架前,开始玩“我说你找”的游戏。不看封面,让他看着书脊上的书名,找出我说的那本书。


《好饿的毛毛虫》、《幸福小鸡》、《猜猜我有多爱你》……我一口气说了五六本,他居然都找出来了。




我很惊讶地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老二说得头头是道——“毛毛虫的毛字像一条翘尾巴的小虫”、“小鸡的鸡字是小鸟变的”、“我爱你这三个字,在好多书里都有,《我爸爸》那本书里就有。”


大吃一惊的我,开始理解了他自学识字的办法,就是通过图、声、形、义的理解,打通了各个脑区的合作,成功链接起语音和语义的桥梁,借用绘本这个载体,举一反三,让识字变成了一场大型的文字捉迷藏游戏。不知不觉,在海量阅读中,老二为自己建立起了“阅读大脑”,完成了识字量的积累。


而“图音形义”相结合的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后来上小学后,我发现老二的听写、考试的错别字特别少。原因就在于,他认识生字的方式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融会贯通的理解,记得更轻松,也更牢固。


而哥哥虽然看绘本更早,读的绘本更多,还有过一对一的亲子启蒙陪读,但在错别字这块,至今仍让我头大。回忆起来,就是在学生字的最初,没有建立起“细致观察,联想和思考”的习惯。


“认字不识字,忽略字形字义,效率低,效果差。”所以,教娃识字最关键的一点,不是认字,而是识字,也就是理解字形字义。

👆大班时,弟弟就很喜欢自己看着绘本模仿“画”生字


我们时常会有个误区,就是着急读更多的绘本,希望孩子能识更多字时。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忽略了,绘本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读图”和理解。


绘本之所以名为绘本,正因为绘本是「 图画x文字 」的组合,且读图远比读字重要。一段文字只能表达一个意思,但一幅图片却可以有万千种思考和解读。


日本的“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曾说过——


4岁前正是孩子观察、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年龄孩子看绘本,第一关注是图画。此时,任何“强导向性”的方法介入,都是破坏。

👆孩子的读图能力,越超成年人


这个阶段的孩子更擅长视觉思维,会在看图的过程中调动观察力、感受力、思考力和记忆力。


大量实践得出一个规律,越早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越早出现识字的欲望。而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识字”而读书,使得绘本变成了枯燥无趣的识字工具,容易把孩子对书的那份“热爱”弄丢了。

形象思维一旦被关闭,孩子不再对画面感兴趣,想象力,理解能力也会被破坏。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孩子学龄前认识的字很多,但入学后的看图说话,却读不懂图,不会写看图说话。理解不了故事情节,阅读理解总是无话可说。


最可怕的事,等孩子识字量已经达到能自主阅读的水平了,孩子却不爱看,不肯看了。家长的焦虑又得从“如何提高识字量”转移到“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在培养阅读兴趣的阶段,本末倒置,强行指读识字,因小失大。


所以,在焦虑如何让孩子用绘本识字前,我们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


只要孩子爱上看书,识字量的提高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自然之举。


👆弟弟对识字感兴趣后,常常偷看哥哥写作业



抓住识字敏感期,

巧用绘本提高识字量



老二带来的惊喜,让我走出误区,重新找到了识字启蒙的捷径,就是:


①培养阅读兴趣排首位

②抓住识字敏感期,事半功倍


培养阅读兴趣,离不开长期的绘本陪读。那说到识字敏感期,什么时候开始呢?


一般来说,识字敏感期从4岁开始(有的更早),一直延续到7岁。


这个阶段孩子很容易通过看图积累下来的观察力,留意到形近字的细微差别,识字速度快、数量多、记得牢,最重要是孩子兴趣浓厚,过程轻松愉悦,进步也会更快。


此时,我们就可以在共读时,用绘本做载体,以适合的方式加以引导和提高兴趣,让孩子对文字加深记忆。


(1)读书名:字大突出的标题是孩子识字的最佳途径。

(2)找生字:指定生字,让孩子在书中找找哪里出现了这个字。

(3)找绘本:只露出书脊,让孩子看书脊上的书名,找出指定的绘本。

(4)读绘本:低幼阶段的绘本文字简单且重复,很适合交给孩子来读。

(5)教识字:让孩子做小老师,带领家长来认识绘本里的文字。


类似这样的小游戏,在共读时都可以玩起来。



除了绘本,生活中处处是课堂。


很多孩子对认招牌、认车站指示牌、认包装上的名称,都兴趣浓厚。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随处可见的生字,开启“你指我说”、“我说你找”、“看看谁找得快”等生字游戏,在玩儿中逐步进阶,帮孩子解锁识字规律。


还可以在家里设置一面“文字墙”,每当学到新的生字,就让孩子“画”上去。日积月累,看着自己的“成果”慢慢布满整面墙,孩子的成就感和积极性都会蹭蹭往上升。


跟阅读一样,兴趣是基础。


不用鸡飞狗跳的吼识字,也能让孩子在爱上阅读中,轻松打开文字世界的大门。


你是如何给孩子做识字启蒙的?

好方法在留言区分享一下吧!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图片丨作者供图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果壳亲子Guokr
果壳亲子是果壳旗下的亲子帐号。提供大视野、体系化的教育观点,分享值得信赖、有深度的育儿干货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