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末,稻谷颗粒归仓,很多虾稻田都“休息”了。但在石首市调关镇槎港大麦洲,稻田里却又重新关上了水。走近观察才发现,小龙虾的育苗工作已经开始了。
虾稻田重新上水的头几天很关键,关系着新一年的收入,半点马虎不得。这几天,大麦洲振农虾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克红每天都要来田里巡查。
“想要赚钱,就必须相信科学,不能蛮干。”刘克红说。
刘克红口中的专家是长江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苏应兵。苏应兵主要从事水生动物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是知名的小龙虾养殖技术专家。
前不久,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发布关于湖北24家科技小院(第三批)获批的通报,调关镇申报的“湖北石首稻虾科技小院”上榜,科技小院项目的牵头专家正是苏应兵。
之所以把科技小院落在振农虾稻专业合作社,看重的是这里良好的产业基础。合作社所在的槎港村,全村10330余亩耕地全部实行虾稻连作模式,830户村民几乎家家都养虾,2023年槎港村虾稻总产值就已经超1.1亿元。
振农虾稻合作社大麦洲基地养殖的小龙虾出虾早、品质优、肉质饱满、底板干净,很受市场欢迎。但刘克红也有自己的苦恼。小虾的大规格早苗培育成活率低、养殖产量低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他和养殖户们。
为解决产业瓶颈问题,近年来,以建设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契机,我市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列出问题清单,形成了13个“先进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建设与定向攻关”项目,由长江大学组织有关专家团队积极参与,通过“专家揭榜、定向服务”方式,在相关主体(企业或基地)定点实施。
揭榜“稻虾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项目后,苏应兵团队将实施基地定在了大麦洲振农虾稻专业合作社,并在虾稻田里建起了科技小院。
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小龙虾养殖面积约39万亩、产量5.51万吨,产量位居全国第十。长期以来,我市稻虾产业在快速发展中,由于理论和技术落后于生产实际,缺乏科学指导,导致发展不规范、不科学的问题十分突出,形成了“高投入、低效益”的生产模式。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科技小院大有可为。
苏应兵说,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重点解决技术粗放、模式混乱、重虾轻稻、饲料浪费、疾病高发、滥用药物、水质恶化、品质下降等小龙虾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
针对繁养一体的稻虾种养模式不能满足市场对分散上市和大规格小龙虾的要求问题,2023年,科技小院在振农虾稻专业合作社试点推广应用小龙虾繁养分离模式,将苗种繁育和商品虾养殖分开,改“一次放苗、多年养殖”的粗放式种养为“繁养分离、精准放养”高效养殖,促使合作社从“大养虾”向“养大虾”转变。合作社每亩小龙虾养殖效益从1500元提升到3000 元以上,应用推广面积1000余亩,实现经济效益600万元左右。
2024年,科技小院在合作社推广应用“少挖沟或不挖沟”的小龙虾养殖新模式,通过早放苗、早上市、避开高温季节、减少病害等手段提高养殖效益。同时,采用微生物强化、氮磷调控和精准投喂技术,促使小龙虾苗早开口,早摄食,从而获得大规格早苗,让虾苗产量从每亩近100斤提高到200斤左右。
目前,科技小院正围绕稻虾生态种养课题,重点开展小龙虾天然饵料培育技术、大规格早虾种苗培育技术、稻虾种养水环境调控技术、小龙虾水草养护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示范、推广。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强化与高校、科研学院等机构合作,引导全国先进技术和科教资源向石首聚集,着力解决一批产业培育进程中的重要技术问题、建设一批农业现代化技术示范基地、建立一系列专家服务产业的长效合作模式,为促进石首农业科技先行、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记者 车荣华)
新闻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