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许江丨献给《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先驱者、熔炼者、大成者
文摘
2024-02-01 10:30
北京
献给
《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
:先驱者、熔炼者、大成者
许江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中国油画学会会长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同时,正是百年前,林风眠先生等留法学生在巴黎成立霍普斯会,明确提出中西融合的使命。这是高举融合东西旗帜的第一个海外的中国艺术学术组织。这面旗帜由中国美术学院代代传承。
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刻,林风眠、吴冠中两位中西融合的旗手的大展“中国式风景”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意义非凡。
二十五年前,我主持了“林风眠百年诞辰纪念活动”。这大概是有史以来,林风眠艺术与研究的最大的展览。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着那张被使用最多的、摄于香港的晚年肖像。
我在画册前言中曾对这张肖像做了充分的素描,然后我慨然写道:
“没有比这张照片更能囊括林风眠的内在气质,更能表现他那饱受岁月斧凿之后所具有的真实的存在感。
这是一幅永恒的肖像,一幅印入人心的肖像。
”
林风眠
在那次的大型活动中,还有四张林先生的系列肖像久久地落在我们心头。这四张肖像,笑意横出,春风满目。这张清癯的面容,此刻沉浸在放怀的笑意里。我在他的传记生平里反复读到他的这种忘怀笑意。
尽管他的人生充满磨难和坎坷,尽管他的生命旅程总是那般孤苦和冷寂,但是他总是以那无边的宽怀,来容受磨难和孤独,来面对世事的迁变、人情的寂寒,来在丧妻儿、别家园、遭冷落、遇沉沦、焚画作、被轻辱的痛切之中,冷静处穷,空谷洁身,并以这种放怀笑意,化炼磨难,淬啄生机,用他的绘画铸炼美、用这种美陶养他的善心。
这种陶然大笑,正是这位美与善的师者化炼苦难、尽美尽善的写照。这种陶然笑意是不死的,是永远地落在西湖湖山里,落在他所缔造和倡导的现代中国的艺术之路上行进着的前承后继者们的心中。
吴冠中
我们再看到另一张脸——吴冠中先生的肖像。
浑重而犀锐的目光望向前方。“远望可以当归,悲歌可以当泣。”
这双目光与林风眠充满悲悯的目光不同。
它将万物推到一个浑茫一片的深度,在那里重新组装一个象意葳蕤的世界。
它仿佛在审视这一切,步入景物万象来从事一种苦味的品尝,绝不让任何轻浮与甜俗兀自逃循。
在这逼人的巡览里,决不允许错过诗的痕迹。
这种肃然的审视还不够,这双眼又逼入一种苦和思的境域。情赠兴答,在这“思”的往复中,在这苦味的品尝中,这双眼已经有几分愤怒,因此也有了战士的姿态。
他渴望野生,拒绝豢养,却又在一派铿锵之中流存着顽强的爱。
愤和爱交织着,在额头上,在原就清癯的面庞上,耕出一道道皱褶,耕出一层层沧桑。
这张脸庞本身就如一个艺术搏斗的现场。愤与爱、真与伪、轻与重、聚与散、来与往,一种画者的独立与力量都直写在这里,直写在这激情四射的远望之中。
这两张面庞是那样的不同,却又那般深情相连。林风眠先生是师长,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之人。吴冠中先生则是林先生最忠实的学生,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艺术的代表性人物。
他们性格迥异,境遇不同,却都充满着诚心和诗意,来化解时代的喧扰,在逆境中炼修辞,在冷寂中觅生机,如斗士一般横站在东方与西方的路口,表现出“为艺术战”的生命豪气。
他们都经历着中国的世纪变革,都经受过不同时期的磨炼和磨难,都终其一生以不屈的意志、不懈的戮力来保持着处穷奋斗、惜诵抒情的浪漫传统。
所以,他们都是上个世纪中国艺术中西融合变革的旗帜。
我们这个展题叫“中国式风景”。
中国式风景指的是那种一眼看去便充满中国意蕴的绘画世界,那种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东方式语言与情感的诗性表达,那种以绘画来揭示中国人的精神观看和精神意趣的“活山水”。
从他们的艺术形式到他们的艺术内涵,称之为中国式风景,都是恰如其实、当之无愧的。
他们的艺术正是近现代历史上最经典、最令人难忘的中国式风景。
让我们沿着他们的绘画人生,走进这片独特而又灿熳无尽的中国式风景。
【东西传统交汇融化的先驱者】
1924年的早春,几乎正是我们今天画展开幕的时节,林风眠和林文铮等一批留法的中国艺术青年在巴黎成立“霍普斯会”。同年五月,“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举办,在展览的征稿函中赫然写着:
“中国古代之美术急待整理;
东西两洋之美术思想,急待调和与研究;
中国未来之新艺术,尤待创造。
”
这一融汇东西的初心,在1928年成为蔡元培先生和林风眠先生创建国立艺术院的学术宗旨: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林风眠《茶壶水果》,1940年代
在斯特拉斯堡的展览上,林风眠先生的作品最多,当时的评价说“最富有创造价值”。参展作品中,有在中国艺术史上常被提到的油画《摸索》,还有不少在法国和德国所画的油画和中国画。
回国之后,林先生又画了大型油画《斗争》《人间》《痛苦》《人道》等。这些油画以表现的方式,沉郁的色彩,宏大的结构,揭示底层百姓的生活和苦难,直抒内心的痛苦和愤慨。这些今天可以被称为主旋律的大作,在那个时代是震撼人心的,是他实行艺术运动的力作。同时也为他的办学带来了一系列麻烦。
1937年学校西迁,他将这些画作留在了西湖之畔的家中。抗战复元回家之时,这些画已然残破不堪。实际上,1938年他带着破碎的心离开学校之时;在他孑然一身横穿半个中国,孤行在嘉陵江畔的田陌泥路之上;面对国破家亡,残山剩水,感怀人世的迁变挫败之痛,融汇中西的命题却被重新提出来,提到了流放似的道途之上。
林风眠先生意识到:东西融合的命题首先是个人创造的命题。人生的困境,让他无法再画油画,却让他专心地临对水墨绘画的实践,让他义无反顾地深入中西融汇的思考,让他回返水墨的传统来破解新绘画的命题。
这一段岁月是清贫的,却是放松的;是逼仄的,却又是放怀的;是凡人不堪其忧的,却又是风眠先生不改其乐的。
林风眠先生在嘉陵江畔的草庐之中,面对西南山水的丘壑,沉浸在东西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的结合之中。
他以“方纸布阵”改变传统文人画的形制;以水墨宣纸的材料来切入静物和风景,又以圆形、菱形和方形,让桌上的花蔬果盘直立起来,进而打开立体派的形式革命,创立了方形构图的简放模式。
他以板刷化开水墨,以晕笔勾勒形体,以粉彩塑造光色,以两面着色氤氲一种丰沛而又迷离的效果。
他将笔墨完全放开,去接近汉画像砖,接近魏晋和盛唐的绘画。
他的线描单刀直入,可曲可折,以优雅、匀细、圆润来体现东方女性的妩媚与温馨。
这些纤细而柔和的线条,这粗放而浓郁的板刷,塑造起一种蕴着光、蕴着风的静谧世界。
林风眠沿着孤独、冷寂的江畔歧途,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走出了一条融汇中西的崭新之路,走出一条屈原“惜诵”式的独立的骚体
。
在这里,他牺牲了过去20年的光荣和地位,开创了中国绘画的诗性风格。
他从东方走到了西方,又在这里,在江岸山林的孤单寂静中,从西方返回东方。
林风眠《江上》,1940年代
与林风眠先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方式不同,吴冠中先生则是横站在中西绘画的十字街头,充满激情地展开他的先锋实践。
回国后,吴先生苦苦寻觅。他走遍神州大地,采撷名山大川的生机,养育自己的艺心。吴先生曾经说自己是吃东西两家饭长大的,既吃过中国的茶饭,也喝过西方的咖啡,最后都要消化在创造的肚肠里。与林风眠先生殊异,他东寻西觅,寻寻觅觅,战线拉得很长。
在中国水墨绘色方面,他力求出新,涂鸦挥洒,追求时代性;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又戮力创造民族特色,图写生活,追求民族性。这两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秉持着中国人特有的“象意”。
“象”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心中有“象”,便含了一种独特的充沛。将万物投放进去,去人心相会。吴先生的油画和水墨画看似囿于写生,却通过他的绘画赋予“象”以一种写生即写心、写意胜写形的可见可感的内涵。
吴冠中《桑园》,1963年
他用他的饱含“象意”的两端追求融通中西,交互滋养,以建构起两种形式本身缺少的东西,来实现他的中西融汇的理想。吴冠中先生与林风眠先生一样,在中西交汇融合的方向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一条沉甸甸的先驱者之路。
【香草美景人生淬化的熔炼者】
纵观林先生与吴先生的艺术人生,我们发现,他们的绘画都有一种美质,甚至有一种唯美的倾向。
林风眠的绘画题材,正有“香草美人”的趋向。从嘉陵江畔回到西子湖畔,从上海南昌路的孤楼到香港九龙的孤楼,他画各类的仕女,画灿烂的丽花,画夕阳里的青山,画芦荡丛中的飞鹭……所有后来盛行中国的中国题材,几乎都先在他笔下图将好景。
林风眠一如既往地以飘洒的笔墨,意写他的零落而布满诗情的视界;以方形的结构,化解塞尚的形式意图。他几乎将中国的仕女、花鸟、山水的题材都用他的新笔墨叛逆而生动地践试了一遍。
在他的这些“香草美人”的宁静而抒情的背后,他的现实人生却在不断地沦落。从西湖侧畔主动隐于上海闹市一隅的小楼,从一家人难得的聚合又面对分飞劳雁的别离,从一位曾经闻名于世的艺专院长和艺术界的掌灯之人,渐渐地变为以卖画为生的自由业者。
这一系列悄然而深刻地变化,深深地压在林先生瘦弱的身躯之上。他总以他的朴质和谦和,平静地面对这一切。
正如他家的那盆宝石花一样,林风眠以他顽强的生命力,活转过来了。
他又用他后来的几近二十年的岁月,重画失去的绘画,重访艺术的高峰。
他谢绝多少人的探访,小心地隐蔽在闹市之中。
他用他的恬静来修补他的伤痕,并用谦和的微笑筑起一张网。
面对现世的磨难,他“一蓑烟雨任平生”,总是以淡然的笑意来轻轻抹去岁月风雨。
他依旧画他的“香草美人”,在他的画中纵然有无尽的风色,无尽的烟雨,无尽的块垒。但都与现实的怨结无关。
所有生命的纠葛都本然地化为中国式风景的沉郁和惜诵,化为一代中国山水的自在表达,林风眠淡然处世,只活在他的绘画中。
林风眠《冬景》,约1970年代末
同样,吴冠中先生也是始终活在他的绘画里。
回国之后,他面临人生低谷。但以农民儿子的倔强,坚守中西融汇、双向出击的探觅。他一方面不停写生,不停写山水、写生活。西南的梯田、江南的水乡、北地的苍松、漠地的塔林、大江的山城,青岛的红色屋顶,都在他笔下质朴呈现,真诚表达。
这种写生,在发现自然生机生气的同时,陶养着他内心不停涌动的激情与诗性。即便在特殊历史时期,他仍不停止这种性情的铸炼,不停止“象意”的捕捉。
他在夜里深入蔬果盆架之中,尝试着像鸟虫一般地仰望星空;他把丰收的高粱画成棉花田里的一把火;他想象自己像燕子一般飞翔,俯察眉山巨佛。他因势利导,师心师目,师真山水,形成了最具风神的风景绘画。
另一方面,当他回到北京、回到小四合院的陋室,他铺起他的铺盖,在透风的壁墙之中,在床板上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他的写生。
时事的迁变,生活的困境,他全然忘却。只身斗室,向中国画和油画创作的陋习定见宣战。
那在大山大水中养成的浩然之气,在这里,在北京深巷的床板之上,腾然升起,炼化而为当代中国绘画的最具挑战性的作品。
在林风眠先生以“避”的方式来护体存身,进而熔炼艺术的另一端时,吴冠中先生立足写生、兴发写意,主动“迎”向时代的炼场。
三十多年后,吴先生曾亲自给我说:那时,赵无极先生访问北京来看望他,他卷起铺盖,将床下的河山一张一张地展现。当时,他自信满满,为自己的创造,为风筝不断线的奋斗而充满豪情。
吴冠中《水田(一)》,1973年
林风眠先生和吴冠中先生都以自己的方式来熔炼生活的磨难,淬化艺术的风华。面对现世的困境,他们可驰骋的实际空间并不大,一丘一壑而已。林先生、吴先生立足一丘一壑、阅尽心中的千山万水。
箪食不足以颓其骨,陋巷不足以摧其志。
在那纯然的心灵远望中,他们放怀兴笔,兀自有一份兴发的风骨。如是风骨正是一丘一壑、熔铸吐纳的风情,必要跬积中国式风景的浩然大气。
林风眠《春》,1986年
【浪漫诗性抒情活化的大成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庄子》书中,不断提到“文章”、“五色”、“六律”等艺术,同时将其中蕴蓄着艺术精神,发掘出来。以象征的意味来形成一种浪漫的诗性情趣,并传奇般昭示着庄子的隽永人格。
伟大诗人屈原以《楚辞》开创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他的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记录了中华远古最光辉的生命,展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大情怀,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人的品德、意识与繁复的生存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骚体的诗句,词采瑰丽,气象葳蕤,起伏回宕,一唱三叹,充满了激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中华的艺术,中华的诗词,跬积而成浪漫抒怀的传统。
嵇康悲慨,李白醉歌,怀张狂草,东坡怀古,他们与中华的日月风云、桑海苍田一道,共同构成雄奇壮丽的浪漫诗卷。
屈原《九章·惜诵》有言: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屈原的悲歌拉开浪漫抒怀的闱幕,从此,浪漫诗性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份底色,群星璀灿,世代传扬。
林风眠先生、吴冠中先生的艺术,融汇中西,诗心独具,他们将生命的炼歌化成五彩的乐章,将处穷的意志转换成中国式的风景,将香草美人、瑰丽河山蕴成真情切意的活山水。
他们不愧是这种浪漫抒情传统的一代杰出的创造者。
林风眠《伎乐》,1950年代末
在他们深心里始终流淌的是美的观照。
在上海南昌路的孤僻的小楼,林风眠先生并没有因为现世的避循而精神灰暗。相反他的艺术探索正是始于这种清苦寂寞的生活。
他在小楼里反反复复地摹写敦煌壁画。他格外关注飞伎的纤细柔软的身姿,关注飞天拈花回眸的神气。无论体态、轻妙、衣纹、手相,敦煌的气息随着摹笔被悄然移入他的绘画,化变而成雅致古朴的仕女形象,温馨而甜美。
《伎乐》中,舞女相向而歌;《小白花》中,乐女捧花安坐;《荷花仕女》中,白纱仕女曲线回环,直宛天仙。这些仕女从敦煌中化变来,细眉凤眼,瓜脸云髻,仿佛东方女神,静谧、安详、恬淡、温婉,宛在云天上。
那荷花,那玉指,冰清玉洁,直拂人心。
林风眠《小白花》,约1960年代初
在上海,可以看很多传统戏剧,林风眠又在传统戏台上讨生活,铸炼成他的人物画精品。戏剧人物打动着他,戏剧的独特的表演和分场方式开启了他,他以立体主义的结构方式和皮影的造型,至为大胆地将戏剧人物叠映在一起,对比强烈,谱色夸张,营造了一种中西融汇的人物表现的当代样式。
林风眠《宝莲灯》,约1950年代中期
《宝莲灯》中的人物在菱形影格中若隐若现,直如舞台灯光下的轮转闪回。《水漫金山》中婧影曳动,鬼魅重重,创造了一片天水涛涛的陶然景象。《杨门女将》、《霸王别姬》,人物成双成对,塑造皮影式的人物绣像。
林风眠《水漫金山》,约1950年代初
晚年,在香港,他画了很多戏剧人物。此时的人物更多地以木俑和脸谱的方式,化入浓郁的背景之中。造型更为奇倔,笔法更为狂野。
《鱼肠剑》直是一个花脸汇串;《火烧赤壁》将三国众将置于梭状的火光激荡之中;《南天门》黑白素影,一幅森森然的人鬼群歌。
在中华艺术的历史上,如此宏大的戏曲写照,林风眠先生是第一个。
人鬼情未了,那瑰奇的画幅里,正自有骚体一般的不尽风华。
后来,林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香港画了一批《人生百态》系列,结构强悍,大张大阖,郁郁累累,莽莽苍苍,直逼天问放骸的境界。
林风眠《鱼肠剑》,1984年
林风眠先生久住西湖边,但他画西湖却是定居上海之后。他曾在介绍《双鹭》的创作时说:杭州时期,他曾经因风疹而天天午后在苏堤上走一圈,饱览西湖景色,感受四时之美。经常看平静湖面上白鹭从芦苇中飞过。
但他并没有画。
后来住在上海,偶然读到杜甫的诗:“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个景象突然在他心中活了起来。从此,芦荡飞鹭成了他的一个主题。
林先生的绘画并非写生,而是因着某种诗意、某种机缘让心中记忆活转。“画记忆中想画的东西。”芦荡飞鹭就是西湖成为它方时的创作。它方的记忆因诗缘点亮,那抒情之情总是那般深切。
林风眠《群山》,1986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林风眠先生随上海画院和中国文联的参观团,走了中国南北的许多地方。这些活动并没有在他的画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他自己曾经回忆说:他上过黄山,黄山的云雾令他激动,他画了几十张速写,但回去却并没有画出来。
相反,他游苏州天平山,深秋季节的斜阳照在寂静的山林之上。那山林前排是黑压压的柏树,中景是火红的枫叶,一片金灿灿,远处是幽暗的山体。天平山不大,却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他兴冲冲地对苏天赐先生说:“可以画一种新风景。”
正是这种新风景,在他的心中煮来煮去,他的众多的风景中都有这新风景的影子。
在上海,在香港,林先生从容地将这些山林风景,挥写出来了。浓郁的青山,灿烂的枫林,翻卷的白云,延伸的水渚,成了林式山水的经典。
常有人问,此处何处?
白云深处是我家。
这煮了几十年的风景,信手拈来,俯首皆山,已然成为林式山水的抒情故乡。
林风眠《丛林》,约1970年代末
青山留意,绿水抒情。吴冠中先生则坚持以他的写生来开拓他的抒情风格。
吴冠中先生曾经在谈及《苦瓜家园》时写道:“谁也没有选择投胎的自由,苦瓜藤上结的是苦瓜籽。......苦,永远缠绕着我,渗入心田。......我这个苦瓜,只能结在苦藤上,只有黄土地的养料适合我生长。”
在吴冠中的自况中,“苦”字时时闪现。这不只是人生际遇之苦,而且是一种苦之美学,苦之抒情之学。
吴冠中《苦瓜家园》,1998年
1950年,三十一岁的吴冠中自欧洲回国,此后,吴先生始终致力于直面自然的写生中,探索中国人心中的绘画世界,以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推动油画的本土化。
这是一系列中西绘画语言相互磨砺的实验,是东方意趣与情思在油彩画布上的再生。
“品尝了西方的禁果,又不愿被逐出自家东方的伊甸园,确有这样的现代亚当和夏娃吧,我属于他们的后裔。朝暮所见、所思,人物山川牛羊,都属家乡,都属东方。”
吴冠中《故乡之晨》,1960年
《故乡之晨》,吴先生笔下的家乡,一片迷濛,却又一往情深。
《绍兴河滨》,那大白墙,那黑屋顶,凝结着江南水乡的魂。
有人要随吴先生的步履去寻找这个景,却要失望,因为这纯然是一种“东方后裔”的心灵所见。
题为《鲁迅故乡》的油画有两幅,一幅古槐木下的绍兴,古木如盖,水乡蜿蜒。另一幅是春树掩映,水乡如岛。两幅画都有一种情,一种带着草木缱绻的深情。
吴冠中先生带着一份苦意寻寻觅觅,最后寻觅到的都是抒情之美。正是这种美开拓了吴先生笔下醉人的新江南。
吴冠中《鲁迅故乡》,1978年
吴先生并没有停止他探索的脚步。他真正的苦意来自于他对自身的苛求。
二十一世纪最初的十年,吴先生老而弥坚,在创作上直入一片通境。
他的浪漫诗性横溢开去,不再执念于一花一草,一山一水。
他信手挥洒,提按点画,越来越趋向概括,趋向简放,他“沧桑入画”,让如钩之月牵动人心。
他背负丹青,让黄河浑茫一片。
他凝神远象,一叶摧万叶,一花化万花。“非有老笔,清壮何穷。”依着他的老辣之笔,让万物漫生风华。
他那曾经萧然莘莘的浪漫诗性转化而为天真洋溢的点画涂抹,童心灿灿,自是又一番令人忘怀的生机气象。
吴冠中《夜渔港》,1993年
如今,林风眠先生与吴冠中先生均已驾鹤西去,但他们的绘画却悬挂在了这里,长留人间。
作为东西两个传统的交汇融化的先驱者,他们都以自己的路,开拓了东西融合的最为宽广的时代新境。
作为香草美景后面的人生淬化的熔炼者,他们都以生命的方式,揭示着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感怀无尽的、孤心隐秘、惜诵发愤的艺术风骨。
作为中国民族浪漫传统的诗性活化的大成者,他们以毕生的艺术,应和时代的交响,奏响最具影响力的、浪漫抒情的视觉华章。
值此中法建交六十年纪念之际,我们也将这两位曾经留学巴黎的杰出艺者的合展,献给中国与法国——两个代表东西文明的伟大国家的深远而厚重、渊远而流长的文化情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AzNDI4Mg==&mid=2649832494&idx=1&sn=21bb713c6b3f6f54dbc0987b4037c801
中国油画学会
中国油画学会学术交流和信息发布平台,致力于油画艺术研究和推广,服务于全国油画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
最新文章
2025年度中国油画学会个人会员入会工作开启
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 许江:新时代油画——彰显中国艺术的力量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祝贺闻立鹏先生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山海巨变——首届海南省优秀油画作品进京展”在海南开幕
对话|许江:十年践履 十年高举
刘海粟:中国画的标准
展讯 | “直面形象——忻东旺绘画教学研究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中国油画学会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
“中国油画学会油画创作研修班”结业作品展在广西美术馆开幕
许江:心灵相通于文 学养融会于画
中国油画学会油画创作研修班结业作品展即将在广西美术馆开展
中国油画学会油画创作研修班学员创作记录
先睹为快 | 翁凯旋云南丽江白沙古镇写生
中国油画学会油画创作研修班教学记录
展讯 | “阳光下的印迹——张立平油画作品展”在莫斯科开幕
许江 | 杰出驭者 不朽名师——怀念邵大箴先生
沉痛悼念邵大箴先生
“研究与超越——第三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展(2023)”北京巡展特邀作品(三)
中国油画学会组织专家赴基层志愿服务活动
中国油画学会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研究与超越——第三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展(2023)”北京巡展特邀作品(二)
中国油画学会油画创作培训班在广西南宁开班
“研究与超越——第三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展(2023)”北京巡展特邀作品(一)
“精神与品格--中国油画名家邀请展”在北京市北海公园阐福寺举办
雷波 | 以小之美,彰显更大的文化意义
张祖英 | 中国的油画事业必定会不断“超越”,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研究与超越——第三届中国小幅油画展(2023)"巡展在北京81美术馆开展
"研究与超越——第三届中国小幅油画展(2023)"北京站巡展将于7月6日开展
“抹去重来六十年——钟涵艺术研究展”于6月2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
展览预告 | “抹去重来六十年——钟涵艺术研究展”将于6月2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
2024-2025年度中国油画学会油画创作研修班招生简章
中国油画学会油画创作培训班招生简章
“研究与超越--第三届中国小幅油画展(2023)”亮相第20届深圳文博会
“研究与超越——第三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展(2023)”厦门站巡展回顾与总结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在宜春开展
沉默的形状|赵培智作品欣赏
“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即将在宜春开幕
望道讲坛丨许江:先驱者、熔炼者、大成者——林风眠先生和吴冠中先生的艺术人生
展讯 |《沉默的形状》——赵培智个展开幕
沉痛悼念马常利先生
沉默的形状—赵培智个展即将在南京艺术学院开幕
油画山水 诗性艺术——为中国的油画艺术打开一扇创造的大门
"研究与超越——第三届中国小幅油画展(2023)"巡展在厦门开展
"研究与超越——第三届中国小幅油画展(2023)"厦门站巡展将于3月20日开展
许江丨献给《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先驱者、熔炼者、大成者
中国油画学会2024年度新增会员名单
英国皇家油画家协会主席访问张祖英先生工作室
沉痛悼念水天中先生
“大路西行——第三届中国油画作品展(2023)”南宁站隆重开幕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