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节后综合征”?如何应对这些症状?2月5日,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急诊科主任程青接受记者采访,教公众如何直面“节后综合征”。
“假日模式”切换难 疲惫焦虑很普遍
假期里走亲访友、聚会不断,小周几乎每天都到凌晨2至3时才能上床睡觉。上班第一天,小周身体疲惫不堪,工作效率低下,“感觉自己的身体和大脑还在‘假期模式’,无法集中精力工作,也没什么胃口。”
“一想到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处理,就感觉压力巨大,昨晚甚至还失眠了。”从事销售工作的张先生也有类似的感受。
春节假期的欢腾余韵尚在,不少人重返工作岗位时,却被疲惫、焦虑所笼罩。“这就是节后综合征的表现。”程青说,节后综合征是由于假期生活节奏与工作生活节奏差异过大,导致身体和心理未能及时调整,而出现精神不振、焦虑烦躁、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不明原因的恶心、神经性厌食等生理和心理上的症状。
节后综合征主要源于身心上的双重作用。工作时规律的作息被熬夜追剧、通宵娱乐所取代,生物钟被打乱,身体难以迅速适应。同时,饮食上的放纵,大量摄入油腻、辛辣的食物,让肠胃不堪重负,引发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肠胃不适等问题。假期的轻松愉悦与工作的紧张节奏产生鲜明对比时,公众难免会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难以集中精力高效工作。
节后“收心”进行时 科学调整助“归位”
“节后综合征是假期到工作的过渡阶段,只要科学调整,很快就能恢复活力。”程青说,调整状态的第一步就是调整作息,将“熬夜晚起”的生活习惯调整为“早睡早起”。
假期过后,应改变高糖、高油、高盐、高脂肪的饮食习惯,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在工作之余适度运动,可选择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还能释放内啡肽来保持心情愉悦。
面对繁杂的工作时,可以制定清晰、合理的工作学习计划。提前梳理任务,将大目标分解成小任务,按照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排序,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推进,不要急于求成。
日常要保持心态乐观,积极进行心理适应,可以与同事或朋友分享假期趣事,缓解工作压力。下班后,应避免过度娱乐,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如手机、电脑等。当失眠、焦虑、烦躁等症状产生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情绪。
程青提醒,如果身体或心理有严重不适应的症状,可以进行专业心理咨询或者药物治疗。
看精彩视频
关注“最红安”视频号
来 源:湖北日报
推 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