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万经之王,是传播最广的一部中国经典。其传播量,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
3000年来,人们不断的解读《道德经》,但能真搞明白的,其实不多。其中关键,是缺少“内景隧道”的亲身验证。所谓“内景隧道”,是人内观而看到的景象。因此,不内观,是不能真的体会老子的“道”,到底是什么的。
N年前,因缘际会,验证了内景隧道,后来再读《道德经》,才算豁然明白。15年开这个公众号,就一直说,要谈谈道,谈友也多有催促。如今近十年过去,算是个开始吧。
我的解读,核心的地方,与此前的无数解读,完全不同,甚至相反。或有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嫌疑,所以就叫雷人乱说版吧,简称雷说。
----------------
先简单说一下《道德经》成书的背景。
春秋末年,周朝的统治即将崩溃。天下群英纷纷起事,试图开辟新的王朝天地。那时候的人,刚刚从周朝的教化中解放出来,要想一呼百应,必须要有理论创新。
因此,诸子百家开始兴盛,为各路英雄豪杰提供理论指引。一时之间,各种名道学说,层出不穷。
也就在此时,一部奇书问世。它就是《老子》,后世把它叫做《道德经》,此书一出,就把当时的诸子百家,都踩入了尘埃。
当时的孔子,比老子小20岁,他向老子请教之后说:老子这个人是龙啊,我根本不知道他的思路,他的想法,他的话犹如天外来物,不是这个世间的人能说的。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什么地位?
后世的读书人,有句话叫做“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能让一个被尊作是2千年的孔圣人,如此的谦卑,没有降维打击式的认知碾压,孔子是不会这么说的。
老子的认知,是绝对超越时代的。老子这个非常的认知怎么来的?
这一点弄清楚,老子的《道德经》,你就算读懂了。不然,翻译来,翻译去,文字似乎都看懂了,但还是隔着一层皮毛,不是真的懂。
闲话少说,咱们进入正文。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这是帛书版的第一章。对了,这里插一句:目前道德经有三个版本,王弼版,马王堆帛书版,楚简版。三个版本,相差四百年,楚简最古老。三个版本略有差异,大错没有,但都有章节错乱。因为甲骨文与竹简,一句话一个竹简或一片甲骨,句子不会乱,但句子的先后顺序容易乱,竹简穿绳很容易腐烂。错乱的章节,我会按照内在的逻辑,在解读的过程中,重新排序。
第一章的翻译,前几句都差不多,错也就是文意上的错,无伤大雅。但有个地方,绝不能错一点,而遗憾的是,古往今来几乎所有译文,都忽略了。
--------
道的第一特征:玄
第一章最重要的一句话,也是3千年来,最被忽略的那句话,那就是就: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是很无私的,上来就开门见山了。道的最重要的特点是:玄之又玄。
什么是玄,这个关键,不能有一点放过,否则就不能懂了。
几千年来,基本所有的翻译,都翻译成黑色,玄妙。这个翻译与不翻译,没有什么区别。可能是真不懂老子吧。所以,只能空对空,无法落到实处。
玄字的甲骨文来源,是一种生物,古人观察到它是雌雄同体,无法分别,玄字,就是这种雌雄同体的生物交配的样子,下图是玄字的演变。
雌雄在春秋战国时期,可以代表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比如阴阳,有无等等。那么,道的基本特征就出来了:
道是既雌又雄,既阴又阳,既有又无的。
世上万物,都有对立面。有了对立面,人就能辨别并认知它,但道是阴阳不分,有无不分,雌雄不分。
老子是超级语言大师,用了玄之又玄:
阴阳不分中的阴阳不分,有无不辨中的有无不辨。
用现代物理科学的话来说,就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终极粒子,用修仙拜佛的人话来说,就是“神通自足俱”。
这个特点,衍生出来了道的所有其他衍生。
玄就是道的第一性。
从第一性去做事情,是最简单,最省力,最合理,最科学的路径。马斯克可能没学过道德经,但是,在这方面,他是学到老子了。
第一章通俗就讲这么多。
下面,是比较书面的讲解,枯燥一点,愿意深入的同学,就可以继续看下去了。不想深读的,直接跳到蓝字的译文。
----------------
第一章提出了4个概念。道、名,恒道,恒名。
第一个道,是名词,就是道自身,第二个道动词,很多把它译成“说”,是错的,应该是依道而行,甲骨文“道”字,是个象形字,一个人站在在十字路口,意味着四通八达,可以行走的地方。
无名与有名,是恒道的两种状态。
万物之始与万物之母,是有分别的。比如女人可以生孩子,女孩不能生孩子。之始与之母,就是女孩与女人的这种区别。
恒无欲,恒是恒道;无欲,没有动,没有变化,欲这里是指动态。有欲,就是有动,有动就出现了不同的形态。恒无欲对应的是无名,恒有欲对应的是有名。道只要有动态,就可以命名,所以是有名。无名其实也是恒名。
恒道与非恒道,有什么区别?
恒道是不灭的,是长生的。而非恒道,也就是由恒道动而生出的世间万物,都要有成住坏空的过程。
下面是逐字,逐句翻译。
可以去遵循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去描述、去定义的名,都不是永恒的名。不可定义、不可描述状态,是万物的开始;可以定义,可以描述状态,是万物的母亲,万物由此而生。
所以,在恒道没有变化的状态下,可以观察它的微妙;在有变化的时候,可以观察到它的形态。
恒道与恒名,这两个,说的都是永恒的道,不过叫法不一样而已。永恒的道,是阴阳不分中的阴阳不分,雌雄不辨中的雌雄不辨,有无难识中的有无难识。
恒道,是理解万物奥妙的那道门。
接下来老子用非常通俗的对比,来教大家怎么理解,什么是玄之又玄。
---------
善恶美丑,老子何意?
接下来,老子说回了人间的话。
这一段,3000年之后,不用翻译,大家都能基本看懂。
但是,你真的懂了么?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首先要说,括号里的这一段是接错了。
前面说过,穿竹简的绳子容易烂掉,所以接错了非常正常。
但判断接错没有,却不容易。因为要懂老子为什么这么说。老子并不是要论述善、恶,美、丑,高、低,前、后,这些非常简单的概念。
这些道理不稀奇,常人都明白,何况老子的书是写给王侯将相看的。
老子就是要说这些众人都能懂的东西,来告诉大家,恒道是什么,玄是什么,而不是要论述善恶美丑。
理解了老子的意图,那么,这段话的翻译,就好确定了。最合适的翻译,应该如下: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是因为知道什么是丑。
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知道什么是不善。
有和无是相互生出对方的,难与易是相互生出对方的,长短也是通过比较而相互生出对方的,高是由低的累加而成。音是声音的组合而成,先后是相互依随的。
老子想说的是,世人之所以认识事物,定义事物,给事物命名,都是依靠对立面来确认的。
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低,音声,等等这些,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因此而知彼,因彼而知此。
但是恒道不是这样的。恒道是既阴又阳,既雌又雄,既有又无。
所以,用日常的经验,是无法认识它的。
老子惜言如金啊,如果要写通俗一点的话,老子应该再说几句:
恒道是既美又丑,既善又恶,既有又无,既难又易,既长又短,既高又低的。
老子虽然没有这么打比方,但是后面的的确确,就这样来进行总结的,总结的地方在第四章。
所以,【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这一段,以及后面的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都是错误的编排。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第四章接上来,逻辑非常顺畅。
----------
此道不是寻常样
第四章: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意,括号里的这几句,又是一个错误的插入。
道盅,放到第二章的“先后之相随也”之后,逻辑就对上了。
先看”盅“,是什么意思。帛书版用的是盅字,王弼版用的是冲字。帛书版在前,应该是盅字。汉朝河上公,认为是中字。
我认为应该是“中”,意思是不偏不倚,中和的意思,中与和,是一个意思,是恒道的特点。后来的孔子,学到了这个精髓,搞出了中庸之道,这是题外话了。
用,恒道的运行。
盈,是满。
渊,深渊,漩涡。深渊是近在咫尺,但是又深远不可测,是很少见的、古人能理解的对立统一体,既近又远;后面的水也是,它既柔又刚,水与渊,都是世人容易懂解的体现恒道特点的东西。
老子认为,恒道与上面所说的美、丑,善、恶,大、小,高、低等对立而成的事物是不同的。
它是中和的,永远不会满的,因为有满就有缺,所以,满也是非中的状态。美丑,大小,高低,都是事物走到了满之后,呈现的样子,但是,恒道始终是中和的状态:
它既近又远啊【渊呵】,它既有又无啊【似或存,好像存在】。
原文翻译过来如下:
恒道,是不偏不倚,是中和的。恒道运行起来,永远不会满。它像深渊一样,近在咫尺却又深远不可测,是万物的开始。它好像有,又好像无。
我不知道,它是怎么生出来的,它在世间万象之前就已经存在。
那既然恒道是中和的,是难辨的,老子是怎么知道的呢?
接下来,老子就把自己如何感知到恒道的方法,写出来了。
那就是达到玄同的境界。
什么是玄同?
对玄同的翻译,几千年来的翻译,也是云里雾里啊,比如”深奥的玄同“、”混同尘世“等等。这不能怪,因为没有内观体验,根本就不知道”玄同“是个什么样。
其实,”玄同“就是”同玄“,玄是玄道,玄同,就是与道合而为同一。也可以叫“入道“,说起来可能你不信,其实,老子的”道“是真的可以进入的。
接下来,给大家说说《道德经》最秘密的一章节,老子告诉世人,如何做到玄同,与道合而为一,也就是”入道“的。
---------------
更多解读,见趋势学宫。
君子动善时。读懂政经趋势的底层,看懂货币与金融。每日解读,助你择时而动。全新解读趋势经典《道德经》,特推出“趋势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