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在广州,最近又进入高峰期,都是推着行李箱来的

时事   2025-01-13 13:13   广东  


在最具显示度的中轴线建图书馆,
在最美的公园设阅读空间,
在最接地气的社区举办诗会……
处处彰显了广州不一样的
气魄和文化品格。
“诗与远方”在这里触手可及,
融进日常,踏实而有格调。

“流花越秀花为绮,海珠桥下珠江水。可惜游子难久留,辜负名城岭南美。”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写下的关于广州的诗。她表示,广州是岭南的文化中心,也是诗词文化的重镇,希望广州能成为“鲜花之都”“诗词之都”。广府诗人雍平所著的《广州塔赋》抒发出了当代广州人的情怀;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在朋友圈演绎广州的诗境人生,每日写诗,只因花城诗意无处不在……



广州诗词创作厚植于民间,一花一草、一事一物,都能激发诗人灵感。千年来,众多诗词名家在广州这片热土上,传承诗词艺术。近年来,“诗词之都”建设让千年商都诗香更馥郁。广州深入挖掘丰富的诗词文化资源,繁荣广州诗歌文化,创新活动形式,相继举办了众多精彩纷呈的诗词活动,如湾区诗会、广州诗词大会、广州诗词之夜、木棉文化节诗歌征集、珠江儿童诗歌奖等,活动如火如荼地深入校园、社区、公园等公共空间。新媒体更是推动了中青年创作诗词的热潮,加强了与诗词爱好者的交流。雅集以另一形式出现于网络上,诗词爱好者互相切磋,促进“诗词之都”建设更上一层楼。


广州图书馆

广州打造诗词之都让诗歌走向大众,
广州建设图书馆之城
则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广州人如此热爱阅读,热爱去图书馆,这使得广州图书馆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从2024年6月下旬以来,广州图书馆单日入馆人次屡破5万大关,其中2024年8月4日接待读者量达到64867人次,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的最高纪录。2024年,广州图书馆接待访问1086.5万人次,同比增长36.6%;巨大的人流也带来了图书借阅量的节节高升,2024年广州图书馆外借文献量1354.6万册次,同比增长25.8%。

而更大的不一样在于,以图书馆为主的阅读服务体系蓬勃发展,图书馆向着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发展,并不断扎根社区,成为文化空间。截至2023年底,广州市共有实现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共1020个,其中实现通借通还且面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379个。超三成广州市民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注册读者。2024年全市公共图书馆借阅量也再创纪录,高达4481万册次。



去年全市公共图书馆借阅量高达4481万册次。

多元化的活动让图书馆的边界在不断扩大,细致贴心的服务让读者如沐春风。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研究显示:读者在广州市公共图书馆获得良好阅读体验,总体满意度达86.74分,全国领先。

成绩如此亮眼,核心却很纯粹——“以人为本”的服务初心。每逢暑期人流高峰期来临,广州图书馆会调整部分区域开放时间,未成年人主要服务区域、多元文化馆等场地提前1小时开放,并通过高校大学生专项实习、“展翅计划”、志愿者招募等方式补充暑期人力资源缺口,确保在高峰期有足够的工作人员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读者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当城市发展与文脉相遇,当地标建筑与阅读相通,当公共空间与诗词相和,诗和远方就不再是缥缈的理想,而是扎扎实实的日常。这是广州写给时代和市民的不一样的篇章。

广州图书馆读者




广州图书馆馆长吴翠红:
每天都有读者
推着行李箱来借书



我从事图书馆行业近20年,我深深热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被誉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不一样的地方。

2013年6月,位于花城广场的广州图书馆新馆全面开放。这里是广州的“会客厅”,天然就具有人流量巨大的优势。广州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能容纳并满足不同年龄层人士的阅读和学习需求。如今,广州图书馆已形成由文献信息服务、公共交流服务、数字化服务、体系化服务构成的多样化服务框架。自2014年起基本服务指标值稳居全国公共图书馆首位,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位置,年接待读者量突破1000万人次。

这些年,科技飞速发展。阅读的媒介也从纸质书到数字书再到多媒体书,广州图书馆根据时代的发展、读者的需求来不断升级服务。如果说这个服务是纵向的提升,那么广州图书馆更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断在横向打通。广州图书馆的服务不是单打独斗的,而是体系化的。比如广州图书馆牵头构建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读者。读者借阅书籍的数目不断增加,从15本、20本、30本,再到2024年调整到40本。每天都有不少读者推着行李箱来图书馆借书。而通借通还体系的建立,让读者不必为还书而再专门跑一趟广州图书馆,而是可以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内自由借还图书。读者不受地理位置限制,能最大效能利用文献资源。

广州图书馆体系还积极进行跨系统合作,比如在全国首创提出的“馆校一体化”未成年人阅读服务项目“馆立方”,大力推广实践“校园+社区(村)”新型服务模式,即“一馆双门”。实现了公共文化和教育双向赋能和小馆舍大服务的理想愿景,从公共图书馆单方输血向双向造血转变,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延伸。同时,还培养学生、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治理的文化共建自治,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乡阅读生态系统。

这些服务深入到社区抵达家门口,成为点亮广州“阅读之城”的点点星光,促使形成书香满城的良好阅读氛围。

在广州图书馆每天都能看到不同年龄的人在这里争分夺秒地学习。我很喜欢《玫瑰的故事》里玫瑰对女儿说的一句话:“学习是为了自由。”具有学习的能力,你就能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攀登,你就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图书馆提供了学习的空间和积极的氛围,让你在这里能遇到更好的未来和更好的自己。不仅是一个场所,也是一个精神家园,这大概是图书馆最大的不一样。




中国诗歌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杨克:
广州的诗歌饱含“生猛、雄直”之风



1991年,我调到广州工作。广州是一个诗意栖居的生活化城市,它所取得的诸项成就有目共睹。行走在国际大都市中,我写出了《广州》《逆光中的那一棵木棉》《在商品中散步》《天河城广场》《听见花开》等呈现时代截面的诗作。作为最早一批关注商业文化的诗人,广州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关于商业的写作题材。

广州这地方,我一来就非常喜欢,不需要什么过渡。来到广州,大家谈的都是生活,这让人十分舒服。因此,云山珠水,尽入诗怀:在我的笔下,高楼、商场、火车站、野生动物园等等,都变得十分鲜活。

原本我期望成为一个小说家,没想到来广州工作后诗歌屡次获奖,居然还作为广州人首次当选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个中原委,我认为跟广州深厚的诗歌文化分不开的。

作为岭南文化高地,广州自古人杰地灵,涌现出大量优秀诗人。以汉代杨孚为始,以唐代张九龄、宋代崔与之、宋代李昴英为兴,以元末明初南园五子、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为盛,以晚清丘逢甲、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为继,诗人彬彬济济,灿若星辰,李金发、梁宗岱诗话趣事俯拾皆是,留下鸿篇巨著,创造了丰富的诗词文化。

如本地大家所说,广州的诗歌续存唐音,饱含“生猛、雄直”之风,我非常感谢广州这片文化沃土,让我的诗歌语言也有着“生猛、雄直”的气韵。因为有广州的支持,我才不仅限于创作,还可以成为文学组织工作者。《中国新诗年鉴》的诞生与广州这座城市密不可分,广州经济发达,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低调、务实的城市性格也使这里有着非常适宜文艺作品产生的土壤。

目前,广州正立足特有的诗词文化底蕴,不断弘扬诗词文化,全力打造“诗词之都”,我对此十分期待。我注意到如湾区诗会、广州诗词大会、广州诗词之夜系列活动等,为广大市民奉上精彩的诗歌盛宴。广州诗词文化活动进校园、进社区等也取得丰硕成果,可谓诗意满羊城。此外,2023年广州增城“中国诗歌创作基地”的成功创建、2024年增城获“中国诗歌之乡”称号等,广州“诗词之都”建设应该说“硕果累累”。




读者康幼之:
77岁的我每周都来广图好几天



在没有深入走进图书馆之前,我原以为图书馆只是看书、借书的地方。我退休后从武汉来到广州生活。2016年6月3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报名参加了广州图书馆组织的“发现广图”活动。这让我过去对图书馆的肤浅认知完全被打破。从此,我成为广州图书馆的好朋友。它在我眼中是如此地不一样。

有一天为了帮朋友校对书稿,忙到中午一点多都没有“挪窝”,一位工作人员笑盈盈地走来提醒我说:“您该吃午餐了。”家人般的关怀质朴而温暖。广州图书馆为读者营造了这么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对我们这些老年读者更是给予关怀与照顾,我怎么能不来这里努力学习呢?

我今年77岁了,仍精神矍铄,这要归功于近年来“泡”广州图书馆的意外收获吧。我认为,衰老的是躯体,不老的是心态。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生活就会充满阳光,便能永葆生命之活力。

我每周都会来广州图书馆好几天,双休日和周一更是会一直待到闭馆。图书馆里有很多埋头学习的年轻人,我很喜欢。他们刻苦学习的劲头对我是一种促进,也激励我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我想,当他们看到一位白发老人在卖力敲着键盘或看书时,对他们可能也是另一种激励吧。有时“泡”了一天出来,看到余晖下的广州图书馆格外美丽动人,我会请路人帮忙拍一下我和图书馆的合影。我出去旅游只拍风景,不喜欢拍自己,不一样的是,我就是喜欢在广州图书馆大门处拍照。

可以说,是广州图书馆造就了不一样的我。

如今,书本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便随年龄增长视力减退影响到看书进度,我也乐此不疲。2024年,我看完18本书;写了19篇长短不一的读后感;写了405篇日记(有些因为内容多而分几篇记录);在广州图书馆和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期刊上各发了1篇文章;在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会刊上发表1篇文章……这些基本上都是在广州图书馆里完成的。

我常对朋友们说,人生的长度我无法掌控,但此生的宽度可由自己把握,以自身的努力让有限的生命活得有品质,活得充实,而图书馆是我的加油站,它能促使我不断进取。

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珺、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泽彬
海报设计/王紫凤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紫玮

扫码观看
广州日报视频号

广州日报
追求最出色的新闻 塑造最具公信力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