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名中医》系列栏目第十一期,让我们走近湘潭市名中医李琳的故事,感受其“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
李琳,主任医师 ,湘潭市名中医 ,湘潭市优秀专家,湘潭市医卫名家,湘潭市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现为湘潭市中医医院大内科主任。参加工作29年,注重坚持“中西医并重,能中不西”的治疗原则和多专业一体化康复诊疗方案,擅长运用中医药特色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老年病症。
从一名普通的临床医师,到市中医院内科领头人,努力探索,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出“参蛤胶囊”治疗慢阻肺疾病缓解期患者;优化医疗资源,参与医疗公益事业,带领老年内科成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培育项目,积极发挥“中医治未病”的防治优势——行医近30载,湘潭市中医医院大内科主任李琳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何为大医精诚。
少时立志学医
上世纪80年代,听周边的人传唱着“赴死未曾疑虑行,医军白衣气如虹。登程明志人情重,救困扶伤爱护中”,李琳从小就对“白衣天使”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想到无数濒临死亡的病人能在医生手里起死回生,学医的想法从此就埋在了李琳的心中。
“到底是学中医还是西医呢?”这是摆在李琳学医之路的第一道岔路口。那个年代,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西医拥有极高的热度,是无数学医人的第一选择。相比之下,中医因为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成才率不高,显得“门可罗雀”,可以说甚至是一个“冷门”专业。
为何选“冷门”?“我周边的人很多选择学西医,以后好找工作。”李琳说,“可在我看来学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找工作,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最终都是为了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救死扶伤。我是文科生,爱好传统文化,中医虽说是一门医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有兴趣。”
刻苦钻研 化茧成蝶
老话说:“酒越陈越好,医生越老越好。”这种传统观念,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李琳而言,可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也遇到了不少尴尬事。
“刚进入医院开始中医临床工作时,病人们都不信任我。”李琳回忆道。曾遇到病人进来刚看见她,一见是个年轻医生便转身离开;也有患者质疑“这么年轻,看病到底准不准”,有的甚至会直接要求换个年老的医生来看。
“虽然有一些挫败感,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我的临床经验不足。”对此,性格沉稳的李琳并没有灰心,而是一门心思扑在临床工作上,潜心钻研病情,多次去医院进修学习,先后师从湘潭市名中医张赛主任医师、湖南省名中医袁长津教授、国医大师刘志明教授,反复锻炼中医临床辨证能力,琢磨施治方法的得与失。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年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李琳练就了扎实的临床基本功。许多患者从一开始的“不信任”,转变成慕名前来就诊,对待每个病患,不管病情轻重,李琳始终细致入微,不漏一丝可疑病因;面对病患的疑虑,她选择淡然面对,耐心给他们解释。
“人再多,也不能为追求进度而忽略每一个病人细微的病情。”李琳恪守着自己为医的准则,用实际行动尽到一名医生的本分。
2011年李琳担任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同年入选湘潭市名中医(第二批),次年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获得老年病科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在政府引导、医院领导的支持下,老年病科不断发展,2024年申报成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
守正创新 做好中医药传承工作
李琳认为,医者不仅要有妙术,更要有一颗仁心。即对患者的悲悯之心;秉承“所言皆药石,立意尽慈悲”的初衷,服务社会民生的责任之心。
“很多慢阻肺患者反复住院,常规的抗炎平喘治疗治标不治本,耗时又伤身,这间接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李琳要求科室的医务人员不仅要会治病救人,更要处处替病人着想,降低病人的医药费负担。
同时,她带领科研团队从经典古方入手,将经方引入临床、与药剂科联合开发,不断加以改进,研制出“参蛤胶囊”治疗慢阻肺疾病缓解期患者,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成果鉴定其疗效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2018年荣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三等奖。
研发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李琳的团队不仅要兼顾日常的医疗工作,还需要追踪病患情况,及时统计数据。由于处在基层医院,院内医疗资源有限,“那个时候科研人员较少,从事中医药科研的人才就更少了,人力严重不足,我和我的团队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个用。”回想起当时的经历,李琳笑着说,“虽然很累,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能为中医药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看到病人脸上的笑容,值!”疫情期间,李琳积极向市民传播中医药防治新冠科普知识,带领医务人员下沉一线,勇担防疫重任。
医者仁心 处处替病人着想
▲图为李琳帮患者把脉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让我们基层中医医生有了更大的信心与底气。”李琳说,她将一如既往当好中医药事业的贡献者、发扬者、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