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红薯粉!

民生   2024-11-25 19:01   广西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红薯粉作为一种传统的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传统手工制作的红薯粉可以追溯到明朝,距今已有超过500年的历史。红薯粉口感Q弹,独具清香,无论是炖汤还是做成酸辣粉,都是能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

传统手工制作红薯粉


红薯粉的制作最关键的食材当然离不开红薯,思南气候适宜,老百姓们历来也爱种植红薯。红薯,那些从泥土中挖出的宝石,被温柔的洗净,褪去了尘世的浮华,只留下最质朴的肌肤。



将红薯放入磨浆机器中研磨,得到的就是“红薯浆液”。古时“磨浆”是用石磨碾压,一磨就是一天,现在是将红薯放入磨浆机中碾磨,提高了红薯磨浆的效率,也改善了红薯浆液的质量,让成品红薯粉更具弹性。随着机器轰轰开启,红薯瞬间被打成浆,空气中弥漫开一股浓郁的香甜气息,那是大地母亲最质朴的馈赠。



将磨好的“红薯浆液”进入特制的纱布网中,通过人工均匀摇晃,进行红薯浆提纯,是为了清理掉影响红薯粉口感与味道的杂质。布袋中渗出的水分如同细流般汇入下方的大桶中,而布袋里留下的,则是稠密而富有弹性的红薯淀粉浆。



洗浆后,提纯的浆液在冷水让淀粉释稀出来,然后将沉淀的淀粉用布包裹成包袱形状,悬挂在梁上反复敲打,直到没有水再流下,在追求利益和效率的今天,这也许是祖先智慧最好的继承,过一晚,待布包袱里的淀粉成块,完全风干就可将布包袱拿下,用刀将淀粉坨切开,再用双手碾碎,摊开晒干至粉末,就可以制作红薯粉。



红薯淀粉干燥好后,就可以展开“揉粉”的操作了。先将红薯淀粉调试到合适的度,充分搅拌,再将红薯淀粉倒入一个大的瓦缸中,加上适当的水,然后几个师傅一起揉锤,每个人都要用力均匀——这是为了让红薯淀粉中的纤维能充分连接在一起,以适应接下来的“烫粉”过程,保障拉成细丝的粉条不会从中间断裂。这个过程没有严格的配比,全靠大家多年来的经验和手感。搅拌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家庭、邻里之间的和谐、默契!



“揉粉”完成后得到的半成品红薯粉(此时还是面团状)需要放入特制的漏勺中,让人用捶打的方式压出漏孔,形成条状粉丝,再跌入热锅中,滚烫成型,这一过程即为“烫粉”。漏勺与沸水之间的距离决定了红薯粉最终的细度,如果想让红薯粉条细就距离远一点,如果想让红薯粉条粗就距离近一点。红薯在这一刻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瞬息间,肉眼可见中变成了红薯粉。



这一步需要将烫好的红薯粉丝放入凉水中冷却定型,俗称“过凉”,也叫“过粉”。“过粉”的时候,需要一个专人用长竹竿将红薯粉从“烫粉”的沸水中打捞出来,并立刻放入一个装着凉水的大桶中冷却,然后不断翻动,防止粉丝在冷水中打结、粘贴。



定型后的红薯粉还需要根根分开,仔细地挂到晾晒架上挂晒,此步即为“晒粉”。晒时要随晒随抖开,力求干燥均匀。“晒粉”的最好时节是在冬天,因为低温下,线条状的薯粉会被水分形成的冰晶所冻开,粉条便不会结块,大自然的温度让一根根粉丝逐渐分开来,这时它们还软绵绵的。待到水分充分蒸发后,你会发现它们变得晶莹剔透、根根分明、韧性十足。



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新鲜出炉的红薯粉,那份纯粹的快乐与满足,是任何美味都无法比拟的。这一刻,红薯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乡里乡亲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用勤劳和智慧,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创造着这份家乡的味道,让这份家乡的味道,成为连接彼此心灵的纽带。同时也将这份团结与和谐,传递给每一个品尝到红薯粉的人。


小红薯   大产业


如今,红薯粉在思南不仅是传统美食,更是支柱产业,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传统红薯粉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打造出“陈薯”品牌的各类酸辣粉,深受消费者喜爱。从传统的红薯种植到现在的“陈薯”品牌产业,一个个“小红薯”变成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变了的是营销模式,不变的是深深的家乡情怀,就像一棵深深扎根在心中的老树,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的根始终紧紧抓着这片熟悉的土地,永不动摇。(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燕)

爱掌中思南
为思南本地微友推送最新资讯的公众信息平台,加zssn360为好友可订阅思南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