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头条】全球胜任力津巴布韦支队|中津友谊万年长青,金色热土生生不息

时事   2024-07-12 00:30   尼日利亚  


 NEWS 




从边缘到中心,探索在地叙事的新可能;从全球到村庄,思考文明意象的新维度。1980年4月独立建国的津巴布韦,与中国有着跨越时空距离的密切关联

 

津中两国在相似的乡土历史中有“苦难的共鸣”,在现代的发展进程便有了“互惜的情谊”。在津巴布韦共和国独立44周年暨津中建交44周年,“从全球到村庄”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赴津巴布韦专题调研支队于7月1日至7月9日前往津巴布韦,走访当地政府、高校、企业、媒体、国际及文化机构,以求了解津巴布韦历史文化,观察中非合作现状,促进双方人文交流


当地时间7月4日和5日,支队全体师生拜访了中国驻津农业专家组、中资企业前景锂业以及两所由中国企业参与捐助的当地小学。通过深入生产援助一线,支队充分感受在津的中国力量,体会真挚美好的中津友谊,见证中津两国人民心连心、共命运的美好愿景。


农业赋能:

中国扶贫经验在非洲田野

支队师生与当地农业官员、合作社村民合影

在津巴布韦的黄土地上,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正默默耕耘。他们不仅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还与当地农民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在津巴布韦西马绍纳兰省孜温巴地区,中国驻津农业专家组在这建起了第一个“中津农业合作减贫示范村”,以成立的农民股份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带领村民分类实施了土鸡、养兔、玉米种植等产业化开发项目,建设了太阳能人畜饮水工程、家禽孵化中心、农民培训中心等公益工程。


颠簸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我们的汽车离开哈拉雷市区,经3小时车程到达了孜温巴地区的农业示范村。这里正在举行着一场村民会议,10位农民聚集在农民培训中心商讨着农民合作社的章程。章程主要规定了合作社的组织原则:自治、平等、团结、共同责任等。通过聆听合作社的宣讲,师生联想到了中国农村合作社相似的组织经验,切实观察到了一次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经验同津巴布韦农村实际结合的“在地化”实践。

赵月枝教授代表支队向驻津农业专家组组长赵珂赠送礼物

这正是当前中津农业合作的核心。中国驻津农业专家组组长赵珂表示,过去农业援助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这样的援助方式上马快、见效快,但中国专家离津后,当地农业“滑坡下马也快”。上一期驻津农业专家曾在该农业示范村建立了太阳能水泵站,但当专家们撤离后,水泵太阳能电池因缺乏管理而损坏,村民们宁愿走一小时去河里取水,也没有人站出来修理水泵。赵组长说,这是因为村民们缺乏主体意识,认为水泵是中国专家负责管理,所以专家离开后便发生了“公地悲剧”;现在正好通过农民合作社,规定水泵的集体所有权,激发村民自我管理村庄事务的积极性,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支队旁听合作社章程讨论会议

农民合作社项目正击中了津巴布韦农村发展的痛点。殖民者使得津巴布韦从较为原始的社会直接进入了现代社会,缺乏农耕文明传统;被殖民的历史也让当地人缺乏主体性,不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农民们普遍存在“等、靠、要”心理,农业依然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而农民合作社借鉴了中国扶贫先进经验,前期由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提供专业扶持,项目成熟后交由农民合作社自主经营,让农民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逐步走上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支队与中国驻津农业专家组在中津农业合作减贫示范村合影


津“金”乐道:

来自中国的建设性力量

支队在前景锂业阿卡迪亚锂矿单位合影

“扶贫先扶志”“从输血到造血”“先富带动后富”,中国扶贫经验从中国乡村跨越大半个地球来到非洲乡土,赋能这片金色的土地。在哈拉雷城外,还有一种“金”见证着“可持续发展”的中津合作。

支队师生参观前景锂业阿卡迪亚锂矿矿区

7月5日上午,支队来到前景锂业的阿卡迪亚锂矿参观学习。前景锂业是浙江华友钴业的子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华友钴业积极提升材料研发制造技术,完成了总部在浙江、资源保障在境外、制造基地在中国、市场在全球的空间布局。阿卡迪亚锂矿项目拼上了新能源产业链的最后一块拼图,是非洲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拥有全球单体最大的锂精矿生产线,设计年产锂精矿50万吨。一年前,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为该项目揭牌时表示,中津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成果,阿卡迪亚锂矿正式投产在津巴布韦国家矿业发展事业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支队在前景锂业阿卡迪亚锂矿矿区合影

前景锂业在津巴布韦的运营中,全面贯彻ESG(环境、社会、治理)先进发展理念。作为负责任的中资企业,前景锂业推行绿色矿山建设、增强治理能力,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在社会层面,前景锂业修建起一座座桥梁、学校、水井,“毫不吝啬地培训当地人技能”,在就业、卫生、教育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赋予当地社区发展活力。

阿卡迪亚锂矿相关专家为支队成员介绍矿区基本概况

阿卡迪亚锂矿负责人王玉春向我们介绍,他们这帮“一起建设的兄弟”都是“老非洲”,曾在刚果(金)的矿地上工作了十多年,但此前“二话不说来便到津巴布韦”参与该项目的建设。另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一路上拿着相机给我们拍照,我们以为他是新闻传播专业出身,结果他告诉我们,他一直从事的是法务工作,来到非洲后便身兼数职,挑起了企业国际传播的重担。“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在建设津巴布韦的中国人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四千精神”的传承。

津巴布韦工人绘制的中津友谊纪念画

在离开锂矿时,墙上一幅由津巴布韦员工绘制的画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画上是一幅兼具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图景——中国焊工与津巴布韦焊工共同焊接一根钢管,更连接起中津如钢铁般坚实的情谊。这或许表达了津巴布韦人民的心声: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与津巴布韦人民一起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过去的西方殖民者为了掠夺,来到这片金色的土地,以残酷无情的方式大肆剥削当地自然资源与劳动资源;而当今中国是在切实赋能当地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性的力量铸就真挚美好的中津友谊,让生命在这里生生不息。




教育未来:

民心相通,同“球”共济

生生不息不仅是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国与国守望相助。除了国家层面派遣的援助力量,中津两国人民也心心相通、同“球”共济。7月4日和5日,支队来到两所当地小学,了解华人助学情况,进行公益捐赠。

支队与塔法拉第五小学师生合影

在塔法拉第五小学,中津交流中心为该校学生提供“中津友谊奖学金”,还为学校打了一口“中津友谊之井”。一进学校,我们就包裹在当地孩子们热情的招呼声中。他们用力向我们招手,嘴里高喊着“你好”“China”,甚至还有一群已经放学了的孩子爬上学校围墙,趴在墙头也要与我们握手、击掌。

小学校长Muchemwa先生发言

小学校长Muchemwa先生在讲话时回顾了中津之间的深厚情谊。中国与津巴布韦虽相隔万里,却因相似的抗争历程与共同的发展愿景而紧密相连。追溯至第二次奇木兰加起义,中国当时大力支持津巴布韦人民为自由而战。彼时,两国民众虽隔千山万水,却在争取民族解放的征途上,共享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44年过去,中津友谊历久弥坚,水井项目更是滋养中津友谊的清澈源泉。津巴布韦地处南部非洲内陆,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很多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缺乏干净卫生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在修建水井之前,学生们要走两个小时去社区排队取水,但现在只需要拧开学校里的水龙头,就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中津友谊水井

支队师生对学校的学生们表达了支持和鼓励,并与中津交流中心一起给孩子们送上文具等礼物。一位女孩代表学生们向我们表示感谢,并说道:“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真正的友谊是困难中的守望相助,不在乎路途遥远、道路崎岖。

塔法拉第五小学学生代表发言

支队还来到了一所特殊的学校。Mbare是离哈拉雷最近的贫民窟,是最初种族隔离时期黑人工人的聚居点。I AM Mbare是Mbare社区的一所公益学校,为这里的孤儿和贫困儿童提供免费教育。中津交流中心持续为I AM Mbare捐助物资,当中心创始人赵科先生问孩子们未来的梦想,小小的校舍里举起无数只小手,清澈的眼里盛满对知识的渴望。在稚嫩的话语中,我们听到了飞行员、教师、软件工程师等不同的职业,也见证着属于这个国家未来新一代的新可能

支队师生与I AM Mbare学校师生合影

I AM Mbare学校一位女老师告诉我们,她曾因贫困只能选择辍学结婚,所以现在她在这里当志愿者,就是希望Mbare的孩子们能用教育改变命运,让津巴布韦的新一代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最后,支队的窦雨辰同学向学校赠送了一幅自己的书法作品,上面写着“生生不息”,并祝愿孩子们“grow and live endlessly”。就像写在小学墙上的文字,“believe”“hope”“dream”,在中国企业和公益组织的帮助下,愿津巴布韦的孩子们能够相信自我、追寻梦想,像津巴布韦鸟一样振翅高飞,“sky is the limit”。

支队向I AM Mbare学校赠送书法作品



 尾声:青年,地球的希望

放学的孩子们与支队成员互动

支队同学与塔法拉第五小学足球队队员合影

当我们要离开塔法拉第五小学时,一辆破旧的中巴车载着一群孩子们驶进学校,欢乐的歌声顿时在校园里回响。孩子们穿着绿色的球衣,在车上手舞足蹈地庆祝着。当孩子们下车后,我们才发现这是一群小女孩,她们刚刚在地区足球比赛中获得胜利,是这所学校的“铿锵玫瑰”。而穿行在Mbare贫民窟时,我们也看到许多孩子和青年在简陋的球场上踢足球、打篮球,他们中甚至有的还光着脚,脚下是裸露的黄土地,但无妨他们自信大方地和我们展示练球成果。在一张张洋溢着朝气的笑脸上,我们看到津巴布韦生机勃勃的未来与希望。

支队师生共同讨论实践前期行程收获

在几日的行程之后,支队师生于7月5日晚召开行程中研讨会,共同交流实践前期收获与后期规划安排。支队2名带队教师与10名同学共同参与了相关讨论。结合自身经历,每名支队同学依次分享了自己实践前期的观察与思考;赵月枝教授、胡钰教授分别回应了同学们的相关疑惑,并在研讨会最后做出总结。在研讨会上,中津关系的生动交流是最被频繁提及的话题。中国与津巴布韦在乡土历史中有“苦难的共鸣”,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的征途上亦有“互惜的情谊”。当下的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津巴布韦可持续发展,传递着跨越重洋的温暖与勇气。而当下的互动也孕育着未来:在这片金色的热土上,乡村、矿山、社区与学校都见证着中津两国守望相助的情谊,昭示着中津两国人民心连心、共命运的美好愿景。

支队师生在津巴布韦国家美术馆与当地中学生合影

从过去、当下到未来,中津两国的友谊真挚美好,成为同“球”共济的互助典范,“新地球村”的愿景又离我们更近一步——就像非洲大地上的金合欢树,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塔法拉第五小学女足队学生在汽车上庆祝

本文作者系日新书院本科生苏钰媛

供稿|“从全球到村庄”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

赴津巴布韦调研支队



END



联系我们

电话: 0772 698698/0777 777277

地址: 92C East Road, Belgravia, Harare, Zimbabwe

邮箱: 691508875@qq.com

微信: zimbabwe1996;jin58725

津巴布韦观察
津巴观察时报是一家专注于报道津巴布韦时事新闻的综合性媒体平台。每周六天,每天八篇权威文章,秉承真实、客观、深入的新闻报道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