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重磅意见!

学术   2024-10-24 22:15   山西  

10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意见》提出,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探索对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股权激励等。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产业工人群体就业呈现出哪些新变化?产业工人群体就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论坛与您一起关注。



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守正创新,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团结引导产业工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 主要目标是: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思想政治引领更加扎实,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干事创业的激情动力更加高涨,主人翁地位更加显著,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重要部署


◈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引导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持续强化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产业工人中落地生根,结合实际做好网上思想政治引领,持续抓好主题宣传教育,开展普遍轮训。鼓励支持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参加国情研修,鼓励支持产业工人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做实“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落实产业工人参与国家治理的制度。落实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涉及产业工人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依法依章程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对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宣传引导。

 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兼任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教师。提升办学条件和教学能力,创建一批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产业工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责任。促进产业工人知识更新和学历提升。

◈ 健全职业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畅通产业工人向上发展通道。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注重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贯通产业工人横向发展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产业工人职业生涯指导计划。推进学历教育学习成果、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

◈ 维护劳动经济权益,增强产业工人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产业工人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加强产业工人服务保障。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产业工人电子档案,实现培训信息与就业、社会保障信息联通共享、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督促企业与产业工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严格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劳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妥善化解劳动领域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产业工人安全健康权益。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工作。研究推动新就业形态领域立法。

◈ 搭建建功立业平台,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广泛开展各层级多形式的竞赛活动。持续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能赛事活动。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鼓励产业工人立足工作岗位、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广泛开展面向生产全过程的技术革新、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创造和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完善发挥企业班组作用的制度。引导和支持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参与重大技术革新、科技攻关项目。加强产业工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产业工人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工作。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青创先锋工作室等平台建设。推动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加强创新工作室建设。鼓励发展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实施“劳模工匠助企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 壮大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巩固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稳定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支持制造业企业围绕转型升级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和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培养大国工匠。实施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持续办好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加强巾帼工匠培养,充分发挥作用。广泛深入开展工匠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讲好工匠故事,按规定开展表彰工作。吸引更多青年加入产业工人队伍。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制造业岗位对青年的吸引力。搭建产业工人成长发展平台,引导更多大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把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现代产业工人。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广泛实施求学圆梦行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进一步放开放宽城市落户政策,促进进城农民工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公益法律服务惠及农民工力度,保障合法权益,促进稳定就业。

◈ 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各级工会要牵头抓总,各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组织推进机构要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的立法。发挥企业作用。强化国有企业政治责任,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和地方大型国有企业带动作用。支持民营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加大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建立产业工人队伍数据统计、调查、监测体系。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课题研究。(完整内容详见《意见》全文)


如何推进产业工人群体就业高质量发展?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林嘉在《人民论坛》刊文表示,产业工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基础行业,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产业工人群体就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和变化


新产业工人群体涌现。随着平台经济和新业态的发展,新产业工人群体应运而生。这一群体主要由在新兴数字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工作的劳动者组成,他们的工作内容更多地涉及技术应用、创新服务、客户服务、数字化操作和即时响应等。

选择更加灵活自主的就业模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灵活就业成为很多劳动者的就业新选择。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数字平台的兴起,数字技术赋能劳动组织模式,创造出网约家政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大量新岗位。新产业工人群体的工作环境、技能要求和工作内容与传统产业工人群体有所不同。在工作方式方面,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许多服务型行业的产业工人通过网络平台接单、提供服务,这种灵活的工作方式使得他们在工作时间、工作强度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在能力要求方面,新产业工人群体的工作更多地依赖于个人技能和服务质量。这些技能要求的提升,促使新产业工人群体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适应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当前,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工业4.0的浪潮席卷全球,数字化工厂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这对新时代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他们不再仅仅是流水线上的简单操作者,而是智能制造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应用者和创新参与者。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下,企业对于具备相关技术和操作能力的产业工人的需求激增,产业工人需要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原理,能够操作和维护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系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应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企业数字化转型也要求产业工人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为此,产业工人需要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企业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培养的投入,搭建职业技能培训的平台,帮助产业工人更好地适应新的生产模式和技术要求。

劳动者自主意识不断提升,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健康和幸福感是保持工作热情的前提,因此希望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平衡好工作与生活。同时,年轻人也希望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个人兴趣,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人们参与社会劳动不再局限于对物质的追求,也希望能实现个人价值,更期望从事与个人兴趣和才能相匹配的工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产业工人群体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职业路径实现职业理想和生活目标,这种多样化的就业环境促使人们在选择工作时,更加综合地考虑经济、社会和个人因素。


产业工人群体就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林嘉教授认为,首先要增强产业工人群体的主人翁意识。应不断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发展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激发产业工人群体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有关新业态劳动者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加强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完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产业工人群体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吸引产业工人群体中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一线工人参与到群团机关领导工作中,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健全产业工人群体的权益保障机制。加快构建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将产业工人群体纳入劳动法保障体系中,为新业态劳动者设计适应其特征和发展的劳动权益保障体系,包括公平就业权、工资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健康权等。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产业工人群体的合法权益,提高待遇水平,促进产业工人群体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激发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养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未来,应通过制定法律进一步规范新业态用工问题,如通过制定《劳动法典》《基本劳动标准法》或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方式,进一步健全产业工人群体权益保障机制。

完善产业工人群体的职业技能形成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基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法》已被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其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产业工人的薪酬和待遇,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是该法旨在实现的重要目标。职业技能体系包括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体系。一方面,应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建设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突出技能训练和培养动手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强化在职培训,落实企业对在职培训的主体责任,为产业工人群体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此外,可以通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建立技能等级认证体系,提供继续教育和职业转换支持,建立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通道,为产业工人提供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畅通产业工人群体的职业发展通道。健全产业工人群体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畅通产业工人群体的职业发展通道,不仅能使产业工人群体更好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多样化发展,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收入,企业也能进一步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实现创新发展。我国的职务职级制度传统上划分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和技能人员职业资格,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往往限于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的单一通道。可以通过一定的评价和认证程序,建立二者之间的衔接机制,促使技术工人实现从技能岗位向技术或管理岗位的转换。

政府、工会、企业、社会组织多方联动。政府部门是推动产业工人群体职业发展和保障其权益的主导力量。产业工人群体的职业技能提升规划、技能等级认证制度、激励和保障措施、财政投入等都需要有关部门统筹设计,协调发展。职业院校和企业单位分别承担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职能。职业院校培训效率高、成本低、实效明显,在承接公共性、一般性、基础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企业单位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方式方法也更加灵活。由于现实中的校企合作更多偏向于劳动力的获取,缺乏对技能形成的长远规划,因此,要着力解决职业教育和用工需求脱节的问题,根据实际用工需求合理设置职教专业、动态调整培养内容,完善产教融合、多方协作的培养模式。工会通过保障劳动者的集体劳动权,促进集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落实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确保劳动者能够进一步发挥主人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制造业的强盛,离不开工匠精神,离不开一支技艺精湛、精益求精的产业工人队伍。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一份份文件的逐渐“落地”让技能人才待遇提高、地位提升,而且向全社会传递出了一个鲜明导向,那就是尊重劳动者、尊重技能人才。




来源: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
动态发布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新闻信息,传播研究所文化,树立研究所良好形象,打造研究所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