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JB 450B《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理解与实施(3)

学术   2024-11-14 22:23   山西  

本连载由装备质量知识库“来出书”计划推动,欢迎加入活动专业组,共同学习进步,撰写专著。


本节作者

师卫平、李栋、陈茂、张磊

【标准原文】

4.1可靠性工作的目标

可靠性工作的目标是确保新研和改型装备确定合理的可靠性要求并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保持和提高现役装备的可靠性水平,以满足装备系统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要求,降低对保障资源的要求并减少寿命周期费用。


【重点知识链接】

可靠性工作的目标(ReliabilityWorkObjectives):可靠性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新研和改型装备确定合理的可靠性要求并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保持和提高现役装备的可靠性水平,以满足装备系统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要求,降低对保障资源的要求并减少寿命周期费用。


【具体目标分解】

1.确定合理的可靠性要求:

新研装备:在新装备的研发初期,通过详细的可靠性分析和评估,确定合理的可靠性指标和要求。

改型装备:在对现有装备进行改型或升级时,重新评估和调整可靠性要求,确保改型后的装备能够满足新的可靠性标准。


2.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

设计阶段:确保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可靠性要求,采用可靠的设计方法和技术。

制造阶段:通过严格的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确保生产出的产品能够满足可靠性要求。

测试阶段:通过各种可靠性试验和验证,确保产品在实际使用中能够达到规定的可靠性水平。


3.保持和提高现役装备的可靠性水平:

定期评估:对现役装备进行定期的可靠性评估,监测其性能变化。

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装备的可靠性。

维护和保养:通过科学的维护和保养计划,确保装备在使用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可靠性水平。


4.满足装备系统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要求:

战备完好性:确保装备在需要时能够立即投入使用的概率或比例达到规定要求。

任务成功性:确保装备在执行特定任务时能够成功完成既定功能的概率达到规定要求。


5.降低对保障资源的要求:

减少维修需求:通过提高装备的可靠性,减少维修次数和维修时间。

优化备件管理:合理配置备件库存,减少不必要的备件储备。

提高维修效率:通过改进维修方法和工具,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


6.减少寿命周期费用:

设计阶段:通过优化设计,减少未来的维修和维护成本。

制造阶段:通过提高制造质量和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使用阶段:通过提高装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效率,降低使用过程中的运营成本。

退役阶段:通过合理的退役和回收计划,降低退役成本。


【实施要点】

系统规划:在装备的全寿命周期内,系统地规划可靠性工作,确保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可靠性目标和措施。

多学科协作:可靠性工作需要设计、制造、测试、维护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持续改进:通过持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不断改进设计和制造过程,提高装备的可靠性。

标准化管理:建立标准化的可靠性管理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培训与教育: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可靠性管理的培训,提高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意识。

风险评估:在装备的各个阶段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可靠性问题。

文档记录:详细记录可靠性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设计文档、测试报告、维护记录等,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确保新研和改型装备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保持和提高现役装备的可靠性水平,从而满足装备系统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要求,降低对保障资源的要求,并减少寿命周期费用。

【标准原文】

4.2可靠性工作的基本原则

4.2.1需求牵引

可靠性工作策划应全面考虑相关的需求和约束条件,主要包括:

a)在确定可靠性要求时,应充分考虑作战行动对装备可靠性的要求,要充分改进装备可靠性薄弱环节;

b)在装备研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部队练兵备战、实战化运用的新要求,保证装备在高强度运用中安全可靠;

c)在试验鉴定中,应开展复杂气象、地理及电磁等环境下的可靠性考核,在极限条件下考核装备的可靠性水平。


【重点知识链接】

可靠性工作的基本原则(PrinciplesofReliabilityWork):可靠性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确保在装备的全寿命周期内,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措施,全面考虑相关的需求和约束条件,确保装备的可靠性达到预期要求。


4.2.1需求牵引(Requirement-Driven)

可靠性工作策划应全面考虑相关的需求和约束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a)确定可靠性要求时,应充分考虑作战行动对装备可靠性的要求,要充分改进装备可靠性薄弱环节

作战行动需求(OperationalRequirements):在确定可靠性要求时,必须充分考虑装备在实际作战行动中的需求。例如,装备需要在各种战场环境下长时间、高强度地运行。

改进薄弱环节(ImprovementofWeakLinks):通过详细分析和评估,识别装备在可靠性方面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这些措施可能包括设计优化、材料选择、制造工艺改进等。

b)在装备研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部队练兵备战、实战化运用的新要求,保证装备在高强度运用中安全可靠

练兵备战需求(TrainingandReadinessRequirements):在装备研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部队日常训练和备战的需求。装备需要能够在频繁的训练和演习中保持高可靠性。

实战化运用(RealisticOperationalUse):确保装备在实际作战条件下的可靠性,特别是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中。这需要在设计和测试阶段模拟真实的作战场景。

c)在试验鉴定中,应开展复杂气象、地理及电磁等环境下的可靠性考核,在极限条件下考核装备的可靠性水平

复杂气象条件(ComplexWeatherConditions):在试验鉴定中,应模拟各种复杂的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高湿、低湿、沙尘暴等,以评估装备在这些条件下的可靠性。

复杂地理条件(ComplexGeographicalConditions):模拟不同的地理环境,如山地、沙漠、丛林、城市等,以评估装备在这些环境中的表现。

复杂电磁环境(ComplexElectromagneticEnvironment):模拟各种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条件,以评估装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可靠性。

极限条件(ExtremeConditions):在试验鉴定中,应尽可能模拟极端条件,如极端温度、高振动、高冲击等,以全面评估装备的可靠性。


【实施要点】

需求分析:在装备研制初期,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明确装备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要求。

风险评估:在设计和研制过程中,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可靠性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

试验设计:设计全面的试验方案,包括常规试验和极限条件试验,确保试验能够覆盖各种使用场景。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试验过程中,详细记录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以评估装备的可靠性水平。

持续改进:根据试验结果和实际使用反馈,持续改进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装备的可靠性。

多学科协作:可靠性工作需要设计、制造、测试、维护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标准化管理:建立标准化的可靠性管理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培训与教育: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可靠性管理的培训,提高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意识。

文档记录:详细记录可靠性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设计文档、测试报告、维护记录等,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确保装备的可靠性工作全面考虑相关的需求和约束条件,从而提高装备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标准原文】

4.2.2预防为主

可靠性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早期投入的方针,主要包括:

a)应把预防、发现和纠正设计、生产、元器件、通用基础件及原材料等方面的缺陷和消除单点故障及严重故障作为可靠性工作的重点,形成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制定措施、跟踪落实的闭环工作流程;

b)应遵循采用成熟设计的可靠性设计原则,控制新技术在新研装备中所占的比例,并分析已有类似产品在使用可靠性方面的缺陷,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其可靠性;

c)应对工艺设计及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产品可靠性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控制程序,以减少工艺过程对可靠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利用工艺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PFMEA)、工艺健壮性设计、统计过程控制(SPC)和环境应力筛选(ESS)等方法来保持设计的可靠性水平。


【重点知识链接】

预防缺陷(PreventDefects):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预防潜在的缺陷,例如通过严格的设计评审和制造过程控制。

发现缺陷(IdentifyDefects):通过各种测试和分析方法,及时发现设计和生产中的缺陷,例如使用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和故障树分析(FTA)。

纠正缺陷(CorrectDefects):针对发现的缺陷,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例如改进设计、优化制造工艺或更换不合格的原材料。

消除单点故障(EliminateSinglePointFailures):识别和消除可能导致系统失效的单点故障点,例如通过冗余设计或备用系统。

消除严重故障(EliminateSevereFailures):确保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防止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严重故障。

闭环工作流程(Closed-LoopWorkflow):建立一个完整的闭环工作流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制定措施和跟踪落实,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执行。


【举例说明】

假设某型军用通信设备,其可靠性工作流程如下:

1.预防缺陷:在设计阶段,通过多轮设计评审,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2.发现缺陷:在生产过程中,通过FMEA分析,发现某个连接器存在松动的风险。

3.纠正缺陷:设计团队改进连接器的设计,增加固定结构,确保其在振动环境中不会松动。

4.消除单点故障:在关键通信模块中增加冗余设计,确保单个模块失效时,系统仍能继续工作。

5.消除严重故障:通过FTA分析,识别出电源模块的过热问题可能导致系统失效,采取增加散热片的措施。

6.闭环工作流程:记录发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定期回顾和评估改进效果,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实施要点】

设计评审:在设计阶段进行多次评审,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制造过程控制:建立严格的制造过程控制标准,确保每一步骤都符合要求。

原材料检验: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检验,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

测试与验证:通过各种可靠性试验,验证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和纠正缺陷。

持续改进:根据试验结果和实际使用反馈,持续改进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b)应遵循采用成熟设计的可靠性设计原则,控制新技术在新研装备中所占的比例,并分析已有类似产品在使用可靠性方面的缺陷,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其可靠性


【重点知识链接】

成熟设计(MatureDesign):优先采用经过验证的成熟技术和设计方案,减少新技术的使用比例,以降低不确定性。

控制新技术比例(ControlNewTechnologyRatio):在新研装备中,合理控制新技术的应用比例,确保新技术的可靠性和成熟度。

已有产品缺陷分析(AnalysisofExistingProductDefects):对已有类似产品在使用中出现的可靠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常见的缺陷和故障模式。

改进措施(ImprovementMeasures):基于已有产品的分析结果,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在新研装备中再次发生。


【举例说明】

假设某型新型雷达系统,其可靠性设计流程如下:

1.成熟设计:在雷达系统的设计中,优先采用成熟的雷达技术和经过验证的电子元件。

2.控制新技术比例:在雷达系统中,新技术的应用比例控制在20%以内,确保新技术经过充分验证。

3.已有产品缺陷分析:分析已有类似雷达系统在使用中出现的可靠性问题,例如电源模块的过热问题和天线的抗风能力不足。

4.改进措施:在新研雷达系统中,增加电源模块的散热设计,优化天线的结构,提高其抗风能力。


【实施要点】

技术评估:对新技术进行充分的技术评估,确保其可靠性和成熟度。

案例分析:分析已有类似产品的可靠性数据,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复错误。

设计优化: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已有产品的缺陷,进行设计优化。

测试验证:通过各种可靠性试验,验证新技术的性能和可靠性。

持续改进:根据试验结果和实际使用反馈,持续改进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c)应对工艺设计及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产品可靠性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控制程序,以减少工艺过程对可靠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利用工艺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PFMEA)、工艺健壮性设计、统计过程控制(SPC)和环境应力筛选(ESS)等方法来保持设计的可靠性水平


【重点知识链接】

系统分析(SystematicAnalysis):对工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识别可能影响产品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工艺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PFMEA):通过PFMEA方法,系统地分析工艺过程中的潜在故障模式及其影响,制定预防措施。

工艺健壮性设计(RobustProcessDesign):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工艺流程,提高工艺的健壮性和稳定性,减少工艺过程中的变异。

统计过程控制(SPC):使用SPC方法,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环境应力筛选(ESS):通过ESS方法,对产品进行环境应力筛选,提前发现和排除潜在的可靠性问题。


【举例说明】

假设某型军用电子设备,其工艺设计和生产过程的可靠性控制如下:

1.系统分析:对生产工艺进行全面分析,识别可能影响产品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例如焊接质量、组装精度等。

2.PFMEA:在工艺设计阶段进行PFMEA,识别和预防潜在的工艺故障,例如焊接不良、装配错位等。

3.工艺健壮性设计:优化焊接参数和组装流程,提高工艺的健壮性和稳定性,减少工艺过程中的变异。

4.SPC:在生产过程中实施SPC,对关键参数(如焊接温度、组装压力)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5.ESS:对成品进行ESS,模拟实际使用中的环境应力(如高温、振动、冲击),提前发现和排除潜在的可靠性问题。


【实施要点】

工艺设计评审:在工艺设计阶段进行多次评审,确保工艺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PFMEA:在工艺设计阶段进行PFMEA,识别和预防潜在的工艺故障。

工艺优化: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流程,提高工艺的健壮性和稳定性。

SPC:在生产过程中实施SPC,对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ESS:对成品进行ESS,提前发现和排除潜在的可靠性问题。

持续改进:根据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和实际使用反馈,持续改进工艺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确保可靠性工作遵循预防为主、早期投入的方针,从设计、生产到测试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标准原文】

4.2.3权衡协调

可靠性工作应与其他相关工作协调开展,主要包括:

a)可靠性要求源于系统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应确保可靠性要求合理、科学、可实现并可验证。

b)在研制阶段,可靠性工作应纳入装备产品的研制工作,统一规划,协调进行,实现可靠性与产品功能一体化设计。

c)在策划和实施装备可靠性工作时,应统一考虑软件可靠性问题。软件开发必须符合软件工程的要求,应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活动,增加软件可靠性设计防护措施,使独立的软件产品或装备产品中的软件满足可靠性要求。

d)在选择可靠性工作项目时,应根据产品所处阶段、产品复杂和重要程度、使用(贮存)环境、新技术比例、费用、进度以及产品组成数量等因素对工作项目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选择效费比高的工作项目。

【重点知识链接】

系统战备完好性(OperationalReadiness):指装备在需要时能够立即投入使用的概率或比例。

任务成功性(MissionSuccess):指装备在执行特定任务时能够成功完成既定功能的能力。

合理性(Reasonableness):可靠性要求应基于实际需求,不过高也不过低。

科学性(ScientificValidity):可靠性要求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和数据,确保其合理性和准确性。

可实现性(Achievability):可靠性要求应能够在技术和经济上实现。

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可靠性要求应能够通过试验和测试进行验证。

【举例说明】

假设某型军用无人机,其可靠性要求如下:

战备完好性:无人机在任意时刻能够立即投入使用的概率为95%。

任务成功性:无人机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概率为98%。

合理性:这些要求基于实际作战需求,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科学性:这些要求基于历史数据和可靠性分析结果,确保其科学性和准确性。

可实现性:通过现有的技术和资源,这些要求是可行的。

可验证性:通过一系列的可靠性试验,可以验证无人机是否达到这些要求。

【实施要点】

需求分析:在确定可靠性要求时,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确保要求合理、科学。

数据支持:基于历史数据和可靠性分析结果,制定可靠性要求。

技术评估:评估现有技术和资源,确保可靠性要求的可实现性。

试验验证:通过试验和测试,验证可靠性要求是否达到。

b)在研制阶段,可靠性工作应纳入装备产品的研制工作,统一规划,协调进行,实现可靠性与产品功能一体化设计

【重点知识链接】

统一规划(UnifiedPlanning):可靠性工作应与产品研制工作同步规划,确保两者协调一致。

协调进行(CoordinatedExecution):可靠性工作应与产品研制工作同步进行,确保可靠性要求贯穿整个研制过程。

一体化设计(IntegratedDesign):可靠性要求应融入产品设计中,实现可靠性与产品功能的有机融合。

【举例说明】

假设某型军用通信系统,其可靠性工作与研制工作的协调如下:

统一规划:在项目启动阶段,制定详细的可靠性工作计划,并将其纳入总体研制计划中。

协调进行:在设计、制造、测试等各阶段,可靠性工作与产品研制工作同步进行,确保每个阶段都考虑可靠性要求。

一体化设计:在设计阶段,将可靠性要求融入产品设计中,例如采用冗余设计、优化材料选择等。

【实施要点】

项目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确保可靠性工作与产品研制工作同步推进。

多学科协作:可靠性工作需要设计、制造、测试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阶段性评审:在每个研制阶段,进行可靠性评审,确保可靠性要求得到满足。

c)在策划和实施装备可靠性工作时,应统一考虑软件可靠性问题。软件开发必须符合软件工程的要求,应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活动,增加软件可靠性设计防护措施,使独立的软件产品或装备产品中的软件满足可靠性要求

【重点知识链接】

软件可靠性(SoftwareReliability):指软件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无故障运行的能力。

软件工程要求(SoftwareEngineeringRequirements):软件开发应遵循软件工程的标准和规范,确保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技术和管理活动(TechnicalandManagementActivities):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软件的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防护措施(ReliabilityDesignProtectionMeasures):通过设计防护措施,减少软件故障的发生。

【举例说明】

假设某型军用指挥控制系统,其软件可靠性工作如下:

软件工程要求:软件开发遵循软件工程的标准和规范,如ISO/IEC12207等。

技术和管理活动: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代码审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等,确保软件的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防护措施:采用模块化设计、异常处理机制、数据校验等措施,减少软件故障的发生。

【实施要点】

标准遵循:软件开发应遵循软件工程的标准和规范。

代码审查:定期进行代码审查,发现和修正潜在的错误。

测试验证: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确保软件的可靠性。

异常处理:设计异常处理机制,确保软件在异常情况下能够正常运行。

数据校验:采用数据校验措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d)在选择可靠性工作项目时,应根据产品所处阶段、产品复杂和重要程度、使用(贮存)环境、新技术比例、费用、进度以及产品组成数量等因素对工作项目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选择效费比高的工作项目

【重点知识链接】

产品所处阶段(ProductStage):产品所处的研发阶段,如概念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生产等。

产品复杂和重要程度(ComplexityandImportance):产品的复杂程度和在系统中的重要性。

使用(贮存)环境(UsageandStorageEnvironment):产品在实际使用和贮存中可能遇到的环境条件。

新技术比例(NewTechnologyRatio):产品中新技术的比例。

费用(Cost):实施可靠性工作项目的成本。

进度(Schedule):实施可靠性工作项目的时间安排。

产品组成数量(NumberofComponents):产品的组成部分数量。

【举例说明】

假设某型军用雷达系统,其可靠性工作项目的选取如下:

产品所处阶段:目前处于详细设计阶段。

产品复杂和重要程度:雷达系统复杂度高,是关键装备。

使用(贮存)环境:可能在高温、高湿、高振动等恶劣环境中使用。

新技术比例:新技术应用比例为20%。

费用:预算有限,需要选择成本效益高的可靠性工作项目。

进度:项目时间紧迫,需要快速实施。

产品组成数量:由多个子系统和组件组成。

基于以上因素,选择以下可靠性工作项目:

FMEA分析:对关键子系统进行FMEA分析,识别潜在的故障模式。

环境应力筛选(ESS):对关键组件进行ESS试验,提前发现和排除潜在的可靠性问题。

统计过程控制(SPC):对关键制造过程进行SPC,确保制造质量。

软件测试:对软件进行详细的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确保软件的可靠性。

【实施要点】

需求分析:在选择可靠性工作项目时,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确保项目的选择合理。

成本效益分析:对每个可靠性工作项目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选择效费比高的项目。

时间管理:根据项目进度,合理安排可靠性工作项目的实施时间。

资源调配:根据项目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合理调配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风险评估:对选定的可靠性工作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确保项目的可行性。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确保可靠性工作与其他相关工作协调开展,全面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标准原文】

4.2.4全寿命管控

可靠性工作应在装备全寿命各阶段有效进行,主要包括:

a)应加强对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可靠性工作的监督与控制,严格进行可靠性评审,为转阶段决策提供依据;

b)应充分重视使用阶段的使用可靠性评估和使用可靠性改进工作,以尽快达到使用可靠性的目标值。


【重点知识链接】

研制过程(ResearchandDevelopmentProcess):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原型制造、测试验证等各个阶段。

生产过程(ProductionProcess):从原材料采购、制造、组装、测试到最终交付的各个阶段。

监督与控制(SupervisionandControl):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可靠性工作按计划进行。

可靠性评审(ReliabilityReview):在各个关键节点进行的正式评估,确保可靠性要求得到满足。

转阶段决策(PhaseTransitionDecision):决定是否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决策。


【举例说明】

假设某型军用通信设备,其研制和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管控如下:

1.概念设计阶段:

监督与控制:成立可靠性工作组,负责监督可靠性工作的进展。

可靠性评审:进行初步的可靠性需求分析,制定可靠性目标和计划。

2.详细设计阶段:

监督与控制:定期检查设计文档,确保可靠性要求得到充分体现。

可靠性评审:进行详细的设计评审,评估设计的可靠性。

3.原型制造阶段:

监督与控制:监督原型制造过程,确保制造质量。

可靠性评审:进行原型的可靠性测试,评估其性能。

4.生产阶段:

监督与控制: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每一步骤都符合要求。

可靠性评审:进行生产批次的可靠性抽检,确保批量生产的质量。


【实施要点】

成立可靠性工作组:组建专门的可靠性工作组,负责监督和控制可靠性工作。

制定详细计划:在项目启动阶段,制定详细的可靠性工作计划,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

定期检查:定期对研制和生产过程进行检查,确保可靠性工作按计划进行。

可靠性评审:在各个关键节点进行正式的可靠性评审,评估可靠性要求的满足情况。

转阶段决策:根据可靠性评审结果,决定是否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确保每个阶段的工作都达到预期目标。

b)应充分重视使用阶段的使用可靠性评估和使用可靠性改进工作,以尽快达到使用可靠性的目标值


【重点知识链接】

使用阶段(OperationalPhase):装备在实际使用中的阶段。

使用可靠性评估(OperationalReliabilityAssessment):在使用阶段对装备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确保其达到预期的可靠性水平。

使用可靠性改进(OperationalReliabilityImprovement):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措施改进装备的可靠性,使其尽快达到目标值。


【举例说明】

假设某型军用通信设备,其使用阶段的可靠性评估和改进工作如下:

1.使用可靠性评估:

数据收集:收集设备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数据,包括故障记录、维修记录等。

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设备的可靠性水平。

评估报告:编写使用可靠性评估报告,总结设备的可靠性表现。

2.使用可靠性改进:

问题识别:根据评估报告,识别设备在使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进措施: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例如改进设计、优化制造工艺、加强维护等。

实施改进:在设备的后续批次中实施改进措施,并进行验证。

持续监控:持续监控改进后的设备性能,确保可靠性得到持续提升。


【实施要点】

数据收集:建立完善的可靠性数据收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可靠性问题。

评估报告:编写详细的使用可靠性评估报告,总结设备的可靠性表现。

问题识别:根据评估报告,识别设备在使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进措施: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实施改进:在设备的后续批次中实施改进措施,并进行验证。

持续监控:持续监控改进后的设备性能,确保可靠性得到持续提升。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确保可靠性工作在装备全寿命各阶段得到有效进行,从研制和生产到使用阶段,全面提高装备的可靠性水平。

【标准原文】

4.2.5资源保障

可靠性工作应配备必要的资源,主要包括:

a)应通过规范化的工程途径,利用有关标准或有效的工程经验,开展各项可靠性工作;

b)订购方与承制方应建立开放的信息交流制度;

c)装备可靠性工作应配备充分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尤其应明确其专项工作经费需求。


【重点知识链接】

规范化工程途径(StandardizedEngineeringApproach):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和方法,确保可靠性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有关标准(RelevantStandards):使用国家、行业或国际标准,如GJB450B、ISO9001等,指导可靠性工作。

有效工程经验(EffectiveEngineeringExperience):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提高可靠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举例说明】

假设某型军用雷达系统,其可靠性工作通过规范化工程途径进行如下:

1.规范化工程途径:

标准应用: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GJB450B、ISO9001等标准进行。

流程标准化:建立标准化的可靠性工作流程,包括设计评审、FMEA分析、可靠性测试等。

2.有效工程经验:

案例借鉴:借鉴已有的雷达系统可靠性工作的成功案例,避免重复错误。

经验分享: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经验交流会,分享可靠性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实施要点】

标准应用:确保可靠性工作符合国家、行业或国际标准的要求。

流程标准化:建立和执行标准化的可靠性工作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按规范进行。

案例借鉴:积极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提高可靠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经验分享: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经验交流会,促进知识共享和技能提升。


b)订购方与承制方应建立开放的信息交流制度


【重点知识链接】

订购方(Purchaser):购买或订购装备的一方,通常是军队或政府机构。

承制方(Supplier):生产和供应装备的一方,通常是制造商或供应商。

信息交流制度(InformationExchangeSystem):建立一套开放的信息交流制度,确保双方能够及时、准确地沟通和交流。


【举例说明】

假设某型军用通信设备,其订购方与承制方建立了开放的信息交流制度如下:

1.信息交流平台:

在线平台:建立一个在线信息交流平台,供双方共享项目进展、测试结果、问题报告等信息。

定期会议:定期召开项目进度会议,讨论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2.信息透明:

实时更新:双方应及时更新项目信息,确保信息的透明性和准确性。

问题反馈:建立问题反馈机制,确保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


【实施要点】

信息平台:建立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确保双方能够及时、准确地沟通和交流。

定期会议:定期召开项目进度会议,讨论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信息透明:确保项目信息的透明性和准确性,及时更新和反馈。

问题反馈:建立问题反馈机制,确保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


c)装备可靠性工作应配备充分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尤其应明确其专项工作经费需求


【重点知识链接】

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s):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包括可靠性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质量管理人员等。

物力资源(MaterialResources):提供必要的设备、工具、材料等资源,确保可靠性工作的顺利进行。

专项工作经费(SpecialFundingforReliabilityWork):明确可靠性工作的专项经费需求,确保资金的充足和合理使用。


【举例说明】

假设某型军用雷达系统,其可靠性工作配备了充分的资源如下:

1.人力资源:

专业团队:组建一支包括可靠性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质量管理人员在内的专业团队。

培训与发展:定期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和发展,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能。

2.物力资源:

测试设备:配备先进的可靠性测试设备,如环境试验箱、振动台等。

材料与工具:提供高质量的材料和工具,确保制造和测试的顺利进行。

3.专项工作经费:

预算编制:在项目预算中明确列出可靠性工作的专项经费需求。

经费管理:建立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实施要点】

专业团队:组建一支包括可靠性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质量管理人员在内的专业团队,确保有足够的专业人才。

培训与发展:定期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和发展,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能。

测试设备:配备先进的可靠性测试设备,确保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材料与工具:提供高质量的材料和工具,确保制造和测试的顺利进行。

预算编制:在项目预算中明确列出可靠性工作的专项经费需求,确保资金的充足。

经费管理:建立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确保可靠性工作配备必要的资源,从规范化工程途径、开放的信息交流制度到充分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全面保障可靠性工作的顺利进行。



来源:装备质量


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
动态发布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新闻信息,传播研究所文化,树立研究所良好形象,打造研究所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