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村镇创建巡礼第127期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杵坭山歌唱响移风易俗“好声音”

政务   2024-11-04 14:38   河北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为生动展现文明村镇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切实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宣部文明创建局、中国文明网推出“文明村镇创建巡礼”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邀您一起塑造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新时婚姻新式办,双方父母见个面,大家都是儿女亲呦,何须多说彩礼钱啰……”结合居民公约,融入移风易俗内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杵坭山歌宣讲队创作山歌作品《一枝花》,巧用杵坭山歌唱响移风易俗“好声音”,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勤俭节约、绿色健康的文明新风尚。

  杵坭山歌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意境含蓄,曲调丰富旋律优美,与茶马古道文化和泸定桥文化、革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渊源,是泸定县社会生活的艺术缩影和凝聚,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居住在泸定县冷碛镇杵坭村的吴全清老人,是杵坭山歌第六代传承人。他长期潜心研究,发掘泸定山歌,享有“山歌王”的美称。2018年,泸定县冷碛镇成立了一个山歌合唱团,吴全清就是这个团的“指导员”。这支平均年龄近50岁的宣讲队伍利用“大小舞台”开展宣讲,截至目前已演出120余场。

  泸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杵坭山歌宣讲队在沙坝社区亮出非遗绝活。
  创新传承 山歌注入新活力

  泸定山歌历史悠久,是流传在泸定县一带的传统山歌,它用途广泛,多在农耕、行路、放牧等场合演唱,在2016年正式获批为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泸定山歌约有五十余种唱法、唱腔。如送郎调、看郎调、茶山调、说唱等等。唱词多系土言土语、土腔土调、土衬词,体现出泸定山歌民歌浓厚的乡土特色,生动形象地表达、反映出民间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唯美爱情。”泸定山歌第六代传承人吴全清表示。

  七言四句与七言五句是构成泸定山歌歌词内容的基本形式,调式大多采用五声音阶的徵调式和羽调式二种,可以用任意一种歌调来套用多首歌词。泸定山歌最大的特点是现编现唱、见啥唱啥、多句多唱等,形成一种若即若离、荡气回肠、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如果将山歌直接展示给观众,既失去了吸引力,观众接受度也会降低。对此,吴全清深入挖掘对泸定山歌的研究,通过走访、收集,已经挖掘了泸定山歌五十余种唱法和唱腔。同时,山歌队在创作过程中将流行音乐元素融入到山歌原生态调子当中,加入党政宣讲、党风廉政、乡村振兴、党史学习教育等内容融入到山歌演唱中,采取人人相传的模式,让山歌传唱成为新理论、新思想传播的有效载体,不断将山歌唱出新意,内容更浅显易懂。

  泸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杵坭山歌宣讲队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开展杵坭山歌志愿服务进景区活动。
  与时俱进 山歌与时代同频

  如何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非遗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讲好党的故事、红色故事、历史故事,这支山歌队增添了不同的体验。自2011年开始,泸定县部分乡镇、民间团体自发成立杵坭山歌队、泸定红色记忆山歌队、冷碛镇山歌队,组织山歌爱好者100余名。

  为了让基层理论宣讲更“接地气”,冷碛镇在原有的基础上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山歌宣讲队,采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起全员宣讲、全民参与的政策理论传播舞台,推动基层宣讲,让老百姓听得懂、传得开,并转化为行动自觉和思想自觉。山歌,已成为泸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效抓手。

  泸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杵坭山歌宣讲队志愿者吴全清编著《泸定山歌民歌集》。
  用“影响力”赋能基层治理。山歌宣讲队充分利用自身影响力,巧用杵坭山歌倡议新风尚,主动加入各村红白理事会和矛盾纠纷调解队,找准问题症结不断宣传、引导和调解,逐步摒弃婚丧嫁娶中铺张浪费、封建愚昧的陈规陋习,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用“创作力”唱响正向之声。山歌宣讲队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原生态曲调,融入新时代文明思想,采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党风廉政、乡村振兴等主题,结合泸定山歌五十余种唱法和唱腔,创作编写300余首山歌。采用人人相传的模式,搭建起全员宣讲、全民参与的政策理论宣传舞台,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新风尚。

  用“感恩力”述说百姓心声。山歌宣讲队结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以“红樱桃节”等大型活动为载体,深切表达泸定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感恩,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让山歌传唱成为传播新思想的有效载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文明实践行动

文明承德
承传文明,德行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