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谁能想到,曾经去群众家走访,都要把讲的话先在纸上打个草稿的他,硬是在社区调解工作中闯出了名堂,成了人人夸赞的调解达人。
图丨聂彪到村民家走访(拍摄者:张琪薰)
从小就憧憬身穿制服保家卫国的聂彪,心中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当兵守卫疆土,另一个是当警察惩恶扬善。当兵的梦想因为年龄问题失之交臂后,他密切关注人民警察招考信息。
2021年,聂彪辞去原本舒适的工作,通过招警考试如愿加入了公安队伍,并成为了北盘江中心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
作为一个内向社恐的“i人”,如何更好地与群众打交道,是他成为社区新手民警的第一课。“突然频繁接触群众,讲着讲着舌头就打结了,不知道下一句该说什么。”聂彪坦言,最初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家长里短,自己常常会感觉心有余而嘴不足。
他第一次参与调解的,是一起因树枝长到争议地界而引发的土地纠纷,回忆起当时的细节,聂彪至今还印象深刻——发生纠纷的是两位老人家,聂彪带着辅警赶到现场时,两人正吵得不可开交。
“纠纷的起因并不复杂,就是一家觉得树枝长到地里影响庄稼生长,另一家又不愿砍树。”聂彪说,他刚想开口调解,就被激动的两人打断,群众也更愿意跟辅警和村干部交流。看着他们三言两语就把气氛缓和下来,自己内心羡慕不已。
回去后,他反思了很久,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窘状,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开始是和前辈们学习,多学多看多思考,同时也要熟悉辖区情况,和村民打成一片……”渐渐地,聂彪摸索出了一套“社牛”的沟通技巧,态度要热情,行为要主动。他见到村民就聊上几句,还会递上自己随身揣着的警民连心卡。
而除了不善言谈,语言不通也是摆在他面前的一大难题。
聂彪负责北盘江村、岜浩村、金井村的社区警务工作,其中金井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村里布依族群众占了总人口的67%,加上村里不少年轻人在外务工,留下的老年人只会说布依话,许多时候沟通全靠比划。
图丨聂彪向赶集群众宣传安全知识 (供图:贞丰公安)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主动找到村干部请教,把布依话的发音用中文谐音标注出来,旁边写上解释与用法。靠着这股不怕“笨”、不怕难的劲头,村民们记住了这个平时有点腼腆,一旦调解纠纷就仿佛换了个人的小伙。
此前,金井村76岁的马大爷找到聂彪,反映其与子女因赡养问题产生矛盾纠纷,“他们一个都不管我,这日子可怎么过哟!”聂彪听完,决定去马大爷的几个儿子家了解情况。这一去,他却有些意外。
“我爹年轻时成天不着家,对我们兄弟几个不管不顾,我们都是自己摸爬滚打长大的,现在他老了,就来找我们要赡养费,你说这心里能没疙瘩吗?”
聂彪又陆续走访了马大爷其他几个儿子,情况也都大差不差。原来,父子几人的矛盾不是单方面的,老人年轻时的不负责任,让儿子们心里一直憋着股怨气。
调解工作陷入了僵局,为了彻底化解父子间的隔阂,聂彪挨家做工作,从“法、理、情”入手,对马大爷和其子女进行沟通和劝解。反反复复调解了两个星期,最终父子几人达成调解协议,每家一个月给一百五十元的赡养费,轮流照顾老人。
“社区民警处理的是‘芝麻与针尖’的琐碎事,却也是老百姓眼中的要事、急事、大事。”聂彪笑着说,现在自己再也不会因不好意思开口劝架,而着急得满头大汗。
现在的他,能在田间地头进行安全宣传,也能在三尺讲台开展法治宣传;能跟叛逆少年谈话交心,也能和大爷大妈唠家常。聂彪说:“人民警察的责任感就是治好‘社恐’的最好药方,变身‘调解达人’的秘籍,就是要有一颗热爱群众、服务人民的心。”
来 源:黔西南公安
策划编辑:王国华
本期复审:杨修宇
编务终审:王锐贤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