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卷成绩外,申大U还能咋办?

教育   2025-01-30 17:00   湖北  


每年哈佛校报《The Harvard Crimson》都会通过采访新生,发布属于当届学生的新生画像,不少家长会将其作为典型名校生画像来参考。


而在哈佛去年11月发布的2027届(2023级)新生画像中有这么一项数据,在课外活动上,被录取的学生有70.3%都参加过社区活动,53.0%有体育活动,剩下还有学生会、音乐俱乐部、科学等各项俱乐部以及学术竞赛、视觉艺术活动等,几乎每个学生都同时参加了好几项不同的课外活动,再次让家长意识到课外活动在名校录取生中的普遍性:


图源:The Harvard Crimson


可能有人纳闷了,这么一张图,也不能说明卷成绩申不上藤校啊?


我们再看一个数据,新生画像中,有47%的学生表示成绩位列班级前2%,另外还有35%表示高中没有排名(不代表成绩不优秀),90%的受访者都已经学完了微积分AB或微积分BC,更有不低于35%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微积分以上水平的数学课。


真提成绩,不过是与其他学生共同参与藤校申请博弈的门槛,而在中国学生的竞争中,最不缺的就是考试大神,光卷成绩啥结果,国内考研早就给出了答案,所以想被大U录取,应该如何去卷?用什么姿势卷?怎么才能高效率的卷?


今天我们聊聊,成绩之外的“活动”,是如何影响大U申请的。



01

具体点,招生官是如何录取学生的


关于顶尖大学的录取偏好,常有如《华盛顿邮报》、《Business Insider》等媒体对大学招生官进行采访,如果各位家长同学有去看相关的采访内容,会发现一个明显的规律:优秀不代表出众,更不能与录取划等号。


那么具体到点上,怎么做才能打动招生官呢?


图源:Pixabay


这个视角就很多样了。先说比较玄的,达特茅斯的招生官会分析学生性格,是傲慢、刻薄、自私还是迷人、有趣、慷慨,去做出选择,大意是在顶尖院校中聪明远远不够,学生的底色也会决定他们会用聪明才智为这个社会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孩子的性格与个人底色,在不少家长听来,估计都有点不适应,毕竟从小到大课程体系中小孩要做的是听话、遵守学校的规则、好好学习学校知识并探索解题技巧拿个高分,如果有人提议家长应该让孩子花时间和精力去社交、办活动、培养性格,不少家长估计都会觉得“太假”、“太空”。


可惜在海外大U招生官,这一点对学生未来的人生成长也有极大的影响,是左右录取因素的一大条件。


图源:Pixabay


又比如斯坦福的招生官说到,在阅读学生申请时,有这么两个标记,一个是“SP”(standard positive),表示学生很优秀,申请总体是有希望的,达到了合格的标准;另一个是“angular”,表示学生与众不同,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后者才是学校更想录的学生。


可以理解为,名校向来不缺“优等生”,“出众”、“独特”才是个人核心竞争力。


布朗大学评估员也为各位提供了一个数字,他们每小时要阅读5份申请,申请材料、标化考试成绩、成绩单、个人陈述与补充文章都要在短短12分钟看完,如果学生补充材料太多,都没空去看。


所以家长惯常思考的什么活动都去掺一腿的“题海战术”,并不符合大U的口味,它们更喜欢个性突出、目标明确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更清楚自己想做什么。



02

成为一个特别的人,艺术设计生估计都不陌生


之前也介绍过,在康奈尔大学的录取数据上,金融录取门槛大致为 SAT1550、托福117、GPA4.0,建筑学专业为 SAT1500、托福105、GPA3.7,艺术设计是综合名校的“捡漏”捷径似乎不是秘密。


但回过头从招生官的录取标准来看,艺术设计与其说是能被“低门槛录取”,不如说“综合评定因素更多了一项”。


图源:Pixabay


国内升学,我们太习惯以“考试”定胜负了,分高者能上清北,这确实保持了高考的公平性,于是许多人在申请国外院校时,会下意识把这份“公平”挪用给外国院校,觉得我绩点高就能进名校。


但那是另一套评分体系,就连海外读研的人,都不一定是20多岁的小伙子,尤其是美院,多的是40、50岁的人来读研——这代表什么?这是中西方对待教育价值观的不同。


康石石东家H·ART23届学员 H同学 绩点3.0 获 纽约大学 学习技术与体验设计 MA offer


具体体现大家也很熟悉,比如中国学生习惯不就业直接读研,外国高校更喜欢招有工作经验的人;中国高校分数够高就有机会上名校,外国大U光分高不管用,实习活动、社会实践、体育竞技、生活爱好等都会成为考核因素。


包括康石石东家H·ART拿下哈佛offer的D同学,她从很小开始就对环保感兴趣,大大小小参加了不说一千也有一百场活动,见识了各式各样的环保模式产出了自己的见解,大学期间除了必修课外,许多选修都往环保的方向靠,后来她拿下的设计研究专业offer,就是一个与环保关联度极高的专业。


康石石东家H·ART23届学员 D同学 获 哈佛大学 Master in Design

宾夕法尼亚大学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哥伦比亚大学 M.S. Architecure and Urban Design +1.8W刀奖学金

offer


复盘时,D同学提到,在她们那届有许多申请人绩点高达4.0(满绩),虽然乍一看她3.88/4.0绩点不低,但也只能说是班级前10%,而她个人看来,真正属于她的核心竞争力是“consistent”,即作为一个始终如一的人,多年来仍然关心环保,因此被哈佛、宾大、哥大都看中了。



03

回到正题,如何准备


总结D同学的成功路径,俗气点说是“造人设”,告诉招生官你爱什么,愿意为什么做贡献,并展现出你的热情与决心。


这要是搁国内,其实也就是考研复试和导师那1-2分钟面试中聊的东西,不太重要。


康石石东家H·ART23届学员 G同学 获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设计 MDes offer


但对于哈佛这些大U导师来讲,那就不一样了,他们这一整个心路历程大概是:


看你成绩单:哦,不错。

看你文书:嗯,有思想,不过她说的是真的吗?

看你作品集:有意思,我喜欢,不过这是她自己独立完成的吗?


看你本科必修选修课程:天,除了修好专业课外,她还选了这么多环保相关课程,可以,文书是她写的,研究深入度还是不错的。


看你上百个实践活动与总结:这作品集必须是她自己完成的,有热爱、有行动,这样的学生我喜欢!


再看实习:在追求个人爱好的路上,商业思维也有了,录!


大U从来没有掩饰过自己的野心,时常在学校主页或者新开专业上,都能看到诸如“改变世界的人”、“引领行业发展”等野心勃勃的话,它们想要的从来都是有自己想法,独一无二的人。


成绩、技能、专业度只是证明“我有能力干好/执行这事”,招个“高级打工人”,不是大U的目的。


康石石东家H·ART学员D同学

获 哥伦比亚大学 Advanced Architectural Design MS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Architecture MArch

南加州建筑学院 Architecture MArch

弗吉尼亚大学 Architecture MArch

offer


包括说英国应届生的就业报告中,最受雇主青睐的是伯明翰、曼彻斯特、诺丁汉等大学,而非牛津剑桥一类,因为二者的使命本就不同:


图源:《The Graduate Market in 2024》


最后还想分享原清华大学副校长,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演讲中说的一段话,名校的使命是什么:


图源:中国科讯


希望大家看完这段话,对大U的申请与就读有更深的理解,最后如果你对冲刺名校、留学感兴趣,或还有更多考研、艺术设计、作品集创作、申博相关问题,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康石石老师: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








汉艺国际上海校区
集全球各大艺术院校新鲜资讯、海外留学情报于一身的国际艺术教育平台。提供艺术升学信息服务,为准备艺术升学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作品集解决方案以及申请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