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和周恩来两人在早期的国民革命中,就已经认识了。两人当时都在黄埔军校内工作,蒋介石是黄浦军校的校长,而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后来,因为政见不同,而成为了对手。
但是,在后来的多次接触中,蒋介石一直对周恩来非常的友好,还大力赞扬他。那么周恩来是怎样评价蒋介石的呢?
其实,周恩来曾经用过12个字来评价过蒋介石,而且句句在理,字字精准,那这十二个字到底是什么呢?
蒋介石,学名中正,少年的时候成绩优秀,但是比较顽皮。在1906年,去往日本留学,后来回国考入保定速成学堂。两年后再次去往日本,就读于日本振武学堂。后来和陈其美相识,在陈其美的引荐下,遇到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这应该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孙中山在世的时候,蒋介石其实还是一个很小的角色,资历非常的浅。而在国民党的内部,比蒋介石优秀的人有很多,权力大的人也有很多。但是在1924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这成为蒋介石崛起的起点,他成为了黄埔军校校长。后来蒋介石依靠着黄埔军校,笼络大量的黄埔军校骨干成员,开始轻摇直上,成为国民党的核心人员。
1927年,蒋介石出于政治地位考虑,和宋美龄结婚,得到了宋美龄家族的支持,从此蒋介石便掌握了国民党的军国大权。在掌握了国民党大权之后,开始了他的清洗计划,将自己的对手全部清掉,从此也和周恩来成了对手。直到1936年的西安事变,两人才再一次见面。
1936年,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全国震惊,不管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共产党内部,都对这件事很震惊。国民党内部矛盾较多,很多人想借用此事件将蒋介石置于死地,周恩来站在抗日大义之上,向全国呼吁,联蒋抗日,不然蒋介石死掉,就会引发更多的灾难,而日本人又会趁虚而入。最后,在共产党和宋美龄的大力呼吁之下,西安事变才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安全回到南京。曾有位美国记者采访周恩来时,问他对蒋介石的评价,周恩来回答说,“拙劣的战术家,合格的战略家,仅仅12个字,句句在理,将蒋介石的一生概括的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战术家,蒋介石采用拿破仑的方法。拿破仑的战术需要极大地依靠士兵的高昂士气和战斗精神,依靠必胜的意志。而蒋介石正是在这方面老犯错误,他过于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带领敢死队的突击英雄。只要他带领一个团或一个师,他总是把他们弄得一团糟。他老是把他的士兵们集中起来,试图用猛攻来夺取阵地。一九二七年的武汉战役中,蒋介石带领一个师在别人失败后进攻那个城市,把全部力量用于进攻敌人的防御工事,这个师全部被打垮。在南昌,他又重复了那种错误。他袭击了由孙传芳防守的那个城市,并拒绝等待增援而用了他的第一师。孙传芳撤退,让蒋介石进入部分城区,然后反击,把蒋军赶入城墙和河流之间的陷阱。蒋的军队被消灭了。蒋介石拥有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二十一师三个师,但他只用了第一师。叶剑英(现在是东征的红军参谋长)那时统率第二十一师。蒋的愚蠢使叶厌恶,不久就离开了他的指挥部。在这次陕西战役中,蒋介石命令陈诚将军派两个师进攻红军并歼灭他们。陈诚是个比较高明的战术家,他拒绝这么做,怕遭伏击。我们截取到他给蒋介石的复信。我们实在欢迎这种集中,正是在这种进攻中,我们于去年(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把张学良部队六千人解除了武装。对南京说来幸运的是,蒋介石并不经常亲自在前线指挥,原因之一,是他不会骑马。蒋介石不是一个高明的战术家,却是一个较高明的战略家。他的政治意识比军事意识强,这是他能争取其他军阀的原因。他常常相当熟练地制定一次战役的全面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