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分钟,素材积累很轻松”
精彩时评
1
从“走不通的路”到诺奖荣耀,
见证坚守的力量
孔德淇
1978年,辛顿获得人工智能博士学位后,却毅然决然踏上了当时被视为走不通的人工神经网络之路。彼时,人工智能领域正当风口,大量的项目资金与学术资源纷纷涌入其间。辛顿所坚守的人工神经网络领域,宛如一片荒芜的沙漠,既没有海量的互联网数据支撑,也缺乏强大的GPU算力助力,唯有对真理的执着如星星之火,在这片荒漠中孤独地燃烧。
选择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意味着辛顿不仅要直面学术上的千关万隘,还要承受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然而,这些艰难险阻并未让他却步。相反,对科学的热爱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工神经网络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更加坚定了他在人工神经网络领域探索的决心。
经过数十年的坚守,辛顿终于在2000年左右等来了GPU的兴起。强大的算力如同久旱后的甘霖,为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注入了蓬勃活力,也为辛顿的研究带来了重大转机。此后,他带领学生一路披荆斩棘,在人工智能领域斩获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辛顿的具身实践让人看到坚守的力量,激励后来者经千难万险而不放弃、遇各种诱惑而不动摇,也为学术界带来诸多启示——
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抉择,而选择一条不被看好的道路,需要极大的勇气。辛顿在人工智能低谷期选择了人工神经网络,他的勇气源于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坚定信念。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更新,同样需要一些先锋者瞭望和摸索,以利时代更好发展。现代学人在面对研究课题时,也应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不在浮躁中迷失,不为功名遮蔽眼睛,朝着认定的研究方向踏浪而行。
要耐得住寂寞和挫折。学术攻坚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尤其是在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时。辛顿在人工神经网络领域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长时间的孤独和挫折,但他始终秉持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精气神,既有仰望星空的格局与胸襟,也有坐得住“冷板凳”的耐力与能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永不过时,沉下来、潜进去,是获得进步、激发热情,推动科研向前更进一步的不二法门。
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科研工作极具探索性、创造性,辛顿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探索,对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解日益加深,为日后取得世所惊叹的理论成果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多年如一日保持学习热情,提升专业素养,在机遇降临的那一刻,才能迅速做出反应,实现重大突破。
(节选自“羊城派”,2024年10月9日)
2
坐30年冷板凳终获诺奖,
辛顿带来的启发是什么?
熊丙奇
追逐热门,盲目从众,是当前不少学生和研究者的共性问题。这当然是短视与功利的,一是盲目追逐热门,就会忽视了自己的兴趣,没有了自己的主见;二是只重视眼前利益,没有未来眼光,就难以实现长远发展,更遑论成为某领域的拔尖、领军人才。
近年来,我国也一直呼吁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要重视自身的兴趣,不要盲目追逐热门;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要急于出成果。
但具体到现实,选择热门专业仍然是很多大学生的“第一法则”,其理由是,选择冷门就业都难,谈何发展?学者也纷纷追求申请课题、出论文成果,担心达不到考核要求被淘汰。
尤其是一些高校青年教师,面临“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就是想坐冷板凳,专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也缺乏支持。对比起来,辛顿虽然30年来一直坐冷板凳,但他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有稳定的位置以及还算充裕的研究经费”,这使他能把冷板凳坐下来。
这也提醒我国高校与科研机构,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而非盲目追逐热门;要创造条件,给学者专注做研究的学术环境,尤其要支持非共识研究,而不是扎堆能快速发表论文的研究领域。
当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前提是学生要有兴趣,这也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兴趣培养,而只关注考试、分数,就将导致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由于没有兴趣,只能按什么好就业、什么热门就选谁。同时,也要破除对学者的唯论文、唯帽子、唯奖项评价,这些功利评价只会导致学者急功近利。
有人会说,辛顿能成功是个案,人生能有几个30年?走“热门”道路,还是风险最小的。但这恰恰就是我们亟须正视的认知困境。如果坚持这样的成才观、成功观,如果一直都是这样的社会氛围,就很难真正涌现出创新拔尖人才来。
(节选自“新京报快评”,2024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