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诗词外译,匠心传播中国声音。11月15日,中华经典诗词外译出版与传播研讨会暨《中华经典古诗词三百首·德语译注本》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办。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出版界与翻译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经典诗词外译与国际传播”“诗歌翻译理论赋能翻译教学研究与出版传播”“诗歌翻译与诗学翻译的互融互通”等主题,共谋翻译教育创新发展,共同为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贡献智慧。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瑛致辞。她说,高校新文科建设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经典古诗词三百首·德语译注本》不仅是对经典诗词的翻译与注释,更是推进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希望能将经典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和美感传递给德语国家的读者,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王瑛表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中,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的声音。
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编审黄韬详细介绍了《中华经典古诗词三百首·德语译者注本》出版背后的努力和付出,该书是国内首套系统译介唐宋元三朝经典诗词的德译著作,既填补了中国古诗词德文翻译史上的空白,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可贵尝试。
《中华经典古诗词三百首•德语译者注本》一书由德语教育家、翻译家、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原主任谭余志教授选编、译著,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德语系主任吴声白、德语翻译家虞龙发教授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词典教育编辑室德语负责人庄雯等共同主编。
在新书发布会上,93岁高龄的谭余志老先生回忆了字斟句酌译诗词的匠心历程。他凭借惊人的毅力、非凡的才华,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诗歌翻译,与会专家学者对谭余志老先生译诗时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和卓绝毅力给予崇高评价。上海译文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编审朱亚军表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在主题报告上,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魏育青教授讲到,翻译中“拒”“迎”“归”“异”之间的权衡选择,受多种因素制约,翻译并非只有单解,而是在不断选择中追求唯一、绝对的处理方案。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桂乾元聚焦诗歌的可译性问题,提出译界应肩负起制定译诗“量化标准”,积极引导诗歌翻译健康发展。
在随后的研讨会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围绕我国诗人海外译介的发展前景、中华经典外译的新形态传播路径与策略的反思、实现汉英诗歌美美与共的时代命题等分享了深刻思考。
新书发布会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杨雪主持,新书主编、资深翻译家虞龙发教授,上海三联书店研发部经理、副编审陈马东方月,上海译文出版社词典教育编辑室原主任、编审张宝发,新书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词典教育编辑室德语负责人庄雯,新书责任编辑、上海三联书店编辑王赟以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代表参加研讨和新书发布会。
身处AI时代,工匠精神依然是中华经典文化借译家之手对外传播的尖兵利器。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保持经典文化精髓的同时,让其更具亲和力地被世界所接受,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是所有外语人的责任。
推荐阅读
祝贺!10位青年人才!
"上海味道",上应大知道!
重点实验室+1!
编审 | 吕 客
责编 | 王 玺
编辑 | 黄美婷
素材 | 外国语学院
今天“分享”“点赞”“在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