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作为城市化的发展新方向,其通过调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晰,尤其在湖域城市群这一人地矛盾和社会经济发展“以水为基”的特色地带尤为模糊。这项研究以中国五大湖域城市群为研究区,调查了2000-2018年湖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时空演化异质性规律,并重点关注SDG-2(零饥饿)、SDG-13(气候行动)和SDG-15(陆地生态)的动态变化趋势。进一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新型城镇化通过调控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对湖域城市群实现SDGs的直接效应和间接路径,并关注该作用机制在不同湖域城市群的差异化表现。研究为湖域城市群的城市规划转向、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修复和SDGs实现提供了定量证据,也为全球湖域城市群的可持续城市建设提供了来自中国的新的借鉴。研究成果近期以“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round lakes in China: Achieving SDGs by regulating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 and Demand through New-type Urbanization”为题发表在《Habitat International》期刊。南昌大学数字乡村研究院博士生李同宁为论文第一作者,刘耀彬教授和魏国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文章题目: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round lakes in China: Achieving SDGs by regulating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 and Demand through New-type Urbanization发表期刊:Habitat InternationalDOI:10.1016/j.habitatint.2024.103206
城市化伴随的人地矛盾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在中国湖域城市群(图1)。工业化发展、人口高度集聚以及农业灌溉、采砂等活动,不仅加剧了湖域碳排放量增加、水源涵养能力的退化和土壤侵蚀,还导致湖泊水位下降、生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进一步加剧了ES的供需失衡问题。这直接关系到SDG-2、SDG-13、SDG-15等目标的实现的实现。近年来,新型城镇化被视为缓解湖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的一种可能途径。通过推动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以避免城市过度扩张和资源浪费。然而,新型城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作用机制并不明晰,尤其是它如何通过调节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进而推动SDGs实现,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基于“格局-过程-机制-调控”的分析框架(图2),该研究整合了多源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测算了中国湖域城市群2000-2018年4种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并评价了中国湖域城市群187个县(区)的新型城镇化与SDGs水平。基于GIS空间分析,识别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与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图3和图4)。该研究还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新型城镇化通过调控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进而实现SDGs的影响路径(图5),并重点关注了不同湖域城市群的影响路径、方向和机制的差异性(图6和图7)。发现新型城镇化通过直接效应抑制了SDGs实现,但通过间接效应促进了粮食生产、土壤保持服务的供需改善,进而间接推动了SDG2、SDG15的实现,但对SDG13产生抑制作用。通过调控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新型城镇化对环鄱阳湖城市群和环洞庭湖城市群的SDGs实现最为有效,但对环洪泽湖城市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该研究为SDGs快速实现提供量化支撑,基于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与湖域城市群之间的对比,还为湖域城市群土地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分区调控提供科学借鉴。
图3 2000、2010和2018年中国湖域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演变格局(a b c分别代表研究区2000 2010 2018年NU的时空格局,扇形图展示了不同湖域城市群NU水平,饼图分别代表了不同NU水平在不同城市群的占比)图5 新型城镇化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对SDGs的影响
图6 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和绿色城镇化通过调控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对SDGs的影响图7 新型城镇化通过调控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对SDGs的影响在不同湖域城市群的异质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