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精云院士团队系统评估中国及各省区碳排放、清洁能源减排及生态系统碳汇,为我国“双碳”行动提供科学支撑

科技   2024-11-22 00:02   贵州  

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削减碳排放、遏制大气CO2浓度上升成为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积极践行者,已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由于“双碳”目标涉及经济、科技、生态、科技等诸多方面,是多维、立体的复杂性系统工程,而我国各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又不尽相同,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十分艰巨。在这一背景下,从全国和省域尺度对化石燃料碳排放、清洁能源减排、陆地碳汇进行系统概算,并评估相应的减排贡献,对于科学合理地推进“双碳”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及省域碳排放、陆地碳汇及其相对减排贡献,1980-2020”的研究论文,系统评估了我国全国和分省的碳排放、清洁能源减排、陆地碳汇状况,量化了省域尺度上的减排贡献,揭示了各省(市、区)在清洁能源发展和碳汇功能上的显著差异。

图  我国及省域尺度碳排放、清洁能源减排及陆地碳汇的基本情况。1 Tg C表示1百万吨碳单位。

评估结果显示,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2020年全国及各省份的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但得益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有效地控制了碳排放增速。特别是随着年代推移,省区碳排放强度(即生产单位GDP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不断下降,凸显了能源效率提升在缓解碳排放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清洁能源的开发带来了可观的等效减排,至2020年已相当于同期实际排放量的近20%。

研究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发挥了显著的碳汇作用,过去40年抵消了同期碳排放量的15%。但清洁能源及生态系统碳汇的减排贡献在省域分布上很不均衡,减排贡献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而碳中和水平较低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东部,特别是环渤海地区和黄淮海地区。

基于评估结果,文章建议我国和各省份要注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力争摆脱碳排放与GDP增长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要充分发掘清洁能源开发潜力,推动能源结构逐渐转向低碳格局;要充分发挥陆地碳汇固碳能力,通过构建科学的生态系统布局、加强生态系统管理,充分发挥区域的潜在碳汇。文章特别提出,“双碳”目标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目标,在能确保其顺利实现的前提下,不应强制要求各省区在本区域内实现严格意义上的碳收支平衡;不能采取“一刀切”式的减排政策,也要杜绝在缺乏科学评估的情况下搞“大干快上”的碳汇工程建设。

该研究为认识我国及各省区的碳排放、碳汇和碳中和现状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国家及省区尺度“双碳”目标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宏观参考,对于优化区域碳管理策略、制定具有区域适应性的减排措施也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石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晨、高级工程师朱江玲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为通讯作者。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也参与了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和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了解详情,请阅读全文

 [点击下方链接或阅读原文]

石岳, 杨晨, 朱江玲, 等. 中国及省域碳排放、陆地碳汇及其相对减排贡献, 1980~2020.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24, 54




生态遥感前沿
分享生态遥感领域实用教程、最新科研成果及资讯,交流、合作等事宜请加Novel_202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