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道菜来辨别华南F3的小伙伴,那非“鸡”莫属。
白切鸡、盐焗鸡、酱油鸡……说起吃鸡,他们可以跟你聊上3天3夜。
问题,大概出在食材上。
你爸妈小时候吃的鸡,跟你现在能吃到的,以及在不同地区吃到的鸡,可能根本不是同一种。
日常我们吃的鸡,主要分为两种——白羽肉鸡和中华土鸡。
白羽肉鸡,全称白羽快大型肉鸡,属于进口品种。
最大的特点是,长得快。
20世纪初,欧美鸡肉消费需求增加,商业化养禽兴起,出现大量肉鸡育种和生产企业。
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加速了肉鸡的进化。
此后百余年间,白羽肉鸡长得越来越快,长出更多的肉,产下更多的蛋。
42天龄的白羽肉鸡体重从1957年的1斤左右增加到目前的5斤以上,成年后可以长到8-10斤!
而他们的祖宗——红原鸡,即便成年了也只能长到2斤左右。
图源:《“吃鸡自由”科学简史》
更厚的鸡胸肉、更粗的腿……他们进化成了完美的“造肉机器”。
我国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白羽肉鸡,并在国内逐步形成占据肉鸡半壁江山的规模产业。
但我们绝大多数人没什么机会看见一只活蹦乱跳的白羽肉鸡。
因为他们通常被圈养在封闭的鸡舍里,出栏后会被做成分割肉,以冻鸡肉,或者快餐食品出现在我们面前。
五颜六色,花里胡哨;乡野村头,上蹿下跳……
他们,正是爸妈爷奶门口中的“家乡的记忆、儿时的味道”。
煲汤浓郁、水滚脆爽、清蒸滑嫩、煎炒Q弹……好吃,是他们最大的特点。
土生土长,历经世代长期户外“锻炼”,中华土鸡也有更强的抵抗力和适应性。
但相对于“肌肉型”白羽肉鸡,他们的劣势也显而易见——长得太慢、个头太小。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规模化的中华土鸡养殖逐步发展,并在中华土鸡中针对性地引入外部肉鸡血缘,通过杂交选育,扬长避短。
尽可能保留风味口感的同时,他们可以长得更快、更大、更节省粮食。
目前,企业陆续加入科研战队,逐步成为中华土鸡的育种主力,并推出更匹配市场需求的肉鸡配套系。
如今,丰富多样的中华土鸡产品不仅为“吃肉”而存在,更是为了我们能“吃好鸡”。
春节临近,是时候犒劳一下辛勤劳作的自己,给家人们“吃点好的”了!
1月1日-1月15日,土鸡研究所发起“过年吃好鸡”活动。
只需简单几步
就有机会获得
“中华土鸡大礼包”!
拍照X3 or 拍视频10秒+
发布个人账号
or“土鸡研究所官方号”跟帖留言
多多点赞
然后,坐等收礼!
记得加话题#过年吃好鸡
并@土鸡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