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姓渔民”:江中岸上两重天

政务   2024-12-23 08:31   浙江  


淡蓝色暮霭中,江面上船队亮起渔灯,船队头船绽放“渔火”,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船到三都,气势苍茫的兰江从南边奔流而来,急不可耐地投入到秀丽的新安江怀中。江面陡然阔朗,浩渺如海。此地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三江交汇,故名三江口。1294年前,孟浩然在这里吟哦起“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千古绝唱。

三江口的江面上,“九姓渔民”曾在此长期漂泊、艰难维生。上岸后,他们聚居在了三都渔村。点点渔火,是他们几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生命图腾。  


渔村夜色 蔡庚崧摄




“九姓渔民”是哪九姓?陈、钱、孙、许、何、叶、林、李、袁。

关于“九姓渔民”的由来,民俗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但最被认可的,是元末陈友谅及其部属的后裔。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后,将当年被自己打败的陈友谅旗下九姓部属贬为贱民,并规定必须以船为家,永世不得上岸,“九姓渔民”由此开始了在江上的漂泊生涯。 


撒网捕鱼  三都镇微融媒体中心供图


至今,“九姓渔民”中还流传着一首渔歌:“老子严江七十翁,一生一世住船篷。早年打败朱洪武,五百年前真威风。”苍凉唱腔里,有骄傲,更有心酸。

不管是哪种来历,“九姓渔民”的命运都是凄苦和悲惨的。从战场死里逃生,却被新朝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利。建德文化学者朱睦卿这样描述“九姓渔民”:“不准上岸居住,不准入学读书,不准参加科举,不准穿鞋子(只准趿拉半只),不准穿长衫,天寒地冻上岸卖鱼,也不敢整脚穿鞋,因为常有恶棍寻衅侮辱,将他们的鞋扔进茅厕里去。”

从明初至清末,“九姓渔民”就这样在社会的最底层苦捱了五百多年,自为族类,自为婚姻,自生自灭,隐忍着世间的一切冷眼与不公。老一辈渔民上岸时,无论冬夏腰里都要缠根稻草绳,据说这也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以便区别于“良民”。唯一的“恩典”是,他们死后被允许葬在岸上,出殡时允许使用皇家才能用的“黄伞”和“铭旌”。

图为清朝严州知府戴槃撰写,于同治五年十二月(1866)立于建德县衙内的《裁严郡九姓渔课并令改贱为良记》碑


这样的境况,直到清同治年间,严州知府戴槃出于恻隐,奏请裁革九姓渔民课税、准予改贱为良并获得朝廷恩准后,才有所改变。戴槃还撰写了《裁严郡九姓渔课并令改贱为良碑记》,石碑立于梅城南门码头。这块如今仅存断片的“改贱为良”碑,已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沧海桑田,直到1969年,国家号召并制定政策鼓励“九姓渔民”上岸居住,他们才彻底告别江上长达数百年的流离。




陈江一家成了上岸定居的第一代“九姓渔民”,对于从未接触过农耕生活的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转型。一些为腾库容搬迁但未被淹没的民宅,被安排给他们居住,地势较高没被淹掉的水田,成为他们的口粮田。“祖祖辈辈从没种过田,只好去隔壁村请师傅教,怎样翻土,怎样插秧,怎样收割,一点点学起来。” 

因为田地太少,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推广包产到户,村里一合计,根本没法分,干脆商定不分了,大家一起种,年底每家分红。直到今天,三都渔村每家每户依然没有自己的承包地,这在建德乃至整个杭州地区都是独一份。渔民的生活也渐渐得到改善。


九姓九菜  三都镇微融媒体中心供图


跟随父辈上岸定居的还有陈莉,在她二十岁那年,在渔村开办了第一家“渔家乐”和民宿,将传统的渔业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开发了九姓九菜——一种融合了九个不同家族特色的菜肴,陈坛鱼跃、钱江飞燕、福孙满腹、桂鲤芙蓉、双木鱼排、一叶鳊舟、何缘鲜烩、许愿鱼头、袁味酥鱼,这些独特的美食迅速成为渔家乐的一大招牌,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闲暇之余,陈莉也会驾驶小船捕鱼,她会带上自己的相机,记录江上的美丽风景,这些照片也在各个媒体平台宣发,成为渔村宣传的“金名片”。


三都渔村 陈跃书摄


如今,三都渔村的旅游业逐渐兴旺起来,村民们纷纷效仿陈莉一家的做法,办起了农家乐、土特产店和民宿。据统计,目前三都渔村已有特色渔家乐13家,土特产店6家,网约房5家,民宿10家,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800余万元。



乘渔舟,听晚唱,春山秀水可相望;眺古塔,游三江,七里扬帆醉渔乡。

浩浩三江口 盛钟摄


走进三都渔村,一幢幢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青瓦,绿树繁花。村口“九姓渔民第一村”几个大字,显得古朴典雅。村里的“渔家乐”顾客盈门,每到饭点,空气中便弥漫着各种江鲜的诱人香味。

自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三都渔村经历了清洁乡村打造、风情小镇创建、人居环境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蝶变,渔舟唱晚的悠然画卷越来越清晰。不仅整个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渔民的生活质量也节节攀升,从小渔船到小房子,再到如今一幢幢高颜值小楼拔地而起。勤劳的渔民们也越来越有经营头脑,成功开发了“九姓九菜、九姓九品、九姓九果、九姓九味”等特色旅游产品。

三都渔村风光 胡鉴摄


随着三都渔村的人气越来越旺,很多好项目锁定了小渔村,其中就有江南秘境国际旅游度假区示范项目。随着富春蝶来酒店、夕夏青野等精品网红民宿的入驻,也再次打开了三都渔村的发展格局。三都渔村每年都会举办特色“渔火节”,看渔火、品鱼鲜、赏江景、乐民俗,成了当地颇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在“好看”“好吃”“好玩”的全方位体验中,感受“九姓渔民”的历史文化。

九姓渔民水上婚礼 三都镇微融媒体中心供图


江水潺潺,清风徐来,诗意的新安江上,一场热闹的“九姓渔民”水上婚礼正在上演,整个婚礼有“接亲”“讨喜”“称嫁妆”“抛新娘”等九个环节。只此一家的特色婚礼,成为新安江上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引来岸边观赏游客的阵阵欢呼声。这一风俗已被列入省级非遗,村里也推出了还原水上婚礼的旅游项目,成了游客们体验渔村风情、九姓文化的必选项。


“文化特派员”让优质文化直达基层,三都渔村乘势而为,持续叠加音乐特色,在文旅融合发展上推陈出新。建设影像音乐工坊,打造文艺人才集聚中心、三江风情体验中心、三江特产展销中心,推出“音醉三都山水间”音乐主题乡村游,通过“音乐+非遗、音乐+民宿、音乐+直播、音乐+旅游”等模式,推出观看一场演出、喝一杯渔家酒水、吃一个香糯麻糍、拍一张“九姓渔民”婚俗照、录一首歌、开一场乡村演唱会“六个一”音乐研学体验套餐,开辟“乡村音乐+文化产业+主题旅游”的乡村振兴新模式。2024年三都镇被认定为杭州市“音乐特色乡镇”,渔村的作用举足轻重。


乡村音乐会 三都镇微融媒体中心供图


现在的渔民,是经营农家乐的民宿主、是表演“九姓渔民”水上婚礼的演员、是江上捕鱼的模特……告别了祖祖辈辈的憋屈,他们终于扬眉吐气,昂首挺胸从船中走到岸上、走向社会。

夜半时分,只要不是禁渔期,仍然可以看到村民把船划进江流,点起渔火,撒下游丝网,静待着鱼群。春天的鳊鱼、黄尾,夏天的白条、翘嘴,冬天的白鲢、螺蛳青……在过去是为了生存,如今则更多的是一种爱好和乐趣了。等他们这代人老去,新安江上的“九姓渔民”也许就真正走入了历史。


傍晚正在捕鱼的村民 余辉摄


“江清月近人号”主题游船在新安江上徐徐前行。船舱内的建德“九姓渔民”主题内饰设计,将渔民水上婚礼场景拉近到了眼前,“船上人·中国情”红色铺陈,是渔民对喜事的看重和传统,也是对火热生活的期盼和信心。江雾中,实景演绎着“九姓渔民”的前世今生。“九姓渔民”的历史文化在演绎中“活起来”“传下去”。

“九姓渔民”,江中岸上两重天,欣逢盛世换人间。如今,他们还在书写新的故事。





作者/宣青军

编辑/李宛谦

一审/刘志强、苏思思

二审/陈平

终审/吴元标


点“”和“

建德发布
政府权威信息发布,热点事件快速回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