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思路——对IDC业务成功的因素的分析和理解

科技   2024-10-31 12:16   北京  

1

引 言

在数据中心(IDC)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究竟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IDC企业的成功?通过近期走访多家客户和业内人士,笔者和同行深入探讨了行业现状和发展机遇,对以前IDC生意成功因素的底层理解提炼商务和技术两大维度。其中,商务因素如选址、客户关系和资本是业务开展的先决条件,而技术因素则需要回归第一性原理,避免过度神化。早在2018年,笔者就建立了基本业务分析框架,概述IDC业务的几个必要性条件。

数据中心项目规划可行性排序是RR-CEO(简易记忆:劳斯莱斯首席行政官)。前面Double R是Relationship & Resource,出门靠关系,资源就是土地 、 电力、网络、政府政策(牌照,环评,能评,税收,政府补贴等),IDC作为资源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首先得有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CEO分别是Capital,Engineering,Operation,资本密集型而言,融资能力非常重要,技术和运营会排在较后的位置。从投资回报角度而言,技术和运营今天面临的困境是——回报率太慢和难预测,而部门人力成本高,人均产出低。不少人会感叹,当今IDC行业,技术能力过剩,学那么多技术干啥呢?

莱奥Leo,公众号:大话IDCIDC规划 - 地产 or 技术?

本文将从经营者和投资者的视角,深入剖析IDC企业如何在这些关键要素上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业务成功因素框架

对于重资产的IDC企业,从财务角度分析其运营表现已有一套成熟的指标体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美股上市IDC公司的财报披露。但本文将跳出单纯的财务视角,着重从经营者和投资者的角度,深入剖析IDC业务成功的关键要素,并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

对于不理解财务和战略分析的,笔者建议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分析了典型零售Colo和批发Colo战略和经营指标

数说财报 —— 全球IDC的Top 2玩家Digital Realty财报简析

数说财报 —— 全球IDC的Top 1玩家Equinix财报简析

如下图所示,这个框架将IDC业务的成功要素划分为商务和技术两大维度:

3

IDC业务的商务基石:三要素分析

商务因素是IDC业务开展的基础性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IDC业务的商务成功因素包括三大要素:开发资源(土地、电力、网络和牌照)、客户关系(客户资源和销售网络)以及资本(融资/WACC/收益率)。在业务开展初期,这三大要素中至少需要掌控其中两项才能形成可行的商业模式。

基于实践经验,IDC企业的创始路径通常有以下三种:

1)资本+开发资源路径:典型如国内GLP切入IDC领域的案例。具备充足资金后,可以通过招募人才组建团队,进而开发客户资源。

2)客户关系+开发资源路径:以AirTrunk为代表。企业已具备客户关系和初创团队,通过前期资本投入获取开发资源和客户订单,后续可通过股权、债务等方式解决融资需求。许多国内企业也采用"开发-退出-再投资"的滚动发展模式。

3)客户关系+资本路径: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和资金优势,通过项目收购或M&A方式获取基础资源,快速切入市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当前中美资产估值差异显著、地缘政治复杂的环境下,合规的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同样至关重要。

4

务实角度重新定义IDC的技术价值

在探讨技术因素之前,笔者想分享加入AirTrunk的早期的发现:公司的核心创始团队主要由销售、财务、法务和开发资源等背景的人才构成,技术支持则主要依赖外部的设计顾问和PMC工程管理公司。

IDC公司不是科技公司,投资界对IDC估值也是基于地产逻辑的重资产运营来衡量。不是说投资者不认可花钱做技术,包括一些前沿技术应用研发,而是这些投资最终要转化成业务价值,就是笔者一直倡导的核心理念赢单 & 回报。PR是短期效应,最后投资者喜欢的故事是,这个IDC公司和团队一直关注目标用户对不同技术趋势理解,并且践行XX技术-Ready,随时可以满足这些用户租赁IDC的技术需求。所以这部分技术投资,其实是基于赢单主导权更高。而如果走回报型为主导的技术投资,最大问题是技术部门人员通常对公司经营方式,财务状况理解较少,往往技术能够做的只是降本增效。大家耳熟能详的模式就是降低Capex。技术要驱动业务增长,对于绝大部分技术人员来说都是一个超纲的命题,除非技术人员做过Sales和商务,参与过公司经营很多方面管理。

[Tipis 启示]:

第一,IDC的本质定位

● IDC公司本质上是重资产运营公司,而非技术公司

● 投资界基于地产运营逻辑而非技术创新来评估IDC企业价值

● 技术投入必须转化为切实的商业价值

第二,技术投资的双重导向

1)赢单导向

● 深入理解目标用户的技术需求趋势

● 保持技术预备态势,随时满足租赁需求

● 技术能力直接服务于市场竞争力

2)回报导向

● 主要聚焦于降本增效

● 技术部门需要加强对公司经营和财务的理解

● 避免纯技术视角的局限性

第三,技术价值的商业转化

● 技术创新必须服务于客户需求

● 投资者更看重持续服务能力而非短期技术亮点

● 技术实力应体现在满足多样化客户需求的能力

5

破解IDC技术迷思:回归商业本质

在IDC行业,存在一个普遍的认知偏差:技术能力等同于客户方的技术背景。通过多年实践,笔者发现这种认知需要被重新审视。

从笔者看海外IDC公司发展经历看,甲方人员未必适合到IDC公司乙方,IDC乙方反而更容易适应甲方。这里面的技术去魅根本原因在于,通常甲方人员对IDC投资和业务运营的理解相对薄弱,甲方所在公司往往是利润丰厚的互联网行业,投资决策机制,内部管理方式和重资产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和背后投资者的投决逻辑并不一样。互联网公司追求的一些创新出发点,以及愿意花钱投资的逻辑(主要对内,并非具备对外盈利能力的变现),这个定位和IDC公司业务成功的出发点完全不同。

除了业务逻辑不一样之外,IDC公司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对技术人员要求有更广泛认知,使得乙方人员对不同客户需求和技术理解层面往往更加综合。

6

IDC技术赋能:从供应链整合到商业价值创造

在多年的IDC项目参与和创业经历中,供应链管理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技术价值的角度,笔者特别认同创业公司常说的PMF(Product-Market-Fit)理念。技术部门很大一部分任务是结合方案架构和做客户的售前支持。技术部门不能闭门造车歪歪,要确保技术方案被客户认可接受 —— 如果技术都不被客户接受,那么如何证明技术部门价值呢?当技术架构确立后,后续变成如何整合供应链,如何构筑方案通用性和定制化部分,整合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资源做集成化交付提升效率。

经典供应链管理理论告诉我们,要做好价值优化设计、整合供应链交付和降低交易成本这三大步骤。笔者多年行业观察的一件事,就是行业的产品毛利率都有一个参考水平,很难通过采购谈判一把口就降价很多。很多降价底层要么宏观环境变化,要么变成微观层面风险转移游戏 —— 一分钱一分货。所以老外公司更有意愿是做价值优化设计和降低交易成本。从交易成本来看,如果公司有着高效的采购流程(不是简单地靠堆人),把很多一级供应商整合成二级供应商,让预制化供应商成为一级供应商,这个思路当然可行。但前提是技术方案本身必须合理,还要看一级供应商的整合能力(包括相关管理团队的整合成本),最终还是要回到交易成本的综合效率,看是否与客户的采购能力相匹配。

7

IDC企业的治理艺术:运营效率与组织创新

说到IDC公司怎么管理运营,笔者想分享一个AirTrunk这家公司一些基础人效数据。根据公开信息显示,AirTrunk现在管理着超过1.4GW的运营容量,但正式员工才350人左右。简单算一下,平均每个人要管理4MW的容量,这效率应该超越国内很多公司指标。那么这个数据不禁让大家思考,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https://www.macquarie.com/assets/macg/impact/esg/whs-case-study-air-trunk.pdf

AirTrunk Employee Directory, Headcount & Staff | LeadIQ

其实在这个行业里,公司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玩法"。就像搭积木一样,可以把轻资产和重资产分开来玩,也可以用基金的方式来玩,还可以做成一个大平台。每种玩法背后都要考虑很多问题:钱怎么算?融资怎么搞?架构怎么设?

但现实很有趣,很多IDC公司的处境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给汽车换轮胎。大家都知道车轮需要更换(比如说组织结构需要优化),但车子还在高速行驶(业务一刻也不能停),这活儿可不好干!不能把车停下来,又不能让车翻了,真是让人头疼。

笔者理解不少公司在实践中尝试不同的路子。有的公司选择做平台模式,就像开了一个大超市,除了最基础的IDC业务,还要做网络安全、云连接等各种增值服务。听起来不错,但问题是"超市"越开越大,人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做成更多收入来分摊人员成本,最后可能变得像大象一样笨重。

还有的公司走的是轻资产为主的Op Co模式,可以单独做项目退出(保险资金或REITs),团队激励也好搞。但这样做也有挑战,比如说治理架构设计起来更复杂,业务面可能会窄一些。

要把IDC公司管理好,除了搭建合适的公司架构,还要在"精简"和"扩张"之间找到平衡。如何把长期必要性岗位做人员招聘,否则就应该考虑外包方式。基于项目型的外包策略,可以把员工长期固定成本,变成灵活变动成本并变成Capex核算进入项目里面,能够降低Opex层面摊销和提升EBITDA率,也降低内部管理难度。

8

结语

IDC企业的成功,看似是一场技术与资本的博弈,实则是一门需要多维度平衡的艺术。从商务基础的"三要素",到技术价值的重新定义,从供应链管理的创新,再到治理模式的选择,每一个环节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在这个重资产行业里,真正的竞争力不仅仅来自某个单一维度的优势,而是需要在各个关键要素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每一个成功因素的环节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在这个重资产行业里,真正的竞争力不仅仅来自某个单一维度的优势,而是[在特定的行业发展时间内]需要在各个关键要素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当数字经济浪潮裹挟着AI革命席卷而来,也许未来的IDC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开放和创新的思维,去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护城河。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往期推荐

● 相约北京 直面AIDC变化与未来 | 2024数据中心标准大会报名正式开启

● 4年后将成东盟第一!CDCC专家解读马来西亚数据中心热潮

● 探秘全球最大GPU集群,20万GPU超算在路上

CDCC
数据中心标准、技术沟通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