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说“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一个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暖风支教团的青春岁月虽已消逝,但暖风拂过所留下的痕迹,却被闽江学院的大学生演员们重新体悟感受。他们让那阵暖风再次吹起,让这段青春故事被复刻在成千的观众面前。
暖风的青春是生动的。看《暖风》话剧,我们不再觉得贫困的大山是遥不可及的地方,也不再觉得支教是高尚却远离生活的人生选择。跟着缪强,林丹娜和高吉普,我们踏踏实实地走进了大田县,真真实实地走进了暖风支教队的热血年华。我们看到勇敢的支教队员在梦想面前的互相扶持与共同守候,也看到普通青年男女间的情爱纠葛;我们看见鲁冰花钟厚道们的活泼可爱有情义,也看见了乡村中学生们的困惑迷茫和无助;我们还看到鲁妈妈对丢失儿子日日夜夜的思念,也理解了缪强父亲对他走出大山的殷切期盼……这段青春年华,生动地复刻在《暖风》的舞台之上,有力地跳动着,邀请每一位观众与之共振。
暖风的青春之所以生动,是因为人物的鲜活。
鲜活的人物首先需要好的语言。好的语言意味着要能够清晰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所思所想,而讲好普通话对福建人来说本就最一件不容易的事。但闽江学院的每一位大学生演员却都能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口齿清晰,发音悦耳。而且,缪强的扮演者是莆田人,林丹娜的扮演者是三明人,高吉普的扮演者是宁波人,他们都没有因为地域方言的影响而受到限制,更难得的是,他们不仅仅是语音正,而且他们语言的动作性强,潜台词很丰富,人物性格很鲜明,辨识度很高:缪强是“纯朴”的,林丹娜是“优美”的,高吉普是“张扬”的,以及鲁妈妈,她的嗓音一开口便能让人感受到她的共鸣和发自肺腑的情感。还有鲁冰花的“童声”,菊花嫂和三姑婆的“泼辣”,就连具有点“地瓜腔”的残疾儿童赵思和刘吉生的语言都是那么的鲜活。他们的语言,本身就是悦耳的青春之歌。
除了语言以外,扎实的表演功底也是人物如此鲜活的必要条件。据说,戏剧学院的表演系经过严格的筛选招生后,仍要经过漫长的四年刻苦训练,最终仅排一台毕业大戏作为成果。而本次《暖风》的制作,并不亚于任何一场毕业大戏。它不是一个小品,一个朗诵,它是一台长达90分钟的戏剧。故事有矛盾与冲突,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有七情六欲,形象也个个鲜活,这群大学生,就是台上的主心骨,他们和其他专业戏剧演员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且这些闽院同学,只是利用暑假进行排练,经过这跟支教差不多长的时间,却把表演提高到了这般鲜活真实的程度,几乎不亚于表演系的毕业大戏。一个个表演得符合规定情节,吻合人物性格,关键还好看,再破旧的农民服装也掩盖不住他们的青春朝气,在“似与不似”之间,复刻出了那段青春的蓬勃生机。
暖风的青春之所以会这么鲜活,是导演告诉了我们答案。
“我们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入手,让同学们解放天性、放飞自我,又让他们懂得内心独白和他心独白,学会了动作三要素,知道了什么是三位一体,真正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让自己走进角色,融入人物,最后塑造人物,面对观众……这期间,我们经历了艰苦和幸福,在一场一场戏的推进中像攀岩一样,几上几下登上艺术高峰。”
青春因为真实而生动和鲜活。《暖风》的青春很真实,因为闽江学院的演员们在导演的引导下学会了与真实的自我连接,体验自己内心的情绪与感受。而正因为有了这份真实的自我,他们便能够与角色贴近,触及角色的内心,进而有了舒展与生动的语言表达。在排练探班时,我看到了他们的艰苦,问及我认识的演员,他们都说多少次自信心降到低谷,多少次又反弹。但我也看到了他们的幸福,因为在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他们越来越充分体验自己,体验角色,体验青春。
正如台词中有一句话:“你们来了,就是暖风来了”。在剧中,缪强、林丹娜、高吉普是青春的代表人物,鲁冰花、钟厚道是又一茬青春的代表人物,支教与被支教,暖风这个集体的青春在剧中被复刻。在剧外,《暖风》是00代的大学生青春支教故事,闽江学院的演员们是20代青春大学生的代表,他们当中好多人曾经去支教过,现在演支教,明年还要再去支教,前浪与后浪,闽江学院这个集体的青春在舞台被复刻。或许这个复刻并非完美无暇,但却因它的生动,鲜活与真实而更加可爱。《暖风》不止《暖风》,青春仍是青春,在前浪与后浪的反复体验,打磨与复刻下,《暖风》定会拓出那份愈发值得品味的,独属于青春的,具有真实纹理的印记。
2010年闽江学院的《青春起跑线》在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名列榜首,14年后的今天,闽院人的青春依然在《暖风》中闪光。总书记说过,“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从《暖风》的表演中,我们看到了青春的力量,我们相信这个力量会激励更多的闽院学子,跟着“暖风”出发,带着“暖风”,吹拂到山里,吹开山花烂漫。
指导老师 | 校团委 蒋翔宇
责任编辑 | 青年传媒中心 姚舒铭
图片来源 | 青年传媒中心
文字来源 | 福州第十一中学教师 尤诗林
本期编辑 | 青年传媒中心 陈雅如 叶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