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疗行业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提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应急响应能力,下面分享一些应急预案,供大家在管理中参考使用!
第一条 为明确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机制与流程,规范、高效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促进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工作预案,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报告及时、快速处置、分级响应、平急结合”的原则,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拓宽信息渠道,及时、准确、全面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医疗应急工作。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突发事件医疗应急管理,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级突发事件医疗应急管理办法或规定。第二章 突发事件医疗应急信息的发现和报告
第五条 突发事件医疗应急相关信息的发现途径包括:(一)各地、各有关单位报告的信息。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重视发挥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作用。相关医疗机构获悉事发地人员伤亡情况后,应第一时间向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信息。(二)新闻媒体报道中涉及的信息、社会公众报告、其他部门通报和上级部门反馈等。建立健全与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的信息报送机制,及时共享突发事件信息。要加强应急值守,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提高信息报告人员素质,提升信息时效和质量,力争第一时间获取有效信息,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赢得宝贵时间。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突发事件及其隐患。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事件监测机构等为突发事件医疗应急信息责任报告单位,应依据各自职责和相关要求向地方人民政府和(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第七条 责任报告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突发事件及其处置情况。获得突发事件相关信息,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现场医疗应急处置,同时进行信息报告;接到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根据事件的不同级别,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并在2小时内同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事件标准,应当密切跟踪事态发展,及时报告事态变化。对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重大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或可能引发重大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接到报告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健康委,伤亡情况暂时不清时先报告事件情况,伤亡情况通过进展报告报送,省级以下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直接上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同时抄送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国家卫生健康委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国务院报告。第八条 根据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分为初次报告、进展报告、结案报告。初次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事件发生或发现时间、地点、事件类型、已造成人员伤亡情况、伤病员检伤分类、初步诊断;调派医务人员、救护车、医疗应急队伍和省、市专家等医疗资源情况;卫生健康系统受损情况、拟进一步采取的医疗应急措施以及请求支援事项。进展报告应包括已实施的救治策略和方案,后续医疗救治方案,并及时更新伤病员救援、医疗救治和病情转归进展等。结案报告应包括伤病员死亡情况、治愈情况等,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对重大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由专人对接各救治医疗机构,实时掌握伤病员救治情况,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保持24小时信息畅通;特别重大事件每日报告,重大事件隔日报告。第九条 建立倒查追究制度。加强检查指导,努力提高信息报告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迟报、漏报、谎报、瞒报的单位,坚决按照相关规定,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每年对各地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进行评估。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不按规定履行突发事件医疗应急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第三章 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处置
第十条 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处置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启动应急响应,在属地党委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加强部门协同,完善应急力量,快速反应、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开展医疗救援。第十一条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根据现场医疗救治需求,按照预案要求制订医疗救援方案,统一指挥调动医疗资源,迅速开展医疗救援工作。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开展现场救治、合理转运,分级分类开展救治,危险化学品、核辐射事件的伤病员应及时转运到专业医疗机构救治。重大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应统筹组织本省域医疗资源,开展现场救治和转运等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派出相关领域专家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必要时调派医疗应急队伍予以支援。相邻省份应做好本省份国家、省级医疗应急队伍支援准备工作,随时接受调派。第十二条 医务人员应当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对伤病员进行初次检伤分类、持续评估,分别用绿、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进行分类,标记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等明显部位,以便按照类别开展处置。危重症患者标红色标,应第一优先处置、转送;重症患者标黄色标,第二优先处置、转送;轻症患者标绿色标,可第三优先处置、转送;死亡者标黑色标。第十三条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最快到达”原则将伤病员迅速转送至具备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于传染病患者,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转送至指定的救治医疗机构。在医疗应急救援中,应综合考虑伤病员情况、地理环境、医疗救治条件和能力等因素,科学选择转运方式和收治医院。需要远距离转运的,协调民航、铁路、交通等部门协助解决医疗救援有关交通事宜。伤病员现场经治的医疗文书要与接纳后送伤病员的医疗机构做好交接。第十四条 伤病员救治应按照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伤病员、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首选收治在医疗救治能力和综合水平强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医疗救治工作组,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筹资源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根据分级分层分类救治的原则,相应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成立专家组,对伤病员病情进行评估,重症患者应按照“一人一策”原则进行救治,必要时开展多学科会诊和远程会诊,保证救治质量。同时,做好伤病员及家属、相关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以及公众的心理援助工作。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突发事件伤病员集中收治工作完成、批量伤病员得到有效救治、结束集中收治工作后,对医疗应急工作进行总结,提出工作建议。第四章 突发事件医疗应急保障
第十五条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按照“统一组织、平急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协调运转”的原则,根据灾害灾难、传染病疫情、中毒、核辐射等不同类别的紧急医学救援组建医疗应急队伍,以有效应对辖区内发生的突发事件,必要时根据有关指令开展辖区外处置支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的职能,成立相应的应急队伍。医疗应急队伍以现场救援、转运后送、院内救治为主要任务。(一)队员组成。队伍成员应根据应对事件的不同类型,从医疗卫生机构等选择政治合格、年富力强、有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二)队伍装备。队伍装备应实现集成化和自我保障化,分为通用性和专业类装备。通用性保障装备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用品(携行)、后勤保障装备、指挥通讯装备、办公装备、徽章标志和交通装备等;医疗救治专业类装备根据重大灾害、传染病、中毒、核辐射等不同事件类别配备,主要包括救治设备、防护装备,诊断、检测装备,现场处置类装备,药品器材等。(三)队伍管理。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具体按照《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执行,地方各级医疗应急队伍管理参照执行。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依托“医疗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立队伍成员和装备资料库,实行信息化管理,及时更新信息资料。第十六条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依托综合实力强的医疗机构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大规模收治伤病员能力和医疗应急演训、科研、物资储备能力。第十七条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建立辖区内的医疗应急专家库,负责更新本级医疗应急专家库。发生突发事件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及时从专家库调用专家,书面通知派出人员所在单位,紧急情况下可先电话通知。(一)专家遴选。政治合格,在临床医学、灾害管理学、法学等领域工作5年以上,具有一定专业学术地位或影响和应对突发事件处置经验并具备副高级及其以上专业职称,年龄在6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能够胜任相关工作的,经推荐审核后可作为医疗应急专家,入选医疗应急专家库。医疗应急专家推荐与审核按照突发事件类别和所需相关专业进行推荐,包括医疗救治、卫生管理、危机管理、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专家。(二)专家库管理。医疗应急专家库按国家、省、地市三级分级管理、动态维护、实时更新。国家卫生健康委依托国家突发事件医疗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立和维护医疗应急专家库,指导省级专家库系统管理。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省级医疗应急专家库的建立、管理,按要求推荐国家级专家,指导省级以下医疗应急专家库管理。第十八条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根据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医疗应急预案,针对预案定期开展医疗应急演练,并根据形势变化、预案实施和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第十九条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突发事件情况和生产供应情况科学制定医疗应急医药储备目录。储备物资类别包括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现场处置所需的有关药品、疫苗、诊断试剂和器械、防护用品、消毒剂等。医疗机构应本着“自用自储”的原则制定日常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医疗应急队伍所依托的医疗机构要加强相关医疗救治设备配备并保留一定的备份量,负责区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支持。发生灾情、疫情等突发事件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需要调用医药储备的,原则上先向地方相关部门申请调用地方医药储备,地方医药储备不能满足需求时,可申请调用中央医药储备。第二十条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医疗应急培训,包括制订和组织实施培训规划,并进行绩效评估。坚持“预防为主、平急结合、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等先进手段,辅以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一)组织实施。依据分级管理、逐级培训的原则,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对省级、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本级及下一级师资和技术骨干的培训,做到全员培训和重点提高相结合,现场处置培训与理论培训相结合,地区交流与出国培训相结合。(二)培训对象和主要内容:1.医疗应急管理干部培训。重点是增强应急管理意识和公共安全意识,掌握相关法律、法规、预案和工作制度,提高医疗应急常态化管理水平、组织协调和指挥处置突发事件能力。2.医疗应急专业队伍培训。重点掌握医疗应急预案、技术规范和标准,精通医疗应急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现场处置能力。以重点突发急性传染病、中毒、核和辐射损伤、各类重大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医疗应急工作相关专业知识、理论、技能和应急处理程序、救治方法、安全防护为重点内容。3.医务人员培训。重点掌握应急预案以及重点急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中毒、核和辐射损伤等诊断治疗技术和安全防护技能,熟练掌握各类突发事件中伤病员的急救处理技术,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现报告、现场处置、医疗救援及与疾控机构协同处置能力。4.相关部门医疗应急管理干部培训。重点掌握国家医疗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和预案以及《国际卫生条例》等,熟悉本部门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处置职责,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标准和程序、应急措施、事后恢复重建以及能力评估等。
5.医疗应急救援志愿者培训。重点是掌握医疗应急救援及自救、互救、个人防护的技能以及协助专业救援队伍参与医疗应急处置的能力。第二十一条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疗应急工作需要,结合预案制定年度演练计划,采取桌面和实战演练、功能和全面演练等形式,重点演练突发事件医疗应急组织管理、快速反应、技术规范、物资储备、部门协调、媒体沟通等。第二十二条 加强医疗应急科普宣教,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大众媒体,及时将宣传信息传递到有关目标人群,将切合实际的有关自救互救等知识反复向公众宣传,通过开展医疗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活动,倡导卫生行为,群策、群防、群控,提高公众突发事件医疗应急意识和能力。第二十三条 加强医疗应急科技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事件医疗应急相关的科学研究,探索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加强医疗应急工作的法制、体制、机制和预案建设的相关政策研究,应急指挥平台的开发应用,现场应急处置相关技术,应急能力评估,社会经济评价,队伍装备标准,应急物资储备,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和实验室诊断方法等医疗应急科研成果的综合评价和推广应用工作。第二十四条 各地按规定落实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医疗卫生人员补助,为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第二十五条 对突发事件医疗应急救援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对在参与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中致伤、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工作消极、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医院突发大量车祸伤员应急演练脚本
目录
医院突发大量车祸伤员应急演练脚本
第一章 演练背景与目的
1.1 设定车祸事件及伤员情况
1.2 明确演练目标与预期效果
第二章 演练组织架构与职责
2.1 应急指挥小组构成
2.1.1 组长
2.1.2 副组长
2.1.3 成员
2.1.4 外部专家
2.2 各部门及人员职责分配
2.2.1 急诊科
2.2.2 外科
2.2.3 内科
2.2.4 护理部
2.2.5 后勤保障部
2.2.6 信息中心
第三章 演练前准备
3.1 场地布置与设备检查
3.2 物资筹备与人员培训
第四章 演练流程概述
4.1 初步响应与伤员接收
4.2 分流救治与紧急处理
第五章 详细演练步骤
5.1 伤员分类与标识
5.1.1 根据伤情快速分类
5.1.2 使用不同颜色标识伤员
5.2 现场救治与协调
5.2.1 心肺复苏与止血包扎
5.2.2 紧急手术与药物治疗
5.2.3 协调各部门资源
第六章 演练中特殊情况处理
6.1 伤员数量超出预期
6.2 设备故障或物资短缺
6.3 沟通协调障碍
第七章 演练评估与总结
7.1 评估指标与评分标准
7.2 演练过程回顾与亮点分析
7.3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第八章 附件与参考资料
8.1 演练相关表格与记录
8.1.1 伤员登记表
8.1.2 人员分工表
8.1.3 设备物资清单
8.1.4 演练时间表
8.1.5 问题记录表
8.2 相关政策法规与指南
8.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8.2.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8.2.3 《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8.2.4 《医院应急管理指南》
8.3 相关研究文献与案例
8.3.1 研究文献
8.3.2 案例分析
第一章 演练背景与目的
1.1 设定车祸事件及伤员情况
某日,一辆载有30名乘客的长途客车在高速公路上与一辆满载货物的大型货车发生严重碰撞。事故导致客车严重变形,货车部分受损。初步统计,事故现场共有30名伤员,其中10名重伤者,15名中度伤者,5名轻伤者。事故现场交通严重堵塞,救援车辆难以迅速到达。事故地点距离最近的医院约30公里,救援时间预计需要40分钟。
1.2 明确演练目标与预期效果
本次应急演练旨在提高医院在面对突发大量车祸伤员时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治效率,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对伤员进行有效救治,减少伤亡率。具体目标包括:
1.快速响应与初步评估:确保医院能够在接到急救电话后5分钟内启动应急预案,10分钟内完成初步评估和资源调配。
2.高效分流与救治:在伤员到达医院后,能够在15分钟内完成伤员的分类、标识和初步处理,确保重伤者优先得到救治。
3.多部门协调与资源调配:通过演练,加强急诊科、外科、骨科、重症监护室、麻醉科、护理部等多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确保资源合理调配,提高救治效率。
4.信息沟通与记录:确保信息在各部门之间快速、准确传递,同时做好详细的记录,为后续的评估和改进提供依据。
5.心理支持与家属沟通:在救治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确保伤员及其家属的情绪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通过本次演练,医院希望能够检验和提升自身的应急响应能力,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应对类似突发事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预期效果包括:
·提高救治效率: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对伤员进行有效救治,减少因延误救治而导致的伤亡。
·增强团队协作:通过多部门的协同作战,提高医院整体的应急响应和救治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配医疗资源,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地应对。
·提升患者满意度:通过高效的救治和良好的沟通,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
·完善应急预案:根据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章 演练组织架构与职责
2.1 应急指挥小组构成
应急指挥小组是医院突发大量车祸伤员应急演练的核心决策机构,负责整体演练的指挥与协调。该小组由医院高层管理人员、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外部专家组成,确保演练过程中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1.1 组长
组长由医院院长或副院长担任,全面负责演练的总体指挥和决策。组长需具备丰富的医疗管理和应急处理经验,能够迅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2.1.2 副组长
副组长由医务部主任或护理部主任担任,协助组长进行具体指挥和协调工作。副组长需熟悉医院内部运作流程,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
2.1.3 成员
成员包括急诊科主任、外科主任、内科主任、护理部主任、后勤保障部主任、信息中心主任等。各成员需在其专业领域内提供专业支持和建议,确保演练过程中的各项措施科学合理。
2.1.4 外部专家
应急指挥小组还邀请外部专家参与,如急救中心专家、消防部门专家、交通管理部门专家等。外部专家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帮助医院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提高演练的实战效果。
2.2 各部门及人员职责分配
在应急演练中,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是确保演练顺利进行的关键。以下是各部门及人员的具体职责分配:
2.2.1 急诊科
急诊科是医院应对突发情况的前沿阵地,负责伤员的初步接诊和紧急处理。
·接诊与分诊:负责伤员的初步接诊和分诊,根据伤情快速分类,使用不同颜色标识伤员。
·紧急处理:对危重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紧急处理,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协调与沟通:与各相关部门密切沟通,确保伤员及时转运和后续治疗。
2.2.2 外科
外科负责伤员的手术治疗和术后护理。
·手术准备:迅速准备手术室,确保手术设备和物资齐全。
·手术实施:对需要手术的伤员进行紧急手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术后护理:术后对伤员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确保术后恢复良好。
2.2.3 内科
内科负责伤员的内科治疗和病情监测。
·病情评估:对伤员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及时给予药物治疗,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病情监测:对伤员进行持续的病情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2.4 护理部
护理部负责伤员的护理工作,确保伤员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和安全。
·护理计划:根据伤员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
·护理实施:对伤员进行细致的护理,包括伤口处理、药物管理、生活护理等。
·心理支持:为伤员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缓解焦虑和恐惧,提高治疗依从性。
2.2.5 后勤保障部
后勤保障部负责演练所需的物资供应和后勤支持。
·物资准备:提前准备演练所需的各类物资,包括医疗设备、急救药品、防护用品等。
·物资管理:确保物资的及时供应和合理使用,避免浪费和短缺。
·后勤支持:提供必要的后勤支持,如场地布置、交通安排、餐饮供应等。
2.2.6 信息中心
信息中心负责演练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和技术支持。
·信息系统:确保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记录和传输伤员信息。
·数据管理:对演练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为评估和总结提供依据。
·技术支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确保演练过程中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确保应急演练的各个环节无缝衔接,提高医院应对突发大量车祸伤员的能力。
第三章 演练前准备
3.1 场地布置与设备检查
在演练开始前,场地的布置和设备的检查是确保演练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需要确定演练的主要场地,包括急诊室、手术室、病房、急救车辆停放区等。这些场地需要提前进行清理和布置,确保通道畅通无阻,标识清晰可见。特别是急诊室,需要设置专门的伤员接收区、分类区、救治区和观察区,确保每个区域的功能明确,布局合理。
设备检查方面,需要对所有医疗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这包括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X光机、CT机等大型设备,以及止血带、夹板、绷带等常用急救设备。对于急救车辆,需要检查车辆的油量、刹车系统、轮胎、灯光等,确保车辆在演练过程中能够正常运行。还需要准备足够的担架、轮椅、氧气瓶等辅助设备,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在场地布置和设备检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所有电源插座和电线需要进行检查,确保没有裸露的电线和松动的插头。急救车辆的停放区需要设置警示标志,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还需要对场地内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确保灭火器、消防栓等设备完好无损,能够随时投入使用。
3.2 物资筹备与人员培训
物资筹备是演练前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需要根据演练的规模和预计的伤员数量,准备充足的医疗物资。这包括各种急救药品、手术器械、消毒用品、急救包、输液器、注射器等。还需要准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隔离衣、护目镜等,确保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能够有效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在物资筹备过程中,需要建立详细的物资清单,明确每种物资的数量、存放位置和负责人。物资清单需要提前分发给相关部门和人员,确保在演练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所需的物资。还需要设置专门的物资发放点,由专人负责物资的发放和回收,确保物资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人员培训是确保演练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在演练前,需要对所有参与演练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安保人员等。培训内容应涵盖应急响应流程、伤员分类与救治、设备使用方法、防护措施等。对于医护人员,需要重点培训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急救技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救治伤员。对于后勤保障人员,需要培训物资管理、场地布置、设备维护等技能,确保在演练过程中能够提供及时的支持。对于安保人员,需要培训现场秩序维护、紧急疏散、安全防护等技能,确保演练现场的安全和秩序。
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参训人员能够全面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参训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在培训结束后,需要进行考核,确保所有参训人员达到合格标准。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需要进行补训,直至达到合格标准。
通过充分的物资筹备和人员培训,可以确保在演练过程中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突发情况,提高医院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
第四章 演练流程概述
4.1 初步响应与伤员接收
在接到紧急通知后,医院应急指挥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所有相关人员迅速到位。救护车到达医院后,急救人员迅速将伤员从救护车上转移至急诊室。与此医院安保人员在入口处设立警戒线,确保现场秩序,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确保伤员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急诊室内的医护人员迅速分工合作,进行初步评估。医生和护士分别对每位伤员进行快速检查,记录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受伤部位和程度等。初步评估的目的是快速判断伤员的紧急程度,为后续的分流救治提供依据。对于意识不清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伤员,医护人员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紧急处理,确保其生命安全。
医院信息系统迅速启动,录入伤员信息,生成电子病历。信息录入后,系统自动发送通知给相关科室,确保各科室能够及时准备接收伤员。医院后勤部门迅速调配必要的医疗设备和物资,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行政人员与家属或联系人取得联系,告知伤员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4.2 分流救治与紧急处理
初步评估完成后,伤员根据伤情的严重程度被分为四个等级:红色(危重)、黄色(中度)、绿色(轻度)和黑色(死亡)。分流救治的原则是优先救治危重患者,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医护人员根据伤情分类,将伤员送往不同的救治区域。
红色伤员被立即送往抢救室,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进行紧急救治。抢救室内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等,确保能够迅速处理各种危急情况。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止血包扎等紧急处理,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确保伤员的生命安全。
黄色伤员被送往急诊观察室,由专门的医疗团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观察室内配备了必要的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X光机、超声仪等,确保能够进行全面的检查。医护人员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输液、止痛、止血等,确保伤员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绿色伤员被送往普通诊疗室,由医护人员进行常规检查和治疗。诊疗室内配备了基本的医疗设备,如血压计、听诊器、止血带等,确保能够进行常规的检查和处理。医护人员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包扎、止痛、输液等,确保伤员的伤情得到及时处理。
黑色伤员被送往太平间,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工作人员记录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信息,并通知家属或联系人。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善后工作,如遗体清洁、穿衣等,确保逝者得到尊重和妥善处理。
在分流救治过程中,医院各部门密切协作,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后勤部门及时调配必要的医疗设备和物资,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信息部门实时更新伤员信息,确保各科室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救治进展。医院行政人员与家属或联系人保持沟通,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确保家属的情绪得到安抚。
通过科学的分流救治和紧急处理,医院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大量车祸伤员,确保每位伤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提高救治成功率。
第五章 详细演练步骤
5.1 伤员分类与标识
5.1.1 根据伤情快速分类
在突发大量车祸伤员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对伤员进行分类是确保救治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根据国际通用的创伤评分系统,如创伤指数(TI)和创伤评分(TS),可以将伤员分为四个等级:
·红色(I级):生命垂危,需要立即救治。包括严重出血、心脏骤停、呼吸衰竭等。
·黄色(II级):严重但不立即危及生命,需要在1-2小时内救治。包括骨折、严重软组织损伤等。
·绿色(III级):轻伤,可以等待救治。包括擦伤、轻微骨折等。
·黑色(IV级):已无生命体征,不再进行救治。
分类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迅速评估伤员的意识状态、呼吸情况、循环状况和神经系统功能。可以使用简化的评估工具,如AVPU(Alert, Verbal, Pain, Unresponsive)评估意识水平,以及FAST(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超声检查快速判断内脏损伤情况。
5.1.2 使用不同颜色标识伤员
为了确保现场救治的高效有序,使用不同颜色的标识对伤员进行分类标记是必要的。具体做法如下:
·红色标签:贴在I级伤员的明显部位,如前胸或前额,以便医护人员迅速识别并优先救治。
·黄色标签:贴在II级伤员的明显部位,如手臂或腿部,确保在1-2小时内得到救治。
·绿色标签:贴在III级伤员的明显部位,如背部或手腕,等待进一步救治。
·黑色标签:贴在IV级伤员的明显部位,如脚踝或手腕,不再进行救治。
标识标签应清晰、易于识别,并且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也能明显可见。每个标签上应记录伤员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初步诊断等,以便后续救治和记录。
5.2 现场救治与协调
5.2.1 心肺复苏与止血包扎
在现场救治过程中,心肺复苏(CPR)和止血包扎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急救措施。对于心脏骤停的伤员,应立即进行CPR,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的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深度为5-6厘米。人工呼吸的频率为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呼吸。
止血包扎是控制出血的关键措施。对于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使用干净的布料或纱布进行直接压迫止血。如果出血部位较深或无法直接压迫,可以使用止血带。止血带应绑在出血部位的近心端,松紧适中,每隔1小时放松一次,防止组织坏死。对于开放性骨折,应使用夹板固定,防止进一步损伤。
5.2.2 紧急手术与药物治疗
对于需要紧急手术的伤员,应迅速转运至手术室。手术团队应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手术护士等,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常见的紧急手术包括开胸止血、开腹探查、骨折复位固定等。手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伤员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
药物治疗是现场救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休克的伤员,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进行补液。对于疼痛严重的伤员,可以使用止痛药,如吗啡或芬太尼。对于有感染风险的伤员,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有严重过敏反应的伤员,应立即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
5.2.3 协调各部门资源
现场救治需要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应急指挥小组应负责协调医疗、后勤、安保等部门,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医疗部门负责伤员的救治和转运,后勤部门负责物资的供应和设备供应。
第六章 演练中特殊情况处理
6.1 伤员数量超出预期
在医院突发大量车祸伤员应急演练中,伤员数量超出预期是一种常见的特殊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医院需要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所有伤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医院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所有可用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这包括调动备用医护人员、增派急救车辆、启用备用病床等。医院应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周边医疗机构保持密切联系,请求支援和协调资源。
医院应迅速调整救治流程,确保伤员能够快速分流。根据伤情的严重程度,将伤员分为红、黄、绿三类,分别代表危重、中度和轻度伤员。危重伤员应优先进行救治,中度和轻度伤员则根据资源情况逐步处理。医院应设立多个救治点,每个点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确保救治工作的高效进行。
医院应加强现场秩序管理,确保救治工作有序进行。安排专人负责现场指挥和协调,确保各环节的顺畅衔接。医院应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及时告知伤员的救治情况,减轻家属的焦虑情绪。
6.2 设备故障或物资短缺
在医院突发大量车祸伤员应急演练中,设备故障或物资短缺是另一个常见的特殊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医院需要迅速采取措施,确保救治工作不受影响。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和物资储备制度。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医院应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足够的医疗物资,以应对突发事件。
当设备故障或物资短缺发生时,医院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用备用设备和物资。对于关键设备的故障,应立即联系维修人员进行抢修,确保设备尽快恢复使用。对于物资短缺,应立即与供应商联系,请求紧急配送。医院应与周边医疗机构协调,借用必要的设备和物资。
医院应加强现场管理,确保设备和物资的合理使用。安排专人负责设备和物资的调配和管理,确保每一件设备和每一份物资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设备的使用能力和物资的管理能力。
6.3 沟通协调障碍
在医院突发大量车祸伤员应急演练中,沟通协调障碍是影响救治效果的重要因素。面对这种情况,医院需要迅速采取措施,确保各环节的顺畅沟通和协调。
医院应建立高效的内部沟通机制。设立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应急指挥中心应配备专业的通信设备,确保各环节的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医院应建立信息报告制度,要求各部门及时报告救治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以便指挥中心进行统一调度。
医院应加强与外部机构的沟通协调。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周边医疗机构、急救中心等建立紧密的联系,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资源的合理调配。医院应与公安、消防等部门保持联系,请求他们在交通、安全等方面提供支持。
医院应加强与家属的沟通。设立专门的家属接待区,安排专人负责接待和沟通,及时告知家属伤员的救治情况,解答家属的疑问,减轻家属的焦虑情绪。医院应通过媒体发布信息,及时向公众通报救治进展,消除社会的恐慌情绪。
面对伤员数量超出预期、设备故障或物资短缺、沟通协调障碍等特殊情况,医院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外部协调和家属沟通,医院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效率,保障伤员的生命安全。
第七章 演练评估与总结
7.1 评估指标与评分标准
评估指标与评分标准是确保应急演练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演练的实际情况,为今后的应急工作提供参考。以下是本次演练的评估指标与评分标准:
1.响应时间
o指标:从接到报警到启动应急预案的时间。
o评分标准:0-20分。响应时间在5分钟内得20分,每超过1分钟扣2分,扣完为止。
2.伤员分类与标识
o指标:伤员分类的准确性和标识的规范性。
o评分标准:0-20分。分类准确且标识规范得20分,每出现一次错误扣2分,扣完为止。
3.现场救治效果
o指标: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紧急手术等现场救治的效果。
o评分标准:0-30分。救治及时、操作规范、效果良好得30分,每出现一次错误或延误扣3分,扣完为止。
4.资源协调与调配
o指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资源调配的效率。
o评分标准:0-15分。协调顺畅、调配及时得15分,每出现一次协调不畅或调配延误扣2分,扣完为止。
5.伤员转运与后续治疗
o指标:伤员的转运速度与后续治疗的跟进情况。
o评分标准:0-15分。转运及时、后续治疗跟进良好得15分,每出现一次延误或跟进不及时扣2分,扣完为止。
7.2 演练过程回顾与亮点分析
本次医院突发大量车祸伤员应急演练,从接到报警到伤员转运,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各环节衔接紧密,展现了医院在应急处理方面的高效性和专业性。以下是演练过程的回顾与亮点分析:
1.初步响应与伤员接收
o在接到报警后,医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指挥小组立即到位,各部门人员迅速集结。救护车在5分钟内到达现场,初步评估伤员情况并进行分类标识。这一环节展现了医院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响应能力。
2.伤员分类与标识
o伤员到达医院后,医护人员迅速进行分类,使用不同颜色的标识进行区分。分类准确,标识规范,确保了后续救治的有序进行。这一环节的高效分类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
3.现场救治与协调
o医护人员迅速展开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紧急手术等现场救治工作。救治过程中,各部门密切配合,资源调配及时,确保了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一环节的高效救治体现了医院在应急处理中的专业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4.伤员转运与后续治疗
o伤员在初步救治后,根据伤情被及时转运至相关科室进行后续治疗。转运过程中,救护车与接收科室之间的沟通顺畅,确保了伤员的及时救治。这一环节的高效转运与跟进展示了医院在多部门协作中的协调能力。
7.3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尽管本次演练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以下是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1.响应时间稍长
o问题:从接到报警到启动应急预案的时间较长,部分环节存在延误。
o改进措施: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响应意识。定期进行模拟演练,确保在实际应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启动预案。
2.资源调配不均
o问题:在伤员分类与救治过程中,部分科室资源调配不均,导致救治效率降低。
o改进措施:优化资源调配方案,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顺畅。建立资源调配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调配所需资源。
3.沟通协调障碍
o问题:在伤员转运与后续治疗过程中,部分科室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转运和治疗的效率受到影响。
o改进措施:加强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培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定期进行跨部门的联合演练,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
4.伤员分类错误
o问题:在伤员分类过程中,个别伤员的分类存在错误,导致救治过程中出现延误。
o改进措施: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伤员分类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建立伤员分类的复核机制,确保分类的准确性。
通过本次演练,医院在应急处理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未来,医院将继续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确保在实际应急情况下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
第八章 附件与参考资料
8.1 演练相关表格与记录
在医院突发大量车祸伤员应急演练中,详细的表格和记录是确保演练顺利进行和后续评估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表格和记录示例:
8.1.1 伤员登记表
·伤员编号:用于唯一标识每位伤员。
·姓名:伤员的姓名。
·性别:伤员的性别。
·年龄:伤员的年龄。
·联系电话:伤员或其家属的联系电话。
·到达时间:伤员到达医院的时间。
·初步诊断:医生对伤员的初步诊断。
·伤情分类:根据伤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如红色(危重)、黄色(中等)、绿色(轻微)。
·救治措施:已经采取的救治措施。
·转运情况:是否需要转运及转运目的地。
8.1.2 人员分工表
·姓名:参与演练的人员姓名。
·职务:人员在演练中的职务。
·职责:具体职责描述。
·联系电话:人员的联系电话。
·所在部门:人员所在的部门。
8.1.3 设备物资清单
·设备名称:所需设备的名称。
·数量:设备的数量。
·状态:设备的使用状态(如良好、故障)。
·负责人:设备的负责人。
·存放位置:设备的存放位置。
8.1.4 演练时间表
·时间:具体的时间点。
·活动内容:在该时间点进行的活动。
·负责人:负责该活动的人员。
·备注:其他需要记录的事项。
8.1.5 问题记录表
·问题描述:在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发现时间:问题发现的时间。
·发现人:发现问题的人员。
·处理措施:已经采取的处理措施。
·处理结果:问题处理的结果。
1、紧急状态下医师人力资源调配预案
一、总则 1. 编制目的 为了在突发公共事件、院内突发事件等紧急状态时,能够迅速调配医师资源,确保医疗救治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范性文件。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因突发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以及本院突发事件导致的紧急救治工作。
二、调配原则 1. “预案”优先 医院相关应急预案中已确定参与应急处置的医师名单,依照预案规定执行。2. 就近就“闲” 在紧急状态下,优先从距离目标地点较近且工作非满负荷运行的科室在班医师中调动。若在班医师不足,再调动非在班医师。3. 资质“对等” 被调动的医师需具备应急处置医疗工作所需的法定执业资格、资质(包括工作年限、培训经历等),以及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应急工作要求。
三、人员调配 1. 人员调配范围 - 本市行政区内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或院内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本预案及相关预案启动,全院医师(包括休假人员)全部进入待调配状态,随时听从调配。- 本院个别科室发生突发事件进入紧急状态,本预案启动,该科室全体医师(包括休假人员)、医务部指定的相关科室医师(包括休假人员)、全院在班医师,全部进入待调配状态,随时听从调配。- 本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或《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专家组、医疗救援队中的医师,由所在组(队)长调配,未纳入应急专家组、医疗救援队的医师由医务部根据医疗工作需要进行统一调配。2. 人员调配规则及流程 - 非行政部门工作时间,科室出现紧急状态,现场当班医师认为需要其他科室在班医师紧急支援时,应立即报告总值班,由总值班现场调配其他科室医师(被调配科室至少保留一名医师),随后总值班通知被调配科室科主任安排其他医师补班。- 行政部门工作时间,科室发生紧急状态,当班医师在采取应急应对措施的同时,立即报告科室主任。科主任接报后,应初步评估当前状态的紧急程度,调配本科室医师,以保障工作需求。科室主任根据事件性质,及时到达现场指导处理。- 若紧急状态发生科室医师调配仍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或预测紧急状态可能升级时,应将相关情况报告医务部。医务部接报后,立即赶到现场进行评估,并迅速调动其他科室医师到现场支援医疗工作。- 各科室在配备一定人力的情况下,由于员工病假、休假、工作繁忙等情况造成人员紧缺的应急预案:- 根据科室特点和工作需要实行弹性排班。- 安排加班、限制调休、在允许范围内调整工作时间。- 由医务部临时从其他科室调配。- 遇到产假、长病假者,由医务部统一安排、调配,确保医疗工作不受影响。- 紧急状态下全院医师应以大局为重,服从各级调配,不得推诿、拒绝。接到应急调配通知后,应迅速抵达指定地点,按照现场指挥人员的安排,迅速、有序地开展工作。听候调配的医师必须保持 24 小时通讯畅通。
四、人力保障 1. 人员配备 -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本院医师人力资源规划,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医院规模、功能和任务,合理配置医师人力,并根据收住患者特点、疾病谱、床位使用情况等制定各科室人力配备原则及弹性调配方案。- 医务部、人力资源部负责执行本院医师人力资源规划,确保本院医师人力总量及人员职称结构满足紧急状态下医师人力调配需求,保证临床一线医师数量占全院医师数量不低于[具体比例]。- 各科室主任负责制定本科室医师年度招聘或引进计划,报医务部审核、汇总,由医务部提交并配合人力资源部,落实医师年度招聘或引进计划。2. 培训与演练 - 将本预案纳入医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内容。- 医务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紧急情况下医师人力资源调配演练,通过演练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升医师应变能力。
五、附则 1. 善后处置 - 凡接到应急通知不能按时到岗或不服从调配者,根据情节给予考核、警告,情节严重者暂停其执业活动或依据相关法规处理。- 紧急状态解除后,医务部负责通知全院医师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并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及本院相关制度,落实参与应急工作医师的补休或(和)补助事宜。2. 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医务部组织编制,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由医务部负责解释。医务部应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及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与完善,并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批。3. 预案实施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2、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
一、总则 1. 编制目的 完善本院应对突发事件紧急医疗卫生救援及院内紧急救治工作机制,确保在突发公共事件、院内突发事件等紧急状态时,能够迅速调配护理人员到位,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保障护理工作高效、安全、有序开展,降低护理风险,守护患者安全。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全国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因突发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护理工作,以及本院突发事件导致的紧急救治护理工作。
二、调配原则 1. “预案”优先 医院相关应急预案中已确定参与应急处置的护理人员名单,依照预案规定执行。2. 就近就“闲” 在紧急状态下,优先从距离目标地点较近且护理工作非满负荷运行的科室在班护理人员中调动。若在班护理人员不足,再调动非在班护理人员。3. 资质“对等” 被调动的护理人员需具备应急处置护理工作所需的法定执业资格、资质(包括工作年限、培训经历等),以及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应急工作要求。
三、人员调配 1. 人员调配范围 - 本市行政区内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或院内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本预案及相关预案启动,全院护理人员(包括休假人员)全部进入待调配状态,随时听从调配。- 本院个别科室发生突发事件进入紧急状态,本预案启动,该科室护理单元全体护士(包括休假人员)、护理部指定的相关科室护士(包括休假人员)、全院在班护士,全部进入待调配状态,随时听从调配。- 本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或《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专家组、医疗救援队中的护理人员,由所在组(队)长调配,未纳入应急专家组、医疗救援队的护理人员由护理部根据护理工作需要进行统一调配。2. 人员调配规则及流程 - 非行政部门工作时间,科室出现紧急状态,现场当班护士认为需要其他科室在班护理人员紧急支援时,应立即报告总值班,由总值班现场调配其他科室护理人员(被调配科室至少保留一名护理人员),随后总值班通知被调配科室护士长安排其他护理人员补班。- 行政部门工作时间,科室发生紧急状态,当班护士在采取应急应对措施的同时,立即报告护理单元护士长。护士长接报后,应初步评估当前状态的紧急程度,调配本单元护理人员,以保障工作需求。护理单元护士长根据事件性质,及时到达现场指导处理。- 若紧急状态发生科室护理单元人员调配仍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或预测紧急状态可能升级时,应将相关情况报告护理部。护理部接报后,立即赶到现场进行评估,并迅速调动其他科室护理人员到现场支援护理工作。- 各护理单元在配备一定人力的情况下,由于员工病假、休假、工作繁忙等情况造成人员紧缺的应急预案:- 根据科室特点和工作需要实行弹性排班。- 安排加班、限制调休、在允许范围内调整工作时间。- 由护理部临时从其他护理单元调配。- 遇到产假、长病假者,由护理部统一安排、调配,确保护理工作不受影响。- 紧急状态下全院护理人员应以大局为重,服从各级调配,不得推诿、拒绝。接到应急调配通知后,应迅速抵达指定地点,按照现场指挥人员的安排,迅速、有序地开展工作。听候调配的护理人员必须保持 24 小时通讯畅通。
四、人力保障 1. 人员配备 - 护理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本院护理人力资源规划,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医院规模、功能和任务,合理配置护理人力,并根据收住患者特点、护理级别比例、床位使用情况等制定各护理单元人力配备原则及弹性调配方案。- 护理部、人力资源部负责执行本院护理人力资源规划,确保本院护理人力总量及人员职称结构满足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调配需求,保证临床护理岗位护士数量占全院护士数量不低于 95%。- 各护理单元护士长负责制定本单元护理人员年度招聘或引进计划,报护理部审核、汇总,由护理部提交并配合人力资源部,落实护理人员年度招聘或引进计划。2. 培训与演练 - 将本预案纳入护理人员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内容。- 护理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演练,通过演练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升护理人力应变能力。
五、附则 1. 善后处置 - 凡接到应急通知不能按时到岗或不服从调配者,根据情节给予考核、警告,情节严重者暂停其注册护士工作或依据相关法规处理。- 紧急状态解除后,护理部负责通知全院护理人员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并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及本院相关制度,落实参与应急工作护理人员的补休或(和)补助事宜。2. 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护理部组织编制,报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由护理部负责解释。护理部应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及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与完善,并报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批。3. 预案实施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3、紧急状态下医疗设备与药品调配预案
一、总则 1. 编制目的 在突发公共事件、院内突发事件等紧急状态下,保障医疗设备与药品的及时、合理调配,满足医疗救治需求,提高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损害。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范性文件。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时的医疗设备与药品调配,以及本院突发事件(如医疗事故、医院感染爆发等)导致的紧急救治所需的医疗设备与药品调配。
二、调配原则 1. 生命优先 在紧急状态下,始终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优先调配对挽救生命起关键作用的医疗设备与急需药品。2. 统筹协调 成立医院应急医疗设备与药品调配领导小组,由院长或分管副院长担任组长,设备管理部门、药学部门、医务部门等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统一指挥、协调医疗设备与药品的调配工作,确保资源合理分配,避免混乱和浪费。3. 就近就便 优先从距离需求地点较近、获取便捷的部门或科室调配医疗设备与药品,以减少调配时间,提高救治效率。4. 合理利用 根据患者病情和救治需求,科学评估所需医疗设备与药品的种类和数量,合理调配,避免过度配置或不足,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医疗设备调配 1. 设备调配范围 - 生命支持类设备 - 心肺复苏设备,如除颤仪、心肺复苏机。- 呼吸支持设备,如呼吸机、简易呼吸器。- 循环支持设备,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体外膜肺氧合(ECMO)设备。- 诊断类设备 - 影像诊断设备,如 X 光机、CT 机、磁共振成像(MRI)设备、超声诊断仪。- 实验室诊断设备,如生化分析仪、血常规检测仪、核酸检测设备。- 治疗类设备 - 输液泵、注射泵、血液净化设备(如血液透析机、血浆置换机)。- 物理治疗设备,如红外线治疗仪、紫外线治疗仪。2. 调配流程 - 紧急状态发生时,科室应立即填写《医疗设备紧急调配申请表》,详细说明所需医疗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紧急程度及预计使用时间等信息,并向设备管理部门报告。- 设备管理部门接到申请后,立即核实库存情况。若库存充足,按照申请科室的需求进行调配,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收准备。- 若库存不足,设备管理部门应首先在医院内部协调其他科室借用。向有闲置设备的科室发送《医疗设备借用通知》,说明借用原因、设备名称、型号、数量和预计归还时间等。借用科室应积极配合,在规定时间内将设备交付给需求科室。- 如果医院内部无法满足需求,设备管理部门应立即启动紧急采购程序。联系供应商,说明紧急情况,争取尽快供货。同时,将采购进展及时反馈给需求科室和医院应急领导小组。- 调配的医疗设备应确保性能良好,并配备必要的操作说明书、维修手册和技术支持人员。设备送达需求科室后,设备管理部门应安排专人进行安装、调试和培训,确保科室人员能够正确操作和使用。- 设备调配后,设备管理部门应做好相关记录,包括设备的调出科室、调入科室、调配时间、使用情况等。定期对调配设备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合理使用。
四、药品调配 1. 药品调配范围 - 急救药品 - 中枢神经兴奋药,如尼可刹米、洛贝林。- 抗休克血管活性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抗心律失常药,如利多卡因、胺碘酮。- 常用药品 - 抗感染药物,如各类抗生素。- 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心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硝苯地平。- 特殊药品 - 麻醉药品,如吗啡、芬太尼。- 精神药品,如氯丙嗪、地西泮。- 放射性药品。2. 调配流程 - 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填写《药品紧急调配申请表》,提交给药学部门。申请表应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剂量、需求数量、紧急程度等信息。- 药学部门接到申请后,立即核实库存情况。对于库存充足的药品,按照申请数量进行调配,并通知申请科室领取。- 若库存不足,药学部门首先在医院内部进行调剂。查询其他科室的药品库存,与相关科室沟通协调,进行药品的转移调配。- 对于医院内部无法调剂满足需求的药品,药学部门应立即启动紧急采购程序。联系药品供应商,争取尽快供货。对于特殊药品,按照相关法规和医院制度,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后进行采购。- 药品调配过程中,严格遵循药品储存和运输的要求,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需要冷链运输的药品,应保证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符合要求。- 药品调配完成后,药学部门做好相关记录,包括药品的调出科室、调入科室、调配数量、调配时间等。定期对调配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防止药品滥用和浪费。
五、保障措施 1. 库存管理 - 设备管理部门和药学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系统,定期对医疗设备与药品进行盘点,详细记录设备与药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实时掌握库存动态。- 根据医院的业务需求、历史使用数据和突发事件的特点,结合相关法规和标准,合理确定医疗设备与药品的最低库存标准。对于低于最低库存标准的设备与药品,及时进行补充采购。- 对库存的医疗设备与药品进行分类管理,按照紧急程度、有效期等因素进行排序,以便在调配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资源。2. 维护与保养 - 设备管理部门应制定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保养和维修。重点对生命支持类和关键诊断治疗类设备进行维护,确保设备性能稳定、运行可靠。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记录维护保养的时间、内容、维修情况等信息。- 药学部门对药品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定期检查药品的储存条件、包装完整性、有效期等。对临近有效期的药品进行预警和处理,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使用。加强药品库房的管理,保持库房的温湿度、通风等条件符合要求。3. 培训与演练 -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医疗设备与药品调配的培训,包括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药品的管理、调配流程等内容。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设备与药品的熟悉程度和操作技能,增强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定期进行医疗设备与药品调配的演练,模拟不同类型的紧急状态,检验和完善调配预案。通过演练,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优化调配流程。
六、附则 1. 责任追究 对于在医疗设备与药品调配过程中,出现失职、渎职、违规操作等行为,导致医疗设备损坏、药品浪费或影响医疗救治工作的人员,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2. 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设备管理部门和药学部门负责制定和解释,根据实际情况和演练效果,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修订后的预案应及时发布,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3. 预案实施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4、加强对START简明检伤分类法日常培训与考核
世界卫生组织将大规模人员伤亡事件定义为灾难和重大事件,简明检伤分类法(simple triage and rapid treatment,START)适用于大规模伤亡事件(mass casualty incident,MCI),现场短时间内大批伤员的初步检伤,由最先到达的急救人员对伤病员进行快速地辨别及分类。
在第一时间为多名伤患进行初检,进行分区、按照伤情程度分别给予不同颜色的表示分类,伤情危重用红牌标记,伤情略轻用黄牌标记,普通轻伤且能自主行动用绿牌标记,已经死亡或伤情较重即将死亡的患者用黑色标记。
按照国际规范,制定分类标识应该醒目、共识、统一,这个标志称为标签。我国传统称为伤票。
我们目前统一采用:红,黄,绿,黑四种颜色的标签,分别表示不同的伤情及获救轻重缓急的先后顺序。
检伤分类原则
在灾难现场,特别是大型灾难时,伤员数量多、伤情复杂,而医生、设备、药品、材料等急救资源常常不能同时满足救治的需要,存在救治需求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因此需在短时间内熟练地对伤员进行初步评估,确定救治先后顺序、需要哪种类型的救护,以缩短急救时间,使最需要紧急救护的伤员得到优先救治和后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救援资源的作用,使总体救援达到最大效果。
①无法进行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检,只能根据简要的病史和体格检查作出判断。伤后的生理学改变比解剖性损伤更应受到重视。
②对每个伤员都采取相同的、规范化的步骤进行检伤。
③分拣级别的确定不仅取决于伤情,还取决于灾难性质、救援环境、伤员数量和救援资源等因素。
④灾难现场分拣一般不包括伤员的治疗,除非伤情紧急且简单的手法即能缓解伤员的紧急状态,可进行治疗。
⑤检伤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重复检伤,持续评估是必要和重要的。伤员伤情会发生变化,如内脏损伤随时间延续而出血增多,环境、救援力量、运送能力也会变化,均可使检伤级别发生改变。对伤病员进行初次检伤分类后,必要的时候还要在不同时段对其进行反复检查和记录,并比较前后检查结果的动态变化,对伤病情进行“再评估”,甚至再标识。
⑥检伤后伤员应安置于不同的区域等待治疗和转运。
⑦对无存活希望的伤员,分拣后可给予姑息性治疗;对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者直接标记为死亡,应尽快将其转移至远离分拣现场的尸体处理场所。
危重患者——第一优先(Immediate),红色标志。表示紧急治疗。伤情危重需立即进行医疗处理,优先给予护理及转运。有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能够用简单的方法、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资源进行救护,且经过救护能够导致较好的预后。如:可控制的四肢动脉大出血;打开呼吸道或解除气道梗阻后可自主呼吸,及时治疗能够获救。呼吸大于30次/秒,桡动脉搏动不能触及或毛细血管充盈大于2秒,伤员不能执行指令。
重症患者——第二优先(Delayed),黄色标志,表示延缓治疗。伤情平稳,但无法走动、呼吸循环稳定、神智清楚,有重大创伤,但仍然可以短暂等候而不会危及生命或导致肌体残疾的患者,有严重损伤,但经急救处理后生命体征或伤情暂时稳定,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延缓处理和转运。例如:单纯的股骨或肱骨骨折。
轻症患者——第三优先(Minimal),绿色标志,属于轻伤,称为可自己行走的伤员(walking wounded),无严重损伤,其损伤可适当延迟转运和治疗。将伤者先引导到轻伤接收站,这组伤员可等待重伤员处理结束后治疗,或在救援人员指导下自行救护,甚至还可以在人力不足时协助救援人员进行对其他伤员的急救。例如:体表擦伤、挫伤,出血较少的创口,关节扭伤等。
死亡或濒死者——第四优先(Black),黑色标志,表示伤情过于危重即使给予强力救治也少有存活希望者,停放在特定区域。因伤势过重,已死亡或无法挽救的致命性创伤造成的濒死状态。如呼吸停止,或头、胸、腹严重外伤而无法实施心肺复苏救治者。如:重型颅脑损伤,95%体表面积的Ⅲ度烧伤,即使开放气道伤员仍无呼吸。属于最不优先的患者。这些情形在资源匮乏或现场环境不安全时需要放弃,否则占用医疗资源会造成红色伤患大批死亡。当救援力量足够时也可给予积极治疗。
简明检伤分类法(START)
此法被很多国家和地区采用,适用于灾难现场短时间内大批伤员的初步检伤,由最先到达的急救人员对伤病员进行快捷地辨别及分类。通常分四步:
第一步:行动检查
(1)行动自如(能走)的伤病员为轻伤患者,标绿标。
(2)不能行走的患者检查第二步。
第二步:呼吸检查
(1)无呼吸者,标黑标。
(2)呼吸频率>30次/分或<6次/分,标红标。
(3)每分钟呼吸6~30次者,检查第三步。
第三部:循环检查
(1)桡动脉搏动不存在,或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按压指甲)>2秒者,或脉搏>120次/分,危重患者,标红标。
(2)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者,或脉搏<120次/分,检查第四步。
第四步:清醒程度
(1)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指令者,标红标。
(2)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和执行指令,标黄标。
世卫组织推荐的急救检伤分类标准
生命垂危,需要立即治疗,而且有望救活的伤员。 生命没有立即的危险,需要紧急但不是立即处理的伤员。 需要简单处理伤情的伤员。 心理受到创伤需要安慰和镇静的病人。 严重烧伤,当时当地无法救治,或者复杂病例迫使医生不得不在这个伤员和其他伤员之间作出取舍(黑色标志,放弃治疗)。 现场伤员分类是以决定优先急救对象为前提,首先根据伤情来判断。
触摸:成人触桡动脉有无脉搏跳动及强弱,可辅以甲床充盈测试。儿童可触摸股动脉,婴儿应触摸肱动脉有无搏动及其强弱。
通过以上对伤员简单分类,便于辩认和采取针对性急救方法。
找到人群当中有经验的救援人员或医护人员,听从听从指挥,统一行动。
将有受伤但确定没有骨折的人群搬离到空地上,并根据急救检伤分类标准分成四个片区,便于识别。
对处于危重伤患在原地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未能确定是否骨折请勿随意移动伤患。
密切注意观察伤患的意识。(是否由清醒转为昏迷,以及呼吸是否正常)
来源:医务管理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