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4300年!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

文摘   2024-11-12 23:15   山西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侯琎报道  汾水之滨、塔儿山脚下,尘封4000多年的陶寺遗址,又迎来一道曙光。11月12日,临汾襄汾县陶寺考古遗址公园,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举行。

      上午9时,从上古时期而来的鼍鼓表演,与激昂的晋南威风锣鼓先后登场,开馆仪式大幕拉开。全国考古领域、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齐聚馆前广场,共同见证博物馆大门徐徐开启。

      观众参观观象台遗迹复原互动装置

      走进博物馆,大厅中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标识碑,开启探寻陶寺文化的故事开端。大厅两侧的大型浮雕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为代表的世界文明,与中华早期文明代表良渚文化、石峁文化、二里头文化遥遥对望,折射出陶寺遗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与价值——从陶寺,看中国早期文明;从中华文明,看世界文明。

      步入展厅,“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3个基本陈列单元,“陶寺考古”“临时展陈”2个专题展览,以及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结合数字化复原、现代化展陈等多种手段,再现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生动阐释了陶寺遗址作为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和恢宏图景。

      观众拍摄陶寺遗址出土的一级文物玉兽面

      遗址博物馆共展出多璜联璧、彩绘蟠龙纹陶盘、铜蟾蜍片饰、绿松石镶嵌腕饰等230件(套)文物中。其中,首次公开展出的陶寺圭尺和立表最受关注。这件是目前考古发现世界最早的圭表仪器实物,以动态演绎的方式向观众立体展示其通过观察表影影长判断节令、地中的原理。另一展柜中,早期大墓中出土的彩绘蟠龙纹陶盘同样吸引了众多目光。大家不仅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实物展品,还可结合透明互动屏,全面地了解陶盘背后的故事,探索中华民族龙图腾的起源。

      首次公开展出的陶寺圭尺备受关注

      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在历时近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中,一个沉睡数千年的都邑再现世人面前。规模空前的城址、恢宏的宫殿、大型墓地,以及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观象台”……它们都是早期中华文明最有力的见证。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陶寺考古研究,将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部门联合开展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目前完成遗址分布范围内约400万平方米的考古调查,勘探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近3万平方米。

      ▲观众触摸朱书扁壶展柜的互动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从2013年起担任陶寺考古队领队。他介绍:“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遗址,陶寺遗址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程的重要支点,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

      从黄土中来,再立于黄土之上。这部陶寺文化的大书,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今后,这座集考古发掘、文物展陈、研究教育功能于一体的遗址博物馆,将集中呈现陶寺遗址考古研究成果,并依托正在持续开展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站、陶寺遗址现场展示、考古研学中心等形成功能互补,全面阐释陶寺文化,同时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中国方案。


视频:杨昊 冯思泉 侯琎
编辑:杨智伟
校对:蒋海霞
审核:李清伟

山西日报
山西日报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