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拗口”的“拗”和“执拗”中的“拗”读什么,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分享“拗”,看到“拗“字,由“手耿”和“幼”字组成的,你会怎么读呢,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了解“拗”字吧,本篇笔记写的是关于“拗”字的知识。
一、读音
"拗"字本音读作“ niù ”,还有读音为“ǎo、ào”。
在《唐韵》《集韵》《韵会》中的注音是“於絞切”,《正韵》中是“於巧切,坳上聲”。
那么一起来熟悉这个字的读音,不妨现在就在你的输入法里试一试,输入" ao、niu、 ",搜索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个字。通过实践来加深记忆,印象会更深刻哦!🔍📚🐾📝
二、字源
"拗"字部首为 扌,笔画8,左右结构,从手幼声,属于形声字。
拗字的篆文字形为:
拗字由“手”和“幼”两个部分组成。在汉字中,“手”通常作为偏旁,表示与手部动作相关的含义;而“幼”则表示年纪小,手脚细嫩无力的特点。二者结合,它的造字本义可以理解为是指幼儿的小手紧紧抓住大人的手,依靠内劲坚持而不放弃,展现出一种固执的状态。故拗字本义是指用手去拉或者拽的动作。
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古人在创造这个字时,可能是想表达一种即使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放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取决于具体的语境。
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拗,手拉也”。意思是“拗”这个字的本义是指用手去拉或者拽的动作。🤲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解释,因为“拗”字从手部,意味着它与手的动作有关。在古汉语中,这个字用来描述用手施加力量,使某物发生形状上的变化,比如折断或者弯曲。这与“拗”字的几种含义是相吻合的,无论是折断(ǎo)、不顺从(ào)还是固执(niù),都与手的动作或者由此引申出的行为和性格特征有关。简而言之,“拗”字最初就是描述用手去拉、拽或者折断的动作。
后来,它还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固执或者不顺畅的状态,比如我们常说的“拗口”。同时,作为动词,“拗”还可以指抓住手指掰折以示反抗的动作,比如“拗断”或“拗开”。
字源演变:拗字的字源在甲骨文和金文时期并未出现。到了篆文时期,拗字由“手”和“幼”两部分组成,形成了最初的“拗”字。后来,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写成了“提手旁”,而“幼”字的写法在楷书中进一步简化规范,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字形。
三、含义和用法
“拗”字有三个读音:ǎo、ào、niù,每个读音都带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①当读作ǎo时,含义是折断,就像你用力掰一根竹竿,直到它“咔嚓”一声断掉。🌿
唐代诗人温庭筠在《达摩支曲》中写道:“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这里用“拗”来形容莲茎的坚韧,即使被折成寸段,丝还连着,难以完全断裂。
②当“拗”读作ào时,它的意义转变为不顺从或者违反。🙅♂️
比如,你可能会说某个人“拗口令”,意思是他说话不顺口,或者在作诗时不遵循平仄的常规。
唐代韩愈在《答孟郊》中提到:“古心虽自鞭,世路终难拗。”这里的“拗”就是指难以改变或不顺从世道的意思。
③当“拗”读作niù时,它表达的是固执或倔强的性格。🤨
比如,你可能会说某个人脾气很“拗”,意思是他非常固执,不容易被说服。
《警世通言·卷四·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中提到:“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这里的“拗”就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性格上的固执和倔强。
拗口 读作 ào kǒu ,是指说起话来别扭,不顺口。
执拗 读作 zhí niù ,形容固执任性,坚持己见。
结语
"拗"字你学会了吗?今天的学习笔记就写到这啦,不妥之处,请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