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相框 | 占剑锋:“禹龙”潜跃,青春谱曲

政务   2024-12-04 22:17   江苏  

制图:李冰(石河子大学)

占剑锋不会游泳,但他却亲眼看到了发生在百米水深下的鳙鱼群风暴——

2020年7月初,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工程师占剑锋驾驶着第一台应用于高坝大库深水检测工程应用的“禹龙”号载人潜水器到杭州新安江水库进行下潜实验。“我与另一位试航专家驾驶着‘禹龙’号行驶在鱼群中间,灯光吸引着鱼群朝我们涌过来,身临其境与鱼同游,这是下潜实验中非常难得的一次体验。”再次讲述这段人与自然的奇妙经历,占剑锋的语气中依旧难掩兴奋。



风口抉择,“长期主义”


2018年3月,占剑锋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毕业。数家单位抛来的橄榄枝里,占剑锋在深思熟虑后作出了选择——进入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从事载人潜水器等多种水下工程装备的电控系统研究设计工作,成为中国载人深潜团队的一员。

这一选择在他人眼里,与母校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声名在外形成一种强烈反差,航空航天与载人深潜,万米高空与水下世界的研究有共性吗?
占剑锋直言自己曾经忐忑,“但是,有什么比做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更值得的呢?”
2018年5月,走上工作岗位的占剑锋开始跟随科室同事学习潜水器设计方法,一个个分体模块项目的设计中,占剑锋脑海中常常浮现的是同一个问题:“这怎么跟书上讲的不一样?”这名95后青年工程师接受着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从局部设计到系统协调的艰难转型。
压力席卷着占剑锋的内心,但他的应对方法通常是沉默的。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工作,占剑锋借来大量已完成项目的设计资料和书籍参考,“泡”在车间和同事们一起参与设备调试,技术上遇到困难问题就虚心向前辈们请教,“遇到问题时应该注重拆解,将问题定位到最小部分,然后再寻找解决方法。”
一次次的拆解与重构,占剑锋逐渐具备独立承担载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科研项目工作的能力,机遇在日拱一卒的磨砺中向他走来……


“深度”追问,勇往直“潜”


我国高坝大库建设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大型水库近800座,坝高100米以上超过200座,居世界第一。高坝大库深水检测工程是维护其安全运行的关键一环,但以往观察坝体情况主要依靠人工和水下机器人,探查范围极其有限,第一台应用于高坝大库深水检测工程应用的“禹龙”号载人潜水器应需而生,这也是首次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成熟技术引入到水库湖泊领域应用。

2018年,“禹龙”号载人潜水器进入设计阶段,占剑锋加入“禹龙”号项目组,独立设计了“禹龙”号授时定位系统、应急浮标通信系统和推进器应急控制系统,“攻关”二字贯穿了他的工作和生活。但当占剑锋再回忆那些与同事艰难“啃”下问题的时刻,只记得某个问题反复调试了一个月才找到答案后的“如释重负”感。
时间如白驹过隙,“禹龙”号的研发步入到试航阶段,占剑锋主动选择成为“禹龙”号的试航员。
采访中,记者得知占剑锋是不会游泳的。不会游泳的人对未知的水下环境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感,更何况要试航潜水器至超百米的水库坝底。“我要对我的设计负责。”占剑锋的语气严肃起来,“作为‘禹龙’号的控制系统设计师,驾驶潜水器到水底检验它的性能是我的本职工作,因此当项目和团队需要我的时候,我义不容辞。”
这是一场“义不容辞”的探险之旅——作为潜水器试航员和电气系统保障人员,占剑锋全程参加了潜水器的水池试验和水库试验,驾驶潜水器在3种不同类型的大坝进行了大坝坝面裂缝检测等作业操作,试验期间多次解决了潜水器出现的技术故障。
2020年11月,占剑锋与同事驾驶“禹龙”号在锦屏一级水电站共下潜作业10次,最大深度达200.7米,并在该深度处完成了悬浮作业、附着物清理、渗漏示踪、激光测距等作业任务。水电界公认:“三峡最大,锦屏最难”,此次水下作业创造了中国内河水域载人下潜作业的纪录。“禹龙”号的入水也首次实现了水利水电行业深水复杂环境载人潜水检测装备从0到1的突破,攻克了大坝深水检测载人潜水器多项关键技术,达到了专家实时诊断大坝复杂病害的目标,为高坝大库安全维护与处置决策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


“新质”力量,潜心向上


从2018年进入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工作,到成为主驾驶员驾驶“禹龙”号下水试航,一路走来,占剑锋感触最深的是团队中每个人都扎实践行着“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而今,占剑锋在团队里承担起更多的科研任务,在深海装备研发事业中追求着行稳致远。
“只要能把事情做好,我就依然想要继续努力。”占剑锋说道。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科研技能、创新的思维方式、卓越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持续自我提升的学习能力,是占剑锋想要与同行者共勉的努力方向——
研发工作之外,占剑锋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中身影活跃,组织开展“青年学术沙龙”等主题活动进行技术“切磋”;多次前往中小学校开展“蛟龙走进课堂”品牌科普活动,为学生们科普海洋知识与海洋装备,宣传弘扬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带动团员青年找准团的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有机融合点,充分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助力高质量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新质生产力”大潮将起,一番思索后,占剑锋平实地讲述了自己的认知,“行动是最好的注解,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一个领域深耕的同时,也要保持广阔的视野,与时俱进学习新技术,并将之整合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当中。”

往期精选

来  源|团建头条

审  核|刘松楠

团聚无锡
无锡共青团,青年身边的青春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