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新质引擎”寓意着我们正以创新为燃料,以科技为驱动,不断加速驶向未来的征途。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一次技术的跃迁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每一次生产力的革新都是引领时代浪潮的关键所在。即日起,集团公众号推出“新质引擎”创新纪实专栏。在这里,不仅仅讲述机器的轰鸣和数字的跳动,更是在探索一场关于“新”的革命——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从智能工厂的精密运作到绿色能源的高效利用,从前沿科技的突破性应用到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每一篇故事都是对“新”的诠释,每一项成果都是对“质”的追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拥有浙江省唯一的保军资质的企业,浙江省军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军工集团”)自重组以来,正以锻科技长板、扬军工优势起笔,深入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加快科研体系重塑重构,锻造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以“科技兴”为新质生产力
点燃“高效引擎”
“科技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新质战斗力的主要渠道,也是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科创条线全体干部职工一定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正确理解科技创新的作用。”军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尧才在创新研究院座谈会上强调,军工集团长期坚持做强科技创新硬支撑,提升科技创新硬实力,推动传统产业焕新,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添动能。
科技创新必须结合现代战争形态,以战场需求和实战训练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聚焦高端化、智能化、集成化 WQ 装备,集中人力物力攻关突破重点项目、重点技术重点产品,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一直以来,军工集团积极探索产品转型升级,已经形成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科研生产理念,初步形成了以首席科学家为引领的雁阵科创管理体系,科研成果显著,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稳步上升,新产业、新产品营收贡献率大幅提高。近几年来,科研项目数量一直保持在40项左右。
此外,军工集团牢牢抓住传统产业的升级,把产业的“内在潜力”转化为“外在动力”,通过深化与外部科研机构的合作,搭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在目标特性模拟装备、防暴产品等多个领域,集团已成功实现从单一系统向体系化、智能化产品的转型,加速了传统军品向智能无人装备的升级。
以“体系强”为新质生产力
点燃“持久引擎”
随着“十四五”发展阶段提出更高要求,军工集团将以更大力度的科研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对此,军工集团就现存问题“对症下药”,针对科研管理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方向提出了优化改进思路,以适应现代战场环境为目标,瞄准战争态势变化新需求,对现有科研项目开展再分析再论证,初步梳理出中短期相结合,新品研发、工艺改进、技术迭代、质量提升协同促进的科研计划,明晰了科研方向。
为了提高科研项目的成功率,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军工集团建立以项目为主线的管理体系,设立项目库,对内揭榜挂帅与对外合作研发并举,构建以人才引领项目、以项目培育人才、以项目配置资源、以项目考核绩效的新机制,真正让项目负责人有权、有责、有利,切实提升研发绩效和成果转化效率。
以“人才兴”为新质生产力
点燃“发展引擎”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军工集团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方位培育、引进、用好人才,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发挥好首席科学家在科研方向选择、科研资源整合、科研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释放“人才流量”,引领提升科研能力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KPI/GS 考核激励机制,要将工艺技术对生产经营的支撑作用纳入绩效考核,将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科研开发目标和成果转化绩效纳入考核,建立以价值创造、价值贡献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军工集团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与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开展含能ZD部技术共研;与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共建省级“智能移动无人系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进行无人机排爆、破障系统项目共研;与宁波天擎航天开展制导兵器动力系统产研合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接下来,军工集团将继续聚焦“两个途径”、发挥“三个作用”,持续推动“科改”企业发挥“头雁”和“尖兵”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唱响军工主旋律,传播军工好声音,汇聚起建设“新军工”的强大合力。
来源:军工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