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博,原陇南师专党委书记、
甘肃省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出版诗文集多部。
甘肃礼县是秦人、秦国、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秦人东进关中平原时的“革命根据地”和后勤保障的大后方,所以人们就把礼县称为“秦皇祖邑”和“大秦帝国的摇篮”,意思是说礼县是秦始皇的老祖先建立过秦国国都的地方,秦人当年是在礼县崛起的。
礼县古称西,西是一个方位字,指的是西边的天尽头,商周时代西被叫成了西垂和西犬丘,秦朝推行郡县制时改称为西县,属于当时的陇西郡管辖,北魏时改称为兰仓县,兰仓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县名,这个名字当与《诗经》中的《秦风·蒹葭》和西汉水有关,明成化九年改称礼县至今。
礼县的礼字,表达的是礼仪和礼乐文明的意思。繁体礼字的字面含义表达的是一种虔诚的祭祀仪式。
作为一个县名,一开始为什么要以方位词“西”来命名呢?这是因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大都居住在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中原地带,当时人们对天地的认识还处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天圆地方”概念之中,人们就把每天太阳升起来的地方叫东,把每天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叫西。当人们看见太阳每天都是从西秦岭的嶓冢山西边落下去的时候,就认为这里就是夕阳西下的天边了,而嶓冢山西边这块地方正就是现在的礼县,于是“西”这个地名就产生出来了。后来的西垂、西犬丘、西县这些名称都是根据“西”这个方位字衍生出来的。“西”这个地方也就成了当时人们观测天象时的首选之地。
嶓冢山就是现在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乡的齐寿山,齐寿山古代叫嶓冢山。嶓冢山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因为大禹和秦先祖伯益曾经在“嶓冢导漾”时来过这里,《尚书》中的《夏书·禹贡》篇里有“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的记载,《山海经》里有“嶓冢之山,汉水出焉”的记载,所以嶓冢山既是东汉水的发源地,也是西汉水的发源地。
西汉水古称汉水、漾水,也叫西江。王仁裕“西江浣肠”故事中的西江,指的就是西汉水。
根据《尚书·尧典》记载,秦先祖和仲一族,曾肩负部落联盟中央测日祭日的使命而“宅西”,就是秦先祖和仲根据朝廷的决定曾经率领族人迁到“西”这个地方驻扎下来测日祭日,制定农历和二十四节气。这个“西”指的就是今天的礼县,测日祭日的具体地点就是礼县盐官镇十字路口北面峁水河谷上游地区的红河镇天台山。峁谷古音读作昧谷,昧有昏暗之意。黄昏时分,天昏地暗,故昧谷就是太阳落下去的山谷。
“和仲测日”是秦人第一次西迁礼县,工作任务完成后,大量的族人便留在西汉水上游地区定居了下来。现在流行于礼县和西和县一些乡镇的“春官说春”民俗文化活动,就是对当年秦先祖测日祭日、制定历法和二十四节气,借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一种活态传承。
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先祖伯益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在表彰奖励大禹的同时,也表彰奖励了秦先祖伯益,舜帝先是给伯益奖励了一面黑色的锦旗,并给伯益一族赐了“嬴”姓,这就是秦人尚黑和“嬴”姓的由来,舜帝当时还说了一句“嬴姓一族日后必会大出于天下”的话。
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在商朝后期的嬴部族首领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这是秦先祖大规模地第二次西迁礼县,事实上,中潏时代嬴氏一族已在西汉水上游地区建立了一个以商王朝为宗主的小方国。当时中潏的儿子蜚廉、孙子恶来就在商王朝供职,蜚廉善走,恶来力大,两个人对纣王无比忠诚,周朝时出现的“助纣为虐”的成语说的就是这事。
周灭商时,纣王和恶来被杀,蜚廉因为去北方出差而躲过了一劫,但他逃到东方以后,就参与了商奄地区的反周叛乱。推翻周王朝的行动失败以后,蜚廉被杀,全族人就被周王室押解遣送到了与礼县相邻的甘谷县南部的朱圄山一带,后来他们通过现在甘谷县、秦州区、礼县交界的三县梁,沿着《山海经》里说的“杨廉川水”、也就是现在的峁水河谷经过秦州区的杨家寺和礼县的红河镇逐步地迁移到了西汉水上游地区,这是秦先祖第三次大规模迁移礼县,这时秦人的地位已由贵族降到了奴隶。
赢人从干旱少雨不适宜于人居的甘谷县南部翻过三县梁来到自然条件优越的西汉水流域,这是落难后的秦先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亲人、绝处求生的最佳选择。
到了周孝王时代,嬴族首领大骆的小儿子非子在西汉水上游的礼县盐官一带因为马养得好而出了名,就被周孝王提拔到了现在宝鸡市的汧河与渭河之间的那块地方为周王室养马。
非子之所以能够成为最优秀的养马专家,是因为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就是说非子一方面非常喜欢养马,另一方面他还很会养马。非子会养马的秘密武器,其实就是他掌握了养马时必须在饲草饲料中添加食盐这一项饲养技术。
非子果然不负厚望,把周王室的马养的匹匹膘肥体壮,而且幼马的繁殖数量也大大地增加了,周孝王视察以后高兴极了,就给非子封了领地,赐了“秦”姓,号称嬴秦,恢复了庙祀,让嬴秦一族成为了周王室的附庸。从此,秦先祖们就又从奴隶变成了贵族。
到了周厉王末年,西戎反叛周王室,非子的父亲,也就是嬴秦一族的首领大骆战败,西犬丘被戎人占领。周宣王即位后,大力支持非子的曾孙秦仲反击西戎,秦仲最后战死在了讨伐西戎的战场上。
秦仲战死后,周宣王召集秦仲的儿子秦庄公和他的五个儿子,做了伐戎动员,并派兵七千,帮助嬴秦与戎族进行决战。
秦仲父子率兵伐戎的战斗在西垂地区展开,周秦联军大获全胜!于是秦庄公继承了秦仲之位,又将都邑迁到了西犬丘,并得到了“西垂大夫”的封号。
秦庄公去世前,他的大儿子、也就是法定接班人世父为了给他爷爷秦仲报仇,执意要到前线率兵打仗,就把继承王位的机会让给了弟弟秦襄公。
秦襄公元年,也就是秦襄公刚刚接了秦庄公的班,当了“西垂大夫”后的第一年,秦襄公就把他的妹妹缪赢嫁给了戎人首领丰王做了妻子,从此秦人和戎人就由仇家变成了亲家。
由“襄公嫁妹”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了解到秦襄公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伟大的政治家。
正是因为“襄公嫁妹”,才有了在周幽王被杀之后,秦襄公“将兵救周”,扶持周平王坐上天子之位,并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的实力和从容;正是因为“襄公嫁妹”,才有了周平王建立秦国的想法,才有了秦襄公当上了秦国第一任国王的结果;也正是因为“襄公嫁妹”,才让西犬丘地区变成了后来秦人东进关中平原时的“革命根据地”和后勤保障的大后方。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原来礼县还是中国统战政策的重要发祥地,因为“襄公嫁妹”要比昭君出塞早700多年,比文成公主进藏早1300 多年。
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荒淫无道,为逗宠妃褒姒“千金一笑”,在“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中,失去了天下诸侯的拥戴,所以在他的岳父申候联合戎人灭周时,虽然烽火再一次燃起,但却没有一个诸侯前去勤王救驾,周幽王就被杀死在了骊山脚下。这时只有不是诸侯的“西垂大夫”秦襄公“将兵救周”,率领军队从西犬丘赶到镐京,驱除走了杀死周幽王以后赖着不走、要与申候平分天下的戎人,并拥立申候的外孙,也就是周平王登上了天子宝座,紧接着又护送周平王将周王室的都城由镐京迁到了洛邑,从此西周就变成了东周。
周平王为了报答秦襄公的再造之恩,就决定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秦国,并封秦襄公为秦国的开国君主,将原属于周王室的京畿之地、但已落入戎人之手的“岐以西之地”,也就是现在的宝鸡市的全部地盘赐给了秦国。从此,“附庸”变成了“诸侯国”,秦襄公成了名正言顺的一路诸侯。
周平王给秦国赐予的“岐以西之地”虽然当时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但这张“空头支票”却成了后来秦国东进关中平原合法化的一个“红头文件”,为秦人后来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秦人从殷商贵族演变成了殷纣余孽,再从周王朝的奴隶上升到拥有了自己的国家,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受尽了凌辱的秦国朝野上下,对自己新建立的国家格外珍惜,每一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国家呵护好、建设好,每一个人都想让自己的国家尽快强大起来,所以秦国当时虽然地处偏远,但却发展得很快。
然而秦国的迅速崛起,却引起了东方各诸侯国的觊觎和不安,面对来自于全天下的鄙视、羞辱和打击,尤其在秦孝公时代的“六国会盟,合纵灭秦”行动,极大地刺激和促成了秦国的“商鞅变法”,凝聚起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赴汤蹈火,脚不旋踵”的钢铁意志和无穷力量。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决心要变“六国灭秦”为“秦灭六国”。
所以,一代又一代的秦国人从来都没有懈怠过,从秦襄公在公元前771年就任秦国第一任国王开始,在经历了24代人,33位国君,550年之后,终于在秦王嬴政的率领下,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定都咸阳,建立了威震四海的大秦帝国。
这就是为什么礼县被定义为“秦皇祖邑”和“大秦帝国的摇篮”的根源所在。
大秦帝国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道分水岭,它结束了一个松散的联邦式分封制国家,开创了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秦以后,虽然王朝不断更迭,但“百代皆行秦政制,万世咸用始皇心”。即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依然是秦朝推行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所以,秦帝国关于郡县制国家管理制度的推行,不仅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一直影响到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至于秦王朝建立后,销毁民间兵器、撤除六国关防、统一文字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道路的功绩与作用,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果没有秦朝对语言文字的统一、对车辆道路的统一、对度量衡的统一,如果没有秦朝对人伦道德的规范,就不会有中华民族今天的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现在的欧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主要考虑的还是国家的完整统一和长治久安,所以他就让他的大儿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修筑长城,北拒匈奴,再让大将军赵佗率领30万大军去镇守南越,播撒文明,并且命令他们没有他的命令,不管国内发生任何事情谁也不能擅自班师回朝,这就出现了后来虽然秦朝二世而亡,但国家却没有分裂的政治局面。
所以,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像秦帝国这样伟大的帝国是找不出第二个的。
上世纪50年代,郭沫若先生曾经写了一组《十批秦始皇》的文章,发表到到第九篇时被毛泽东主席看到了,毛主席当即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也就是一首七律诗,诗中有这么几句直接肯定了秦始皇的丰功功绩,他说“劝君莫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虽死魂犹在······百代皆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郭沫若收到信后,第十篇文章就没有再发表,而毛主席的这首诗却在1973年8月5日以《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为题公开发表了。
秦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朝代,秦帝国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正源,而且它还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帝国,是创造并推行了一整套人类文明管理体系的大帝国。具体来说,秦朝就是一个为人类社会管理建章立制的朝代,它创造并推行的郡县制,至今仍是人类社会管理制度中最先进的一种制度,而这一制度的尝试和形成就是秦先祖在礼县这块土地上完成的。
关于郡县制管理的优越性可以举两个例子证明。
一是在近年来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口口声声讲民主、讲自由、讲人权的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防控工作为什么做得那么令人失望呢?原因除了文化和价值观的因素之外,就是由于总统指挥不动市长和州长,市民不听总统的命令造成的。但在中国,只要中南海政令一出,14亿人就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这就是郡县制的威力。
二是郡县制的国家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做到均衡发展,能够保证全国一盘棋,红旗处处飘。目前我们国家实行的转移支付财政政策就是依靠郡县制的国家管理制度而实施的。如果没有大一统中央集权制下的郡县制的保障,转移支付的财政政策就落实不了,党中央让一部分地方和一部分人先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决策就不可能变为现实。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之所以能够和发达地区一起快速发展,这是老先人给我们带来的福气。
秦帝国虽然二世而亡,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时间,但它却给人类社会发展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给礼县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稀世珍宝。用考古学家、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梁云先生的话说:“礼县境内荒凉的山沟里,蕴藏着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梁云先生还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而是考古工作者和从事秦汉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共同的认识。
200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联合组成的西汉水上游考古调查课题组,对礼县西汉水上游及其支流进行了一次考古调查,发现了汉代以前的各类文化遗址70多处,其中以早期秦文化为主的遗址38处。同时还发现了“红河镇六八图至岳费家庄”、“永坪镇大堡子山至永兴镇圆顶山”和“城关镇西山至石沟坪”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大遗址群,这三大遗址群是当年秦人在礼县的三大中心活动区。
1919年,在红河镇王家东台出土了一个叫秦公簋的青铜器,器身上的105个篆字铭文,说明这只秦公簋是第十三代秦王为祭祀他前面的十二位秦王而特意铸造的一件祭祀用礼器。
这只秦公簋现展藏在国家博物馆。当年这只秦公簋流转到北京后,立刻引起了王国维先生的高度重视,他通过对器物和铭文的深入研究,写了一篇《秦公敦跋》的学术论文,随着王国维先生文章的发表,礼县红河镇出土的这只秦公簋就名扬天下了。后来郭沫若、商承祚、胡受谦、冯国瑞、李学勤等历代学人都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山、西山遗址的相继发现指明了方向。
监制:靳淑敏 责编:王 芳
编辑:马丽红 校审:姚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