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Zong-Geng(华中科技大学)
近期,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与日本宇都宫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发表了题为“Fine 3D control of THz emission in air with dual femtosecond laser pre-pulses at tunnelling ionisation regime”的研究论文。
太赫兹辐射在频谱上位于微波与红外线之间,其具有频率高、脉冲短、穿透性强的特点,在生物成像、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如何高效地产生和精确地调控THz辐射一直是科学界面临的挑战。
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三脉冲”方法来增强和控制THz辐射。如图1所示,首先,两个较弱的预脉冲同时被发射到空气中的特定位置,在空气中产生等离子体和冲击波,从而改变局部空气密度。约9.7 ns 后,一个能量更强的主脉冲被发射到预处理区域。主脉冲与压缩空气相互作用,产生密度分布不对称的等离子体,从而对THz的强度和偏振特性产生影响。精确控制预脉冲的位置和时间可以调节所产生的THz辐射的强度和偏振特性。这种方法利用了空气中的非线性效应,实现了对THz辐射的高效产生和精确调控。
图1:三脉冲作用与检测装置示意图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三脉冲”方法(两个预脉冲+一个主脉冲),显著增强了THz辐射的强度,使得脉冲强度提升至15倍。这一突破为开发高效率THz源提供了新的路径。
基于上述实验装置,研究人员通过精确调整预脉冲的三维空间位置,实现对THz辐射强度和偏振状态的精确调控,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这一技术为开发可调谐的THz源提供了可行性,有望在互连通信等领域实现重要作用。
图2:预脉冲空间位置对于THz辐射的影响
与之前认为的THz辐射起源是等离子体中电荷分离产生的电流不同,本研究明确了这种电流无法在等离子体中生成,同时揭示了THz辐射实际上是由等离子体中电场不对称产生的旋转电流(Biermann battery 效应)形成。该发现加深了我们对超短脉冲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的了解,填补了THz技术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在理解THz辐射方面提出了新的技术与理论,对于我们在THz领域的认识具有重要价值,也将为需求日益增长的高效THz源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未来的研究可能基于此工作,进一步探索磁场转换效率、电子温度等对于增强THz辐射的新方法,使得THz辐射在更多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论文信息
Banner
👇 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