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学刊》2024年第9期目录

学术   2024-10-09 18:01   甘肃  

来源:兰州学刊

 


9
2024

兰州学刊

LAN ZHOU XUE KAN

以正式刊出版为准

ABSTRACT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城市文化建设的

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前景展望

任 杲 宋迎昌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指引下,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时期的城市工作重点任务,分别将城市文化建设重心落脚在服务于独立自主的政治经济体制建设、服务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75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开拓创新、坚持多元融合的城市文化建设经验。结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未来城市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符合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推动多种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城市文化建设;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前景展望

作者简介:任杲,经济学博士,长治学院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特约研究员。宋迎昌,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研究员。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工程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工作领导的伟大成就和思想脉络”(项目编号:2021mgczd007);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下山西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ZD030)。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为大特质研究


杜黎明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要论断,深化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民生为大”生动阐释现代化的本质,破解对现代化本质的理论遮蔽,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和超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使命及其自觉引领的历史主体特质,回应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以民生为大的拷问。始终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实践指引和参照,回应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做好以民生为大的拷问。
关键词: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自觉引领的历史主体特质
作者简介:杜黎明,经济学博士,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业文明与传统乡村社会权力现代化论纲

李发根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生活的年代恰值工业革命推动西欧、俄国生产方式的划时代变革,由小农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他们敏锐地觉察到工业化对传统乡村社会权力体系的瓦解与新型社会关系的形塑。小农生产方式的存续将社会人口主体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从而建构了以普遍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的日常生活,构成了传统乡村社会权力的内生基石。而只有到了工业化时代,随着贸易的扩张,农业外自由、平等就业机会的大量出现,农民才能真正意义上走出乡土,挣脱土地的束缚,实现个人经济的相对独立,以致人身依附逐渐解除。尤为重要的是,劳动社会化为妇女解放,成为真正的“半边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我们清晰认识转型时期乡村社会权力的演变路径,探寻其中合理和不合理的面相及根源,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工业文明;乡村社会权力;人身依附;现代化

作者简介:李发根,中国史博士,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中华文明传承、转型与新形态建构”建设项目。




“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杨淑静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真正开端。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非批判的运动以及非批判的形式进行了双重的批判,从而确定了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对象性活动”。“对象性活动”内蕴了辩证法理论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现实性原则、以主体性为基础的活动性原则、以对象性为基础的历史性原则。辩证法的三原则是建构“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的前提,是批判性、革命性的本质展现,是现实性和力量性的地基。

关键词: 对象性活动;双重批判;现实性;活动性;历史性

作者简介:杨淑静,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24A6)阶段性成果。



历史  文化




吹响创造人民文艺的号角

张志平

摘 要:文艺界发起“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后,为实施启蒙战略,着力创造以大众文学为主体的大众文艺。长期以来,受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限制,文艺界创造大众文艺的实绩不佳。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阐明文艺新方向后,大众文艺升级为符合党的文艺观的、雅俗共赏的、具有现代性的人民文艺。人民文艺的主要特征是人民创造、为人民创造、属于人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面向文艺界吹响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号角。新时代创造人民文艺的原则是人民导向,途径是深入实际、扎根人民生活,站稳人民立场、用现代意识之光烛照人民的生活和心理结构,运用民族形式、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新时代创造人民文艺的意义是增强人民文化自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升华大众文艺。

关键词:人民文艺;新时代;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张志平,文学博士,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工农兵作家在改革开放后的文学道路及经验教训研究”(项目编号:23AZW022)的阶段性成果。


当代北京农村饮水改良的历史考察

李小尉

摘 要:北京郊区农村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广大农民长期存在取水难、用水难、饮水卫生难的情况。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将农村饮水改良作为保护农民群众身体健康、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的重要工作,聚焦当代北京农村民众日常饮水改良问题的“水历史”,探究“水历史”背后的政策发展、民生实践与社会变革,不仅能够纵向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建设政策的发展变迁,横向考察不同历史阶段农村社会的水资源取用技术变革、日常卫生观念的革新等问题,而且可以将中共治国理政的政策发展与民生建设、人民生活状况的发展变革结合起来,综合分析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改善民生的大历史脉络。

关键词:北京;农村饮水改良;农村改水;技术;实践;

作者简介:李小尉,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2022年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技术,观念与实践考察:当代北京农村改水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项目编号:22LSA001)。


大后方的港口与腹地:抗战时期西部内陆跨区域经贸互动及对成渝关系的再造

刘岩岩

摘 要:按照港口—腹地理论,近代长江上游的重庆地区是东中部港口城市的腹地,为东部港口的发展提供出口物资,并销售和吸收港口从国外引进的商品和技术。全面抗战时期,由于东中部诸港口的沦陷,加之大后方被封锁对外沟通不畅,原本是腹地的重庆在战时成为西部内陆的对外港口,并通过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经贸互动逐步建立起和西部广大地区的经济联系,使其成为重庆的腹地。战时大后方呈现的港口与腹地模式,一方面继续通过初级产品的对外贸易维系和西南腹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工业技术扩散、资金融通逐步构建和西北腹地的关联。大后方跨区域的经贸互动,不但实现了对长江上游重庆和成都经济关系的重新塑造,而且在理论层面亦是对港口—腹地理论体系的完善,在港口—腹地传统“自东向西”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后方南北之间经济互动的战时新格局,从而更加彰显出中国经济的内在潜力和巨大爆发力。

关键词:港口—腹地;重庆;跨区域;经贸互动

作者简介:刘岩岩,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



经 济 学




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启示

——基于马克思生产力二维理论的分析


张晋铭 徐艳玲

摘 要: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依靠生产要素变革和劳动者之间协作深化两大要素实现。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成果,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并完成对传统生产要素的超越以及实现对社会再生产各领域的要素赋能,要依靠数据这一新型要素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内分工协作受数字技术影响日益去中介化,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内协作受数字技术推动日益协同化,社会生产力受数字技术强化的协作助推日益高效化,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全社会的协作规模、协作程度、协作方式,为实现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要持续以数字技术实现数据要素和资源的全社会共同享有,以数字技术加速社会劳动的组织模式和协作范式不断优化,以数字技术满足柔性化、分布式生产和个性化需求,以数字技术促成人类普遍交往程度持续加深,为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理论与现实启示。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数字经济时代

作者简介:张晋铭,法学博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徐艳玲,法学博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胸怀天下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2ZDA014)阶段性成果;2023年度山东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专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3RWZX15)阶段性成果。



长三角科创金融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双目标”路径研究


孟 添 贺 臻 陆岷峰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技进步,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市场的融合逐渐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区域之一,如何实现科技创新金融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双目标,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科创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实现科创金融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利益方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三角;科创金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孟添,经济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执行所长,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贺臻,经济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陆岷峰,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国宏新型城镇化发展联盟首席经济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互联网金融市场跨界风险的协同监管长效机制与政策研究”(批准号:21BJY0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共生融资模式与协同决策研究”(项目编号:20BGL009)的阶段性成果。



创新型省份建设:评估与对策


韩 烨 杨敏盖

 要:以国家建设创新型省份工作指引为依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理念核心内涵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外权威科技工作指标提出创新型省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全国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进行有效评估。结果显示,创新型省份建设呈现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内部两极分化明显等现状。究其原因,人才是最大的创新要素,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竞争力不匹配等问题凸显。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既要秉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升创新竞争力,又要坚持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筑牢创新能力的人力要素基础;同时加强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高质量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 创新型省份建设;创新竞争力;创新能力;人才赋能

作者简介:韩烨,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吉林大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敏盖,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项目“创新型省份背景下吉林省扶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30601005FG)。


法   学




论环境资源法之遵守自然规律原则


宁清同

摘 要:环境资源法确立遵守自然规律原则具有充分、可靠的理论依据,包括物质决定意识、生态中心主义、生态系统理论、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遵守自然规律原则乃环境资源法之基石和根本,也直接体现了环境资源法之特有属性,实有必要确立为基本原则。遵守自然规律原则是环境资源法之基础性、根本性和普遍性准则,是实现环境资源公平、正义之根基,对环境资源法律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效力,有着极其广泛的适用性,是环境资源法基本属性之集中体现,是生态理性法治化的关键。遵守自然规律原则要求人们不违背生态规律,服从并合理利用生态规律,包括以整体性为依据统筹解决环境资源问题,非必要不改变生态系统自然状态,合理享受生态服务,维护和保障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科学发挥生态资本作用。

关键词:环境资源法;遵守自然规律;基本原则

作者简介:宁清同,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基金项目:2021年海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项课题重点项目“以习近平‘两山’理论指引海南乡村振兴的政策与法律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021HNMGC03)的阶段性成果。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反思及其类型化建构

小强

摘 要: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是生态补偿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遍认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存在着基于流域源头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基于流域上下游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和基于流域内水资源利用的水权交易补偿模式三种主要类型,通过对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本质探讨,可以发现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本质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利益,基于流域内水资源利用的水权交易补偿模式由于与该制度本质不相符合,应当从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范畴之内予以剥离。在明晰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类型之后,对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运用类型化的方法重新界定,可以发现当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可以以生态利益为标准类型化为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和流域生态损失补偿,并且未来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也可以此为路径进行深化和拓展,这种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类型化建构也可以对整个生态补偿制度完善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生态补偿;生态利益;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失补偿;类型化

作者简介:李小强,法学博士,甘肃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项目“生态恢复性司法的实证考察与制度完善”(项目编号:19BFX184);2024年度法治甘肃省级课题“黄河流域环境司法协同法治优化路径研究”;2023年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类型化视角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研究”;2023年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甘肃省自然保护地‘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3ZZ06);甘肃政法大学校级专项课题“ 环境法法典化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GZF2023XZX07)等。



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




机器人普及与低龄老年人就业挤出:

事实、机制与政策含义

蔚金霞 李 民 倪晨旭 高文书

摘 要:提高老年劳动力的参与率和经济自主性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然而,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自动化技术发展对老年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造成了一定冲击。文章结合城市层面机器人渗透度数据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老年追踪调查数据,首次实证检验了机器人普及与低龄老年人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普及对我国低龄老年人就业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挤出效应。在影响机制上,文章发现机器人普及不仅通过改变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形成了不利于老年人就业的环境传导效应,还通过加剧老年人的老龄化观念,降低了他们的社会适应力,从而直接降低了其就业概率。此外,机器人普及通过改变老年人的福利配置效应,间接影响其就业意愿。文章进一步发现这种挤出效应在不同的老年群体间存在显著异质性,对男性、较高龄、已婚、有养老金以及生活在经济发达程度高、公共服务完备地区的老年人挤出影响更大。文章研究为充分激发老年劳动力潜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平衡技术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实现包容性增长提供了积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就业;老年就业;机器人;技术进步

作者简介:蔚金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李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倪晨旭(通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高文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教授。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研究”(项目编号:GQZD202100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系统结构、测度指标与建设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ZDA04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数字经才”研究生科研支持计划项目“人口负增长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对策研究”。



数字反哺视域下农村老年群体数字融入及治理策略 

小玲

摘 要:农村老年群体数字融入影响着整个社会数字化水平的提高。从农村老年群体数字实践主体地位出发,在尊重老年群体“数字拒绝”意愿之上,从微观能动层面探究其数字融入中的障碍并从数字反哺视角提出治理策略,助力农村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同时驳斥将不接受数字技术的老年群体统一贴上“数字难民”负面标签的行为。研究发现,个体生理社会因素的客观制约、自我动机效能的主观限制、孱弱的家庭反哺支持力度、社会媒介形象的负面呈现、数字陷阱与数字信任的牵绊成为影响农村老年群体数字接受意愿,阻碍其数字融入的障碍,而通过正视老年数字融入上的增长优势、营造适度压力型学习环境来积极重构数字反哺大环境,同时通过塑造良好的数字反哺家庭氛围及推动数字技能与数字素养齐头并进等方式营造家庭反哺小生态,为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感和重构和谐家庭代际关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反哺;农村老年群体;数字融入;学习意愿

作者简介:许小玲,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与民生工程研究所所长。



历史学研究通讯
历史学研究通讯:第一时间分享历史学资讯,服务于高校科研工作者、硕博群体和历史爱好者。主要致力于推送关于中国史侧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资讯、研究动态、人文地理、逸闻趣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