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的回响㉟|军号吹响,冲锋!

时事   2024-12-02 09:39   江西  



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1999年,我父亲临死的时候,他都在做这个吹号的手势,‘嘟嘟嘟……’在那里吹。”在于都县禾丰镇园岭村的一间民宅内,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曾裕胜沧桑的脸庞上。他的眼中闪烁着光,思绪飘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曾裕胜缓缓地说:“我父亲曾卫国17岁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因为年纪小,一进部队就担任了红军的司号员。”他话语中透露出对父亲的无尽敬意。曾卫国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名英勇的战斗英雄!戎马半生归故里,离开人世时,曾卫国仿佛还是那个年轻的司号员。


▲65岁的曾裕胜模仿父亲曾卫国吹军号。摄影丨龙楚良


“他说他忘不了,他爱好吹号。”军号,是红军部队用来控制战场节奏和战士们行动的“无形的指挥棒”,而司号员,正是吹响军号的人。曾裕胜知道,父亲忘不了的是在战场上冲锋杀敌的时光,他深深怀念着那些和战友一起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的日子……


“起床要吹号,吃饭要吹号,做操要吹号!在战场上,比如大部队拼刺,都是需要吹号的。不吹号,战士就躺在那里,不敢起来;一吹号,全部的人都要冲锋!”说着说着,曾裕胜的声音逐渐激昂,仿佛那军号声就在耳边回荡。他的手不自觉地模仿着父亲吹号的动作,眼中闪烁着敬佩。


一声军号,刺破战场硝烟迷雾;一声军令,万千儿郎奋起冲锋!也正是这号声,让多少敌人胆战心惊。“战士之间都有感情,一旦有战友在战场上牺牲了,他们为了报仇就拼命地打。”父亲告诉曾裕胜,军旅生涯的大部分时光,艰苦和伤亡常常相伴。


▲曾裕胜接受江西新闻客户端记者采访。摄影丨龙楚良


“我父亲说,部队里牺牲得最快的就是旗手和司号员。”曾裕胜介绍,在战场上旗手拿着红旗,一下就暴露在敌人视线中;而司号员一定要站起来、挺起胸来吹号,也很容易暴露。每一次吹号,都面临着死亡的风险;每一声号响,都可能是对战友的最后一次召唤。所以,每一次走上战场吹响冲锋号,父亲曾卫国都把那当成生命中最后一次吹号!


当中央红军长征行至广西境内,在一次战役中遭遇强敌的疯狂阻击。号声响起,冲锋!继续冲锋!战士们前仆后继,如同潮水般涌向敌人……最终,曾卫国所在的团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几乎全军覆没。那些曾经一起笑过、哭过、并肩作战的好兄弟都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曾卫国身负重伤,侥幸活了下来,却与大部队走散。


“活下来的也没几个,父亲就讨饭回家。”曾卫国历经艰险,终于徒步回到家乡于都,后又躲到会昌县罗田镇烧窑。1942年冬天,曾卫国被抓去当壮丁,在国民党部队参加抗日战争。4年后,曾卫国参加了新四军。从1948年起,他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多次立下战功,在部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他被提升为副排长,1950年担任炮兵连的排长。1950年,曾卫国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4年后在朝鲜带病复员退伍回乡务农。

▲曾卫国后代向当地博物馆捐赠了多件珍贵的革命文物。(资料图)


从17岁参加红军到38岁退伍返乡,曾卫国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了战场,奉献给了保家卫国。曾裕胜回忆,父亲身上有三处触目惊心的伤疤,那是战场留给他的光荣印记。一处疤痕位于后颈脖子中央位置,很深很大,是拼刺刀肉搏时留下的痕迹;另两处枪伤的伤疤,分别在父亲身体左腰部及右后背上,见证了父亲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


不敢忘记,那军号声声,鼓舞着战士们奋勇冲锋……和平年代,硝烟远去,那嘹亮的军号似乎并未消逝,那号声穿越时空,依然震撼着每一个聆听者的心灵,你还能从中听到来自历史的回响——不怕牺牲、无所畏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保家卫国的热血与忠诚,值得永远铭记于心、代代相传。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文字:江西新闻客户端全媒体记者朱叶
视频:龙楚良
编辑:胡宇浓
复审:邵平 张文娟 陈双双
审签:胡萍

江西日报
方向凝聚力量。中共江西省委机关报:权威独家的新闻资讯,便民为民的民声通道,有信有爱的互动平台。在这里,读懂江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