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 人物专访 ——叶依谦:薪火传承,坚实成长

科技   2024-09-24 16:19   北京  

筑匠工程网


建筑与城市人物专访


叶依谦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秘书长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

叶依谦,199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工学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叶依谦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资深会员,建筑师分会秘书长。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常务理事,建筑与城乡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获得2005年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第二届全球华人优秀青年建筑师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国家优秀勘察设计银奖,以及其它多个行业优、部优奖项。代表作有:孟中友好会议中心、国际投资大厦、北航新主楼、国电新能源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等。

摘 要

作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建院)第三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叶依谦是建筑名校天津大学建筑系的高才生,他对建筑创作有执着的专业精神和创新追求,对绘画艺术和美学表达有着独到见解。作为北京建院的执行总建筑师、创作中心主任,他的坚实成长离不开北京建院厚重的技术积淀和文化传承。

在北京建院即迎来建院75年之际,筑匠工程网(以下简称:筑匠网)对叶依谦执行总建筑师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他分享了自己对北京建院“整体创新”创作思想深刻理解,介绍了他在创作实践中升华的“系统设计”设计观,并将“系统设计”理念在他近期的代表作品“北京副中心行政办公二期项目”付诸实践。叶依谦还重点回顾了自己天津大学毕业到北京建实习、入职、成长的精彩历程,深情表达了对北京建院行业内巨擘无私培育的感激之情;同时他也肩负起培养北京建院下一代建筑师的重任,成为北京建院传承文化的火炬手。

点击观看采访精彩片段↑↑↑


筑匠工程网



建筑与城市人物专访



 Question 01 



筑匠网:北京建院今年即将迎来75周年年大庆,是什么样的创作精神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始终能保持高水平的建筑作品输出?


叶依谦:

今年北京建院迎来了建院75周年的重要时刻。去年,我们成功规划设计并建成了具有纪念意义的院史馆,我荣幸地与马国馨院士、张宇大师等一同担任策展人,参与了空间设计和展陈设计的全过程。整个项目从设计到建造历时近一年,凝聚了我们团队的智慧和汗水。北京院的发展始终与共和国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段紧密相连,共同脉动。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着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北京建院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的转型。这75年的传承历程让我深切体会到,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前行,我们才能在建筑领域持续创新、发展。
▲北京建院院史馆
谈及我们院的创作精神,我们将其精髓提炼为“整体创新”。这一选择有着深厚的背景和原因。首先,“整体”二字体现了北京建院的综合特质。回顾北京建院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北京建院不仅局限于民用建筑设计,更是广泛涉足工业建筑领域。我们设计的工业建筑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涵盖了机械、化工、电子等多个行业。这些工业建筑项目在我们的档案分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甚至一些传统意义上属于工业建筑的“冷库”等项目类型,在我们这里都不被简单归类为工业建筑,而是作为普通建筑来对待。北京院作为一个多专业、全领域服务的设计单位,我们实际上扮演着设计总承包单位的角色。这意味着我们有能力从项目策划开始,贯穿规划、设计、建造,直至最后的评估,全程参与并主导整个设计过程。这整个流程也体现出了我们在专业上所强调的“先策划后评估”的全流程管理设计理念。这种“整体”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不仅体现了我们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综合实力,更是我们不断追求创新、超越自我的重要保障。
之所以强调“创新”,是因为我们始终紧随时代的步伐,保持前瞻性的转型思维。例如,北京建院作为行业先锋,率先引入了CAD技术,并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我们曾设立专门的计算机所,自主编制软件,这在当时的技术领域是非常超前的。在90年代,我与柴裴义大师共同设计的孟加拉国际会议中心,这是一个典型的创新案例。该项目于1998年设计,当时我们就前瞻性地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尽管当时国家尚未制定任何绿色建筑的标准。我们依靠被动式节能设计和各种创新手段,成功降低了能耗,使该项目在绿色建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今,面对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的浪潮,我们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不断探索和实践新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这种不断追求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正是我们北京建院的独特魅力所在。
孟加拉会议中心.全景
在创作中心的工作室中,我们坚定秉承北京院一贯的创作观——“整体创新”。具体到我们团队的运作,在坚守这一核心理念的同时,也融入了我个人和团队发展的独特选择,形成工作室鲜明的创作特点。自2005年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系统设计”的创作理念,将北京院整体创新的创作观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我们致力于将这一创作理念融入每一个设计项目中,确保每一个作品都能体现我们的专业精神和创新追求。



 Question 02 



筑匠网:您的团队人员构成是什么?工作机制和学习机制又是怎样的?


叶依谦:

我们的团队以建筑专业为主导,虽属单专业团队,但实质上在创作中担任着项目的总统筹者角色。我们强调“系统设计”的核心理念,其中核心要点在于,作为建筑专业团队,建筑专业不仅是设计的龙头,更是整个设计流程的引领者。从策划、规划、设计到建造,我们全程参与,确保建筑项目的专业性和完整性。

然而,现代建筑工程设计日趋复杂,涉及多个系统和专业领域的协同合作。因此,我们的工作模式不仅要求团队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还要作为复杂系统设计的统筹者,提升思维维度,进行升维思考。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跳出单一专业的局限,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视角审视问题,确保整个设计项目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这种升维思考的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项目的整体情况,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Question 03 



筑匠网:在遇到甲方提出的不完整的设计意图时,您和团队是如何替甲方做前期策划,协助甲方找准项目定位?


叶依谦:

在过去两年里,我作为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常务理事、建筑与城乡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与专委会专家共同努力推出了 “全过程工程咨询技术标准”的团体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凝聚了我们专委会旗下十几家北京大型央企、国有设计院资深专家们的共同努力和长时间研究。我们的研究工作聚焦于全过程工程咨询,旨在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工程建设组织体系,其中不仅涉及了清华大学庄院士提出的“前策划后评估”理念,更是对设计过程的全面补充和完善。

当前,我们探讨的全过程工程咨询致力于解决一个核心问题:确保一个项目从策划阶段开始,直至其建造完成,乃至其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专业的设计服务。这意味着,我们的服务将贯穿项目的整个周期,从起始的策划到最终的报废拆除,全程提供细致入微的咨询与设计支持。

经过对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深入研究,我们在理论层面获得了坚实的支撑。我们广泛调研了国际上,包括欧美、日本及东亚等不同体系中的类似做法,并从中提炼出了一套独特的思路。

北京副中心行政办公二期项目为例,我们介入的时机非常靠前,满足了甲方前期策划的需求。由于一期项目时间紧迫,没有充分进行前期策划,到二期项目设计前期,甲方希望我们能在严格控制投资的前提下,解决一期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并打造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办公园区,甚至期望能在此实践建筑师负责制。为此,我们投入了近半年的时间进行精心策划,深入研究如何在确保工程造价合理的同时,满足政府行政办公区的技术标准,并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办公环境。如今,二期的办公街区已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我们仍在持续跟进后评估调研工作,以不断完善和优化我们的服务。

北京副中心行政办公二期


 Question 04 



筑匠网:在北京副中心行政办公二期项目中,您的团队既做了前期策划、也践行了筑师负责制,付出超出常规的工作量,为项目的设计、建造、运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请问甲方有没在设计收费上给予补足?


叶依谦:

政府主管部门乃至整个行业层面,关于工程项目建设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的共识日益增强。为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业界已达成共识,如推行项目负责制、强化全过程工程咨询、实行设计总承包等模式,旨在将设计服务范围向前端策划延伸,并覆盖中后端施工建造直至后期运营的全链条,确保项目后评估的完善性。这种责任与服务的延展,是行业自我提升与优化的重要体现。
然而,法律法规的滞后性逐渐显现,特别是在服务费用安排上。例如,建筑师负责制的专项服务费在现行投资体系中缺乏明确资金渠道和依据,导致设计单位在承担额外监理职责时,面临收费难题。这不仅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也挫伤了从业者的积极性。
此外,跨部门协同的复杂性也不容忽视。住建体系发改体系间关于质量安全管理的协同,需要更高层次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其难度远超初期设想。当前行业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尽管各方已逐渐明确改进方向,但在具体实施层面,如设计收费等老问题的解决仍显缓慢。
鉴于此,我们持续通过多渠道向政府及主管部门表达关切,呼吁加快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相信政府正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但改革步伐仍需进一步加快,以满足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Question 05 



筑匠网:请您从师徒传承的时间轴线,分享您加入到北京建院以来成长历程?


叶依谦:
北京建院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深厚的传承,自成立以来便一直延续至今。我1995年研究生期间有幸来到北京建院实习,那时我在吴观张和王昌宁总建筑师的工作室。这两位刚退休的前辈成立了工作室,旨在培养北京建院的年轻人才。他们将有潜力的年轻人选拔进入工作室接受一年的培养,随后再分配到各个设计所。我幸运地在这个工作室实习了半年多,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北京院的独特氛围。
之后我正式成为北京院的一员,并在何玉如总建筑师的指导下工作了一年。那一年,我参与了一项具有传奇色彩的任务——整理我们院张镈老总的作品集。这个任务耗时半年,每天我都要往返于北京建院的档案库和北京市的城建档案馆,仔细翻阅旧档案。每个月我都要去张老总家汇报工作,他给我写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信,这些信件都是他用复写纸亲笔书写的,原稿他都妥善保留。
这段经历对我影响深远,让我深刻理解了北京建院的工作方式。每天与何总并肩工作,观察他的工作模式,我也积极参与设计工作。这一年半的时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成为我职业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随后我加入了当时的三所,也就是现在的第三设计院。初到三所,我跟随魏大中总参与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项目,恰逢国内投标阶段。魏总是我们院的剧院专家,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成功完成了一轮投标,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国内投标中我们位列第一。然而,随后的国际竞赛我并未继续参与。

之后,我幸运地得到了与柴裴义总共事的机会,并参与了多个项目。柴总是会展办公领域的专家,尤其擅长援外建筑的设计。在他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孟加拉会议中心、缅甸会议中心等项目,并最终负责了国际投资大厦的设计。起初,在孟加拉会议中心项目中我只是辅助工作,但幸运的是,我的设计方案得到了柴总的认可并被选中参与投标,最终也成功中标。

孟加拉会议中心.室内


缅甸国际会议中心

国际投资大厦

以上就是我职业生涯前七八年的主要经历。
在2005年,随着北京建院的改革和机构调整,我积极响应并成立了工作室从那时起,我开始带领自己的团队运营工作室。在工作室的初创阶段,我们得到了众多业内巨擘的悉心指导,包括马国馨院士和刘力大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宇大师不仅在设计上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还在运营和经营管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支持。这些来自我们研究院的资深专家们的指导,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个人的职业经历中一段宝贵的时光。

▲北航致真大厦

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科研办公楼

关于传承,《建筑师诗书画印唱和》这本书也是传承的一种体现。虽然我在绘画领域不能自诩为专业,但这份对美的追求与探索,在团队的交流中得到了极大的滋养。吴亭莉是我之前在三所时的副所长,她不仅在岗位上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其诗作更是才华横溢,她和何如玉大师是夫妻,何大师的书法作品更是达到了大家的高度,令人敬仰。文跃光书记对篆刻艺术的热爱与钻研,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经过三四年的沉淀与积累,我们决定将这份珍贵的交流成果集结成册,出版《诗书画印》一书,是我们北京院三代建筑师的一个互动

作为天津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我深刻理解到建筑学教育中绘画与形式感的重要性。这种教育传统不仅培养了我们的手绘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们的审美眼光与艺术素养。因此,我认为绘画训练对于建筑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设计思路,更能在设计中融入更多的艺术元素与创意灵感,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建筑作品。
对于北京院的深厚传承,我深感其宝贵。从与每一位前辈的接触中,我都汲取了不同的智慧与经验。从学习到工作,再到能够独立承担责任,这段历程对我来说极为珍贵。如今,我也肩负起带领年轻人、培育新一代团队的重任,致力于培养并扶持年轻的建筑师。如果通过我们的帮助,有年轻建筑师能够脱颖而出,我会深感欣慰,并认为自己没有辜负北京建院这一传承体系的期望。


 Question 06 



筑匠网:请您从职业建筑师的角度,谈一下什么是好建筑、好房子?


叶依谦:
首先,与时俱进、解决现实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建筑作为时代变迁的载体,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例如无论是旧房改造还是新建房屋,作为使用者首先会关注网络覆盖和信号质量,Wifi是否畅通已成为现代建筑的标配,甚至是刚性需求。
此外,现代建筑的复杂度也日益增加。与20年前相比,如今的建筑在通风、空调、采暖等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健康建筑不仅要求温度适宜,还注重空气品质、采光通风、隔音效果等。再以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交通枢纽建筑为例,面对日益繁忙的城际、城市交通,如何高效解决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问题,确保人流的安全、效率、可靠和舒适,也是建筑师需要着重考虑的系统问题。
因此,我认为好建筑的关键在于两个核心观点:
首先,必须保持一种现实态度,好设计好房子必须直面并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功能性需求还是舒适性要求,我们都应深入了解并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其次,好的设计应具有前瞻性。这意味着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应对未来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和规划。我们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需求,更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变化,确保建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能够保持其先进性和适用性,为用户提供持久且良好的使用体验。这样的前瞻性设计,不仅是对用户负责,更是对时间和资源的尊重。

采访丨筑匠工程网 张力

编辑 | 筑匠工程网 李莉

视频丨筑匠工程网 齐天赐

校审丨筑匠工程网 张力

注:文中图片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
本账号是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的官方账号。协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坚持依法、自主、民主办会的原则,遵纪守法,维护会员和行业的合法权益,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促进北京地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为首都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