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行长首次说出数字货币真相

科技   2024-06-03 12:25   福建  

从人民银行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到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全线大涨,从数字人民币香港跨境试点扩容,到美联储降息预期推迟……货币金融市场的变化热点不断,相关的讨论也乐此不疲。然而,在繁复多变的讨论中,不乏一些看似寻常且被广泛接纳的看法,实则潜藏着与真相偏离,甚至悖逆逻辑的误解。

对于此,王永利在《货币大裂变:颠覆认知的信用货币》一书中,以信用货币为线索,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货币金融领域诸多充满争议的基础和热点话题,对现存的认知偏差进行了拨乱反正,提出了一系列颠覆性的解释和结论。
王永利,曾担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SWIFT首任中国大陆董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王永利作为中国银行总行全球金融交易部门的主管行领导和应急工作组负责人,直接参与了中国银行全面应对的工作。在此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面对这样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人们原有的货币金融知识显得格外苍白,难以准确预测、充分解释和有效防范类似的大危机。

近日,北青金融专访了王永利,他分享了对于货币演变规律的深入见解和思考,并对准确把握数字货币提出了独到看法。
北青金融:5月21日,比特币再次突破7万美元大关,并带动虚拟货币全线大涨。您怎么看待比特币的前景?
王永利:比特币虽然在技术层面采纳了区块链与加密技术等创新手段,但从货币层面上观察,它的设计理念与黄金有着极高的相似度。黄金在世界上的存量是有限的,且随着时间推移,其开采难度逐渐增大。直观上越往后,新增量就会越少。比特币的生成机制类似,总供应量被限定为2100万个,并且规定第一个4年每10分钟左右一个区块,通过计算破解每个区块奖励50个比特币(挖矿)。第二个4年每个区块奖励数额减半,为25个比特币。以此类推,每4年左右减半一次,到2140年,挖掘工作将完成超过99.99%,即宣告结束。截至目前,已挖掘出的比特币数量接近2000万个,剩余数量很少,挖矿和分布式运维消耗能源非常大。
相较于黄金,比特币不仅货币总量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其阶段性新增量也受到严格约束,如果市场普遍使用比特币作为交易媒介,其流通量显然是不够的,除非比特币的价值大幅上升。但对货币来说,不管大幅升值还是大幅贬值,严重通货膨胀还是严重通货紧缩,都是灾难性的。理想的状态下,币值越稳定越好,并且货币供应量应与社会可交易财富价值总额相对应,具有可调性。以黄金等任何具体实物作为货币,必然存在其储量和供应量难以跟上可交易财富价值增长无限性对货币需求的悖论,即存在实物货币的“短缺魔咒”。货币短缺,必然会严重束缚交换交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黄金等充当货币的实物必然要退出货币舞台,回归其作为可交易财富的本原。从这一条可以看到,比特币高度模仿黄金,就难以成为真正的货币。

比特币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去中心化,这表明比特币及其背后财富缺乏足够的像国家主权这样的信用保障。事实上,货币从一开始就需要最高信用保护作为根本保障,否则就必然会被信用保护更强的货币淘汰。在国家主权独立情况下,现在最高信用保护就是国家或国家联合体的主权保护。任何国家都有权禁止比特币与其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的兑换,只这一条措施就可使比特币的支付与交易陷入瘫痪。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信仰比特币?其一,因为比特币在推出之初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人们对现有货币体系充满了诟病。其二,区块链技术在此之前已积累了相当潜力,比特币的问世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对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关注,人们期待这种技术可以建立价值互联网,成为世界信任机器,引领时代变革。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比特币仅为一种数字资产。作为资产,其可以参与现货、期货和ETF等交易,但前提是必须建立完善的交易规则与监管机制。
在所谓的加密货币领域中,存在着区块链原生或链生资产,如比特币和以太币等,它们是从区块链中直接产生的,与自然界无直接联系。这些资产的转移仅限于高度封闭的区块链体系内,虽然具有高度安全性,但其功能也相当有限,无法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如果要将比特币与法定货币体系兑换并接轨,其运营效率将大大降低,难以满足现代金融交易的速度要求,安全性有存在考验。所以这些加密货币内在天然存在安全性、高耗能与高效率“不可能三角”的矛盾关系。
除此之外,通过ICO发行的新币种,其背后往往涉及更复杂的金融活动。这些新币种募集资金的行为,严格来说应被视为虚拟证券产品,因而更应受到严格的监管,但恰恰在这个过程里缺乏监管,所以一度催生了虚妄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问题。
所以,只要各国央行联手,严格监管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与主权货币兑换的合规性,严格监管加密货币交易平台(交易所)的合法性,加密货币的实际应用价值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剩下的就只是人们对比特币等的信仰了,有人相信并愿意投资,其价格就会大幅上涨。没人相信和投资,其价格就会大幅下跌甚至烟消云散。
北青金融:近期数字人民币试点取得了新成果,在香港,居民无需开立内地银行户口,就可以随时随地为数币钱包充值。您如何看待数字人民币在货币体系中的角色?
王永利:一开始有很多人认为数字人民币是平行于人民币的另外一套货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数字人民币没有改变货币本质,它只是货币表现形态和运营方式的变化,所以数字人民币就是人民币的数字化智能化,数字人民币还是人民币,是中国的主权货币。
之前央行把数字人民币定位为M0,主要用于替代流通中现金,我认为这存在很大问题。数字货币,仅仅是一串字符,无论是表现形态还是管理要求,根本就不是现金,本质上就是一种新的存款模式。现在流通中现金占货币总量的比重不足4%,现金支付量占整个货币支付总量的比重不到2%,而且都还在下降,如果我们花了这么大力气去研发设计数字人民币,但仅仅把它作为现金的替代品,那么数字人民币的规模和作用将会受到极大限制,它的实际价值和生命力也将大打折扣。
因此,作为国家主权货币的数字化、智能化形式,数字人民币应当像人民币一样,可以广泛应用在大额支付、银行贷款、派生新存款以及其他人民币所涉足的所有领域和业务之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字货币改革的作用。对于一些试点成功的领域,央行应该像推行新的结算办法一样,发出通知,限定金融机构和相关用户,必须在限定期限内改造系统和设备并实使数字人民币运行,从而加快数字人民币落地。当然,港澳及海外如何推广,还需仔细斟酌。数字人民币国际化,仍需国家综合国力特别是国际影响力的支持。
今天我们都在讨论大数据,商业银行持有的交易数据量相当庞大,但这些数据并不全面。而且,如何深入挖掘这些数据的潜在价值,以助力国家的稳定运行,特别是在货币竞争稳定,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我认为,央行应全面推行数字人民币运行模式,将现有人民币账户转型为数字人民币账户,并且把所有的数字人民币用户纳入央行统一管理。过去收付款双方的开户银行或支付机构都可以直接掌握每笔交易的详细信息,存在着商业秘密与信息安全的风险。但是如果转化为央行统一归集、管理数字人民币用户和交易数据,将打破商业银行或支付机构对支付大数据的垄断,进一步保障客户隐私及商业秘密。另外,这也有助于央行全面掌握数字人民币用户信息及交易数据,从而实现对货币流通的全方位、全流程监控,提升货币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当然,在保障用户权益的前提下,央行经用户同意后,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必要的用户信息,以便于商业银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推进数字人民币改革,将会引发整个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加快货币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同时,如此巨大的人民币用户信息和交易处理运维及大数据挖掘使用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亦不容小觑,央行可以采取分期实施与分布式管理的策略,稳妥推进此项工作。

数字趋势观潮
分享5G、数字经济、区块链等前沿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