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使用AI数字人播报新闻,做到0失误率。报道称,有些播音专业学生因此感到压力而选择换考研方向。与此同时, AI评论员生成的评论,也于近期登上了主流媒体。
▲杭州电视台AI主播形象。图/视频号“杭州综合频道”
此外,2024年4月,国内首个AI程序员已经宣布正式上岗;今年春节后,某国货美妆企业计划对公司内部进行大规模调整,企业负责人多次强调要留下能够使用AI的员工。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寻找AI技术的应用场景,但成功的应用场景却又让从业者感到“凉风习习”。AI主持人会抢走真人主持人的饭碗吗?播音员、评论员、程序员这些工作多大程度上将被AI取代?面临替代焦虑,我们该如何应对?
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创新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且做到了0失误率,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AI浪潮之下,有网友对人工智能服务新闻工作点赞,也有人在留言区发出“播音专业学生碎了”“有了数字主播,真人主持人过完年后还有班上吗”等感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已有播音专业学生因感到压力而更换了考研方向。
今年2月6日,一张据称是韩束母公司,国货美妆巨头上美股份董事长兼CEO吕义雄的聊天截图在网络上流传开来。截图显示,吕义雄计划对公司内部进行大规模调整,涉及多个部门的裁员,并多次强调要留下能够使用AI的员工。
具体调整包括:法务部门裁员50%,仅保留20%能够运用AI技术的员工;客服部门裁员95%,仅留下5%具备AI技能的人员;内容创新部门裁员80%,仅保留20%能够运用AI技术的员工,并指出这一板块整合后要求一个团队做出以前20个团队的活。
承认AI主持人在新闻播报方面的技术优势,并不意味着新闻主持人职业已然“无用”,甚至到了需要怀疑播音专业教育存在合理性的地步。
换言之,随着AI数字人的不断涌现,某种标准化的模板(比如漂亮、帅气的年轻面孔)可能会取代一些有特色的主持人。但“小撒”“小尼”等主持人之所以会广受观众的喜爱,并不只是因为他们的字正腔圆、语调标准,而是因为他们所具备的独特“人情味”和“亲切感”。这也正是“人”目前不可能被技术取代的地方。
有专家就指出,类似深夜档新闻、凌晨突发事件播报等,就可以用数字主播代替真主持人,从而节省真人主播的劳动力。另外,对于时效性较强的报道内容,而主持需要在前方采访、“分身乏术”时,也可以借助AI主播及时播报采访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相关技术的突飞猛进,AI也在加速介入人类的现实生活。图/新华社
大量容易被替代的基础性机械性岗位,例如文案整理、日程助理、内容审核等岗位,也很容易率先被替代。
如何进一步在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发展中全面重视与提升人才的创造性,才是AI对人类生产关系提出的新课题。
雅斯贝尔斯认为,技术时代的所有后果是“使得人们在过去几千年来习得的劳动方式、生活形式、思维方式和象征物荡然无存”。当下的技术不仅在改变人类面对的客观世界,而且还在改造人类的主观世界,而要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的,显然不只是播音主持专业一个领域。
不可否认,人类的创造力正在被AI技术重重包围,步步逼近,我们既不可能退回过去的田园时光,也不可能对时代的浪潮无动于衷。积极拥抱新技术,也要持续开发自己的新技能。必须认识到,人类创造力的根源仍然是对他人痛苦与喜悦的感知,是去理解和爱他人的冲动。这是真实人类应该葆有的恒久“竞争力”。
就像最近热映的电影《哪吒2》里,人类配音演员的精彩表演是很难由AI完成的,即使后者可以在细节上模仿到极致,但是哪吒那一声声怒吼里传递的感情,只有人类才能表达,只有人类才能听懂。
你所在行业感受到AI的替代了吗?
你开始使用AI了吗?
对此,你怎么看?
留言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