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城烽燧与驿站、驼队的映衬下,记忆瞬间回到从前。这是河西走廊的荣耀,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正在远去,蜚声世界的丝绸之路已然启程。”
——《河西走廊》
这条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与巴丹吉林沙漠间的狭长地带——河西走廊,忠实地记录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繁华与沧桑。现如今,全长约2290公里的哈重直流特高压将在这里续写电能传输的“丝绸之路”。
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甘5标段
11月25日,距离南京2000余公里外的戈壁滩上,“疆电入渝”——由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承建的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甘5标段(长165公里)最后一牵导线展放完毕,至此该标段全线贯通。
作为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哈重直流投运后每年可向重庆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代替燃煤消耗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0万吨,将大大推动新疆资源优势转化。
寻路难
踏遍山路,艰难复测
甘5标段线路沿线地理风貌
当终年不化的祁连雪山渺渺在望,粗粝嘶吼的狂风呼啸左右,还有风化水蚀的七彩丹霞于不期中闪现,“当我第一次坐上跑线的工程车,一下就被西北的美景所震撼,一望无尽的沙、湛蓝如洗的天,乘车颠簸之苦顿时消散。”安全员石啸说。
然而,甘5标段沿线丘陵、戈壁、山地交错纵横,海拔达1700至2360米,复测*起来可不是件美丽的事。
(*复测是指线路复测,即施工前作业人员找到设计单位埋下的中心桩以确定铁塔位置。)
石啸(前)和技术员陈伟(后)爬上丘陵对设计桩基位置进行复测
山路地形崎岖复杂,一进山区,手机信号几乎全无,复测人员只能靠着GPS寻找定位木桩,勘探木桩周围环境。“别小看这玩意儿”,石啸指了指胸前的对讲机,“复测时联络通讯全靠它。”
黄沙漫天,许多木桩上都覆了一层厚厚的沙土,同样难以辨识的还有被沙土伪装起来的“陷阱”。“沙子扬起来时,根本看不清路,必须紧紧跟着前一个人,不然很容易踩坑。”技术员陈伟笑道,“我习惯揪着石啸的衣脚,没踩实的时候还可以借把力。”两年多的朝夕相处,早已让他与石啸成为默契的战友。
由于长期风化,山丘表面多为又薄又尖的片岩,再加上本就松软的沙石和少数植物根茎,攀爬起来能受力的地方少之又少。“大家只靠一根登山杖,你拉一把、我蹬一脚地配合着边爬山边找桩。有时候一座小山一爬就是一小时。”陈伟说。
就这样,10个人花了10天将甘5标段全线165公里、327基塔全部复测完毕。石啸谈起这段经历:“复测是难!但当我脚踏黄沙,仿佛瞥见了博望侯张骞手持节杖凭一腔忠心凿空西疆,而此刻就是江苏送变电他满怀热血挥洒陇西之时!”
御风疾
吹尽狂沙始到“精”
陇西的风,总喜欢以黄沙为媒,演绎着它的放荡不羁。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天气在茫茫戈壁滩上不时上演,这给整个施工作业带来了不小考验。
“为确保高空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风力达5级时会停止吊装作业,6级时则停止高空作业。”项目经理郑熠珉展示起一旁的风力测速仪,“每个作业班组会根据天气预报和现场实际提前做好防风措施,包括紧固铁塔的地脚螺栓、为跨越架增加拉线等。”
走近施工现场,工作负责人詹磊自豪地介绍,施工中诸多风险点都做了二道保护:增加的包胶钢绞线与链条葫芦一起连接地锚和牵张设备,系统整体更稳定;高空作业处加建水平扶手杆,高空人员穿行银线更从容;放线滑车外加装接地滑车,感应电流向大地更安全……
高空作业人员正在进行平挂紧线
“由于哈重直流采用的是1250毫米大截面导线,我们特地采用双筒绞磨进行日常起吊和紧挂线作业,如此一来便杜绝了以前常出现的跑磨问题。” 詹磊补充道,“施工区域的围栏都与省内不同。为抵御狂风,现场圈设的是用钢丝捆绑连接着的硬质围栏,更牢固扎实。”
一旁的铁塔下,施工人员正对包装绝缘子串的木框架、塑料进行收集。鉴于大风多发,沿线的漂浮物易对电网造成潜在危害,甚者引发停电。“项目部对施工现场的临时帐篷、生活垃圾、外在包装管控非常严格。人人都要遵循’工完、料尽、场地清’原则,再麻烦也要运走。”郑熠珉说。
近11时许,一抹醒目的黄从远处地平线跃出。“补给到咯!”詹磊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俯身将手上的资料拿石块压好。
现场的午饭是三件套——一桶菜、一桶饭外加一桶热乎的白开水。
若是饭点遇到沙尘怎么办?师傅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团团围坐,紧挨着、闷头吃。经多次“实战”检测,此举可以最大限度防止风沙溅入碗里。“但现场哪一个人没尝过西北特色——沙子套餐呢?”詹磊笑道。
太阳将落未落,光依旧灼人。一旁途经的骆驼穿过沙漠,好奇地朝着施工队张望。日光下,它们的毛发愈显柔顺,墨色的眸子似泉水般闪烁着光。“它们才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郑熠珉的脸上满是欣慰,“这也是我们竭尽全力做好环保工作的意义。”
战低温
铁军抗寒旗帜扬
北风卷地,八月飞雪,这在年平均气温仅4.8℃的甘肃永昌并不罕见。
施工人员对照施工方案熟悉线路情况
晨曦初破,技术员司朋举便与师傅们照着图纸一起熟悉牵张段内的线路跨越情况,一会他将操作无人机为线路进行“体检”。
司朋举利用无人机对线路自检,为后期消缺做好准备
塞北的风迎面拍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司朋举的手早已冻得通红,“极低的温度会导致间隔棒内衬胶皮硬化,高空人员安装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导线散股,所以后期巡检、消缺格外重要。”说着,无人机腾空而起,在铁塔银线间辗转腾挪。
“另外,长时间零下低温使得塔材、导线覆冰覆霜现象尤其严重,所以高空人员登塔作业时必须专注,一步一保护。”司朋举指着无人机操作屏幕,挂霜的导线竟被映得有些刺眼。
据司朋举介绍,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也给混凝土养护*出了难题。为防止混凝土失水,施工人员需在刚灌注好的塔基洒上水,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等其凝固。同时,还需为塔基搭建保温的棉质暖棚,夜间需烧煤供暖来提高棚内养护温度。“前段时间气温一度跌破零下10℃,混凝土受不了的,苏送铁军却能坚持!”司朋举笑道。
(*养护指用混凝土浇筑完钢筋笼后,需要将温度维持在5℃以上7天,才能到达标准强度。)
记者手记
当脚底触及这亘古千年的戈壁,我仿佛一下被打通任督二脉,融进血脉的诗词名篇在脑海奔腾起来,不由地轻声低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好似见得少年郎驰骋沙场,斩匈奴驱鞑虏,饮马瀚海开疆拓土。这是千年前先人在边陲大地定格的造像。而此刻,矗立在眼前的,是铁塔林立。是银线穿行。送变电人承起这跨越时空的接力棒,翻山越岭、凿石开路,用坚韧与毅力将新疆风光绿电注入巴蜀之地。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从六朝古都到东海之滨,从凤城之畔到大漠戈壁,江苏送变电人用“不言难、不畏难”诠释了什么是铁军本色。他们把日夜兼程、顶风冒雪过成了常态,与耀耀烈日较劲,与漫漫黄沙抗衡,以满心赤诚,只为绿电横流……
河西走廊构电网,难否?难又如何,一壶酒,一碗羊汤,多少难关亦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