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前父亲抱我拍照的“网红打卡地”在哪?数百南京网友热心指路

时事   2024-11-24 20:59   江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近日,北京网友张凌(化名)在社交平台发帖询问,“老南京人,这个位置还在吗?”配图是父亲抱着四岁半的她在南京长江大桥留影的黑白老照片。如今,父亲去世已经两年多,她想去昔日两人合照的地方打卡,询问具体位置,评论区数百位热心网友为她指路。


11月22日,张凌和妹妹张玉(化名)前往南京长江大桥,找到当年拍照的地方。当天,姐妹俩与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见面,讲述这趟时隔43年的“故地重游”。



1981年跟着父亲参加夏令营

在南京长江大桥合影留念


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之中,各地支持内蒙古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凌的父亲带着全家从东北满洲里搬去内蒙古,在某中学担任团委书记。张凌回忆,父亲和学校里的几位教师商量后,决定带孩子们去大城市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于是申请组织了一场游学夏令营。


张凌记得,1981年夏天,那支师生游学团浩浩荡荡乘着火车前往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时间长达一个月。夏令营中年龄最小的参与者,就是当年才四岁半的张凌。父亲把她带上,是想让她也“见见世面”。


张凌和父亲在中山陵合影


张凌告诉记者,当时他们一行人将南京长江大桥从头到尾走了一遍,还前往中山陵等地拍照留念。令张凌印象深刻的是南京的天气,他们在内蒙古生活,“凉快惯了”,没想到还有那么热的地方。她的头发被汗水湿得一绺一绺粘在脑门上,父亲想给她买一个儿童凉帽,但当时物资匮乏,找了好多家商店都买不到。最后,她晒得黑黑的回到内蒙古。


张凌记忆中的夏令营是炎热但温馨的,有许多老师和学生姐姐们照顾,有父亲陪伴。队伍中其他孩子,则和张凌情况不同,“他们已经十七八岁,从偏僻的地方到大城市游览,那种震撼的感受可能比我更强烈。”


南京长江大桥意义非同寻常,不仅是物理的桥,更是国家记忆的符号,民族精神的象征。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张罗了这么一场大规模夏令营,带着内蒙古的孩子们参观南京长江大桥,如今回看这件事,姐妹俩都十分赞叹父亲的格局和远见。


张凌和父亲在南京长江大桥合影



姐妹俩介绍,父亲一向思想开明、想法超前。“他入过伍,当过教师,上大学拿了多个学位,进入检察院工作,又在1990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转行成为律师。50多岁时,他还去俄罗斯游学一年。他总说,年岁不饶人,有梦想就要去实现。


她们的母亲是一名警察。父母从来不会给女儿灌输“你将来一定要结婚生子”的想法,而是鼓励她们“去过你自己想过的生活”。18岁后,姐妹俩独立作出人生决定,先后到北京求学、工作,在父母的影响下,靠坚韧拼搏在大城市立稳脚跟。


凌一家四口合影


父母离世后想“故地重游”

网友暖心助力寻找拍摄地点


天有不测风云,2022年的一个晚上,父亲正包着包子,手上还沾着面粉,突发心脏病倒地去世。2023年,与病魔斗争二十几年的母亲病逝。姐妹俩接连失去挚爱的双亲,经历人生至痛时刻。前阵子,翻老照片时,她们商量,要不然就去趟南京吧,“去父亲去过的地方,咱们再拍一组照片。”


由于不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变迁,她们试着在网上发帖,“求问老南京人,这个位置还在吗?”没想到,竟引来几百条评论支招上桥路线。“南京的网友特别热情”,张凌说,这让她特别感动。


凌在网上发帖截图

热心网友留言


11月22日,按照网友们的温馨提示,姐妹俩选择中午人少的时候,打车前往南京长江大桥附近,又步行抵达老照片上的同款位置拍照,“没走弯路”。她们还特意在同一地点,分别拍了一张黑白和彩色照片,形成强烈对比。


张凌在南京长江大桥留下穿越时光的照片


当天,她们还去了中山陵。在那里,她们偶遇北京人大附中的游学团。张凌感触很深,仿佛穿越时光,看见当年父亲和老师们带队游学的画面,“我们当年也是这样,来这里瞻仰孙中山先生。”


姐妹俩指着在中山陵拍摄的新旧两张照片,对记者说,“你看,四十多年过去,牌坊后面还是同一棵大树,却已经长高了那么多。”新照片由妹妹张玉给张凌拍摄,画面上本属于父亲的位置是空的,张凌一个人站在那里,身上穿着父亲生前常穿的灰色针织背心。


张凌穿着父亲生前常穿的灰色针织背心在中山陵留影


“这次43年后的故地重游,也算是对父亲的一种怀念。”姐妹俩说,虽然她们与父亲关系很好,平时也住在一起,但由于父亲是突然离世,所以每每念及于此,还是有很多遗憾。她们呼吁年轻人闲暇时常回家看看,多陪伴父母,珍惜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因为“亲情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


“我们还去了南京博物院、江宁织造博物馆、总统府、秦淮河、先锋书店、鸡鸣寺、玄武湖……还吃了汤包、金陵饭店的肉包子、盐水鸭、桂花糕等小吃。”这次来南京,姐妹俩游玩许多处景点,还带上了相机,不仅拍了老照片同款打卡照,还记录下南京深秋时的新图景,有金色的秋林和色彩斑斓的蝴蝶。

父亲已被时光带离人间

照片背后的故事不会磨灭


她们说,四十多年前,由于物资匮乏和技术限制,老师们凑钱买胶卷,向学校借相机,坐绿皮火车出行,返回后再去照相社冲印,才能给孩子们留下照片。而现在,时代发展那么迅速,从遥远的北方来南京,不再坐绿皮火车摇摇晃晃,高铁只要三个半小时就能直达。拍照设备也在发展,每个人拿起手机、相机就可以拍出清晰的彩色照片。

姐妹俩说,如果父亲能看到这些新拍的照片,一定会很开心。她们也想对父亲说,“这辈子能做父女,是我们最幸运的事。”


妹妹张玉当年才一岁多,没能跟着父亲和姐姐一起来南京,照片中也没有她的身影。但是,她非常感激还有影像留存于世,照片中的父亲已被时光带离人间,但照片背后的故事不会磨灭,“照片美与丑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值得记录的那段回忆。当你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便会觉得这张照片有了不同的意义。”她感慨地说,大家不妨多去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用影像留下值得记录的人和事。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王夕悦
编辑|万惠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您有新闻线索,欢迎点击爆料


你可能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紫牛头条】58天单人徒步1500公里穿越南极,中国小伙去时增肥10公斤离开时瘦了20公斤
【紫牛头条】带着妈妈和婆婆环球自驾!已行驶2万多公里,两位妈妈很强大
【紫牛头条】2年被家暴16次民事案件开庭,女子全身21处受损需终身佩戴粪袋

扬子晚报
新鲜事、有趣事、不平事、离奇事、为难事,欢迎第一时间微信我们哦!
 最新文章